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讨论了结构主义对叙事形式的研究,认为这一研究建立在对叙事、故事和叙述三者的不同内涵所进行的区分之上。对叙事和故事及其关系的分析,涉及的是叙事结构,它属于文本本身的“客观形式”。而对叙述语态的研究则关涉的是叙述话语,与叙述者的“主观形式”相关联。叙事结构分析分别以托多罗夫对具体叙述文本和布雷蒙、格雷马斯对叙述逻辑图式的探索为代表;而叙述话语的分析则以热奈特对叙述时间、叙述层和叙述者的剖析为代表。上述研究,既表明结构主义对结构形式的关心落实到操作层面,也表明叙述主体是如何在叙事中被结构化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小说中的元小说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表现出对传统小说叙述特征的冲击与解构,在对当代学者研究成果概述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叙述语言,是小说语言变异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叙述语言的生成是一个涉及文艺心理学和文学语言学的论题。本文通过对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诸多材料的梳理、归纳,论述了叙述语言的生成机制、叙述主体的“定向”、“意愿”和“词语”、“句式”等因素在叙述语言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叙述者如何克服“语言痛苦”,内部语言如何顺利转化为外部语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好货"叙述,以往的研究往往运用"以文证史"的方法,视之为一种历史写实现象.本文拟从叙述学的功能意识着眼,将它还原为一种文学叙述现象来审视,旨在探讨"好货"叙述对文本建构的功能和意义.首先,在长期以来形成的"钱毒"观念影响下,"好货"叙述便捷地推出了一幅幅伦常败坏的"黄金黑世心"图景.其次,"好货"叙述还有效地发挥了镜鉴人性美丑的作用,为人物品性的塑造提供了合理化依据.再次,由于"货"往往致"祸",故而被赋性为"四贪"之一的"财",并衍化出"铜臭祸根"这一社会思维,中国古代小说巧妙地利用这种修辞关系,按照"财是祸之源"逻辑地推演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另外,在"好货"叙述中,以"金钱"为主体的"财货"常常被意象化,从而成为小说故事的诱因或情节的线索、网结,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其基础是整体有机的宇宙论。表现在认识特征上则是系统思维与意象思维。系统思维把人与宇宙看作本质上互相贯通的有机系统;意象思维注重事物表象和文化符号与人的精神的交融作用。没有人的精神解读,符号只是死的符号,有了人的精神参与,符号与客观世界才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叙述话语应该在通顺、明白、简洁的基础上有它更高的审美要求和标准,即传神、如画、鲜活、蕴籍、波澜、幽默。本文对这些叙述话语的审美要求和如何达到这些审美要求作了一些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当今各学科的跨边界研究主要从跨文化、跨学科、跨文体、跨文本四个层面展开。若从跨文本层面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仿拟叙述视角特别有洞察力。此之所谓仿拟叙述,特指后人以一种神遇气合的方式效仿或拷贝前期小说经典叙述片段或叙述话语的叙述方法,大致包括袭拟、戏拟等方法。以往,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者在撰写小说史时更多地关注文体仿拟,而今从仿拟叙述视角观照小说演变则重在关注文本仿拟。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号称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在不断完善各自经典化的源叙述之余,还在自身及彼此间仿拟。明末清初,诸多人情小说除了向前仿拟四大奇书的经典叙述,还仿拟同时期流行的其他小说的经典叙述。这从《姑妄言》之着意仿拟《金瓶梅》即可见一斑。清代三大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作者更是善于转益多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仿拟了包括唐传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姑妄言》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多种文本,更遑论尚有《红楼梦》对《金瓶梅》的仿拟。就小说家而言,仿拟叙述是一种文本撰写策略,在古今小说文本演进中有迹可循;从读者方面看,仿拟叙述又是一种阅读经验,有助于人们对前后文本进行互动式...  相似文献   

