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不仅对生产力的诸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管理水平得到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也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特别关注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实施这一伟大工程需要两种机制做保证。一种是以经济分配和社会福利等物质基础做平衡机制;另一种更为重要的则是以精神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动力机制。只要剖析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所需动力机制的内在关系,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鞍山的一种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以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坚持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所采取的应对之策,是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根本途径,更是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效率与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寻求平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发展。在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制度,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念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王珍喜 《兰州学刊》2006,(10):165-167
和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应该是高度的和谐、发展的和谐。科学技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的和谐功能的发挥,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科技并依靠科技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业、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对科学技术认识、掌握、运用程度对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起着至关重的作用。全文基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诠释农民科学素养的涵义,通过对当前农民科学素养现状分析,阐述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性,提出若干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中文 《学术论坛》2006,30(11):91-9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等级制”和谐社会,也不是按照资本的发展逻辑构筑的资本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它将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性安排,实现以劳动为主导的社会和谐,其实质是一个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不仅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而且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为中国实现富民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了丰富而又具体的思想和途径,而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中又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思想的内核: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及其蕴涵的和谐思想对于今天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祥生  孙寅生 《理论界》2006,2(6):22-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权保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权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与基本前提,和谐社会是人权保障的社会基础与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把尊重与保障人权作为其核心任务,在人权保障过程中实现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培元  李妮亚 《理论界》2008,3(4):12-14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29年的历程,是生产力不断解放又不断发展的历程。与生产结合的科学技术发展是生产力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最有利的平台。“科学发展观”是更高层次、更佳水平的发展生产力理论,将要继续的改革开放任务仍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转型、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指导和保证作用。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然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新的丰富的内容、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强劲的动力。因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指导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从而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方向保证作用、价值导向作用、精神激励作用、社会力量凝聚作用、规范调控作用,它表征着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强化,为此,必须加强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整合社会利益,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构建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式。系统地解读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出发,考察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据,剖析和谐社会的深层理论内蕴;辩证法理论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赋予它以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当代西方文化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都具有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在现实中,两者都具有相对性。即使是相对的,社会公正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社会公正问题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揭示了社会公正的现实道路,不断发展是在构建过程中解决公正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现代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而只有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增强国家自主性及国家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