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认为: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  相似文献   

2.
正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无数的语文教师为之殚精竭虑、苦苦求索,而不少学生仍然谈"写"色变,视之如洪水猛兽。如何方能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会写""擅写""乐写"?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1注重积累,建构作文素材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作文的症结往往在于脑中空空,缺乏写作的素材。根治此症的处方只有一个——积累。1.1观察生活,丰富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  相似文献   

3.
圣陶先牛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牛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陆游也说:"乐果欲学体,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即是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作文内容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每个学生才有话可说,有事町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  相似文献   

4.
"言为心声,缘情而发",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好的作文境界,但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作文往往让学生惧怕,老师为难。咎其原因,有作文的神秘感在作祟,也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组织方式问题、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问题等。该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浅析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迷茫与对策,分别是:"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凭借阅读教学揭开"怎么写"的迷雾;"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借素材的日积月累解决"写什么"的彷徨;凭借自改能力的培养,走出"精批细改"的尴尬处境,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师作文教学面临许多困惑,学生作文抄袭严重,伪造生活,千篇一律颇多,缺乏真情实感.从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我深切感悟到:作文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感触;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感同深受的素材;巧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激情和技巧.点滴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刘承伦 《科学咨询》2003,(6):22-22,26
写作本是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感而发,是人体验、感悟、创造生活的再现.然而,当前的许多学生却怕写作文.之所以怕,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为应试服务严重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情感的需要,使作文蒙上了不该有的灰色,泯灭学生灵性,扼杀学生热情.要改变目前的窘境,首要任务则应该让作文成为学生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种需要.要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注重"五化":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思维锻炼,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而且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人思维活跃,流畅,能使人聪明.作文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细心观察事物,学会分析问题,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失望.由于功利化的影响,作文教学失去情趣、忽视个性、远离生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自主去邀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创新."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激励学生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呢?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以下三点至关重要:多积累、多观察、采用多向思维,这是中学作文的根本要求,也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妹.阅读好象蜜蜂采花,作文好象蜜蜂酿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让读带动作文教学中的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写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并加强课外读物的阅读训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以读悟写,以读带写.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犹如语文教学中的一只拦路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许多学生以写作文为苦恼的事情,中学毕业生写不好一般文章的太多太多。凡参加过毕业生考试作文评卷的教师都清楚,毕业生中令人捧腹、皱眉、头痛的千奇百怪的现象俯拾皆是。在教师方面,虽然每期仅批改六至八次作文,但仍然觉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四个方面的理念,即:人文性、实践性、生活性、民族性.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学生走向生活,走进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陈福生 《科学咨询》2008,(14):33-34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与说话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并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实在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正是基于生活需要作文这一点,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就理应紧扣生活.再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种离开生活的胡编乱造,那种脱离生活的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的.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给作文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它创设情境,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作文成功的乐趣.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尝试,我深切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对语言文字却不会运用,写了多年作文,学生却无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并没有成为作文的内容,写作时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自然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  相似文献   

15.
初中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从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入手,激发写作兴趣.2、创设良好情景,开启智慧之门.3、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学生写作题材.4、以课文为范文,自然渗透教学作文.5、做好科学的作文评价和批改.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呢?下面,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和思考,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耐挫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尤其是农村学校,说起作文,那是令我们老师、学生都头疼的事:老师绞尽脑汁的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收效甚微;学生冥思苦想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我1987年起一直从事农村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几年连续教学小学语文,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一点体会,这里作一点小结,以作抛砖引玉之举,望大家共同关心农村孩子的成长. 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追究原因,许多老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在《少年润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娄兴平 《科学咨询》2008,(16):46-4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学一样,有着独自的系统性. 所谓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从小学开始的作文教学,是语文基础知识逐层递进并有机融汇的过程,任何一篇学生优秀文章,都是这个系统过程的最终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作文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实际,多是传授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介绍了“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现实背景、理论依据以及“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并从四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