8.
论叙事学视域下的"叙述话语"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话语”是当代叙事学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叙述”与“叙事”所指不同。叙述话语即“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述时间、人物、叙述者及其视点是研究叙述话语的几个要素,体现了叙事学的文本研究特点。在当下西方文论频繁更迭的大背景下,其理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重估叙事学尤其是“叙述话语”的理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这比较接近于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在现代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握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政治30年的历史变迁,学界建构了诸多叙述话语.选择哪种叙述话语才能完整、系统地把握30年的中国政治?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该文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述策略:先分析、检讨三种比较典型的叙述话语,说明单一的叙述话语不足以完整、系统地把握30年的中国政治,进而论证30年来的中国政治是一个复合演化的历史过程:无论演化的起点、方式、内容,还是演化的取向、结果,都是多元、多面、多向的复合体.基于此,文章给出的结论是,完整、系统地把握中国政治30年恰当的叙述话语是复合演化论.  相似文献   

11.
关注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代有其特定的价值。缺少乡村的推移力和城市的吸引力,中国古代的"乡下人进城"是在封闭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乡下人个体的、分散的、随意的实践行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叙述相对冷落"乡下人进城"这一话题的一切表现,都可以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已有的古代文学叙述则表明:城市的繁荣进步离不开一代代进城后飘泊无依的乡下人饱含辛酸的奋斗和努力。由城乡差别决定的乡下人的贫困、闭塞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难堪别扭,很容易被具有优越感和强势话语地位的城里人看到并加以夸张放大,以至于"乡下人进城"这句话竟成为嘲笑乍一进城的乡下人的俗语和口头禅。  相似文献   

12.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是卡夫卡自己满意的第一篇作品,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基本叙述特征。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起,互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随着小说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说中变换了位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面貌。本文从儒、道、易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重"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进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索绪尔语言学中“纵组合性”和“横组合性”原理运用到叙述语言的研究中,比较了汉语偏正式比喻叙述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从句式比喻叙述.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同时存在的总分式叙述和递进式叙述。根据这些材料,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叙述语言的炼铸过程中要防止“违反相邻性原则”等常见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论,叙事是以时间为轴心,历时性展开故事流程.中国古代叙事诗则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它往往淡化故事流程的历时性展示而强化场景的共时性呈现,从而遏制了叙述性,加强了抒情意味的传达,呈现出"亚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6.
心理分析与叙述话语的运用使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这部小说显得与众不同。作者通过想像的方式和独特的角度来解构与重构现实 ,分析与探求人物的心理 ,发掘与展现黑奴的内心生活 ,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小说家叙述意识觉醒,小说叙述方式发生根大变化,作家由重视“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叙述意识的凸现和叙述技巧的应用,使得小说的形式变得繁复多样,而对纵深心理层次的挖掘使得小说的内涵更为丰富复杂。叙述方式的演变具体体现在小说层面打破线性规则、零散性加强,小说中仅述人出现,小说叙述视角多样化等方面。刘索拉、马原、格非、莫言、苏童、陈柒等小说家的创作体现了当代小说的转型和叙述方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作为真实性与立场性兼具的现代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性文本的小说与影剧,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底层经验的真实想象方式。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知识者,因克服代言底层民众的诸多障碍,拥有了代言民众的合法性地位,并且将底层经验推向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夏衍等左翼同仁在"左联"的观念形态框架中"真实"书写底层经验,其文本体现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力量所进行的剧烈碰撞与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9.
论《山海经》的叙述结构及其文化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海经》的叙述结构呈现为平面铺排的网络状 ,这种叙述结构 ,与华夏早期经济方式孕育出的汉民族思维模式同构。《山海经》与九鼎图像互相映照 ,在宗教层面具有控制神奸的力量 ,在世俗层面具有凝聚民众、巩固政权的功能。作为上古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文本 ,《山海经》是国家意识确立时的产物 ,也是上古华夏大规模群体行动者经验与想象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作品的叙述本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叙述本文形成的交流是多层面的。第一个层次存在于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之间,属于超本文层次;第二个层次存在于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第三个层次则存在于人物与人物之间;后两个层次均属于内本文层。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这种交流都不是单向的传动,而是一种动的双向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