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中医学有极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刘禹锡的不少沦著对中医学有一定的贡献。以往人们研究刘禹锡,多注重他在哲学方面的《天论》,文学方面的诗文,极少关注他的医学思想。本文以刘禹锡的《鉴药》等篇为例,从人与药性、素质及自然界的关系,展现刘禹锡反对“循往以御变”的变化思想与“过当则伤和”的“度”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医哲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建国以来,在刘氏生平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六十年代初,卞孝查先生就出版了《刘禹锡年谱》,①第一次对刘氏仕宦交游及文学活动作了全面考述,八十年代以来,他又陆续发表了新著《刘禹锡丛考》②及《刘禹锡与令狐楚》③等一系列文章,进一步对其身世交游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考察,这些对推动刘禹锡和唐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无疑功不可没。然而或因为刘禹锡本身记载有误,或由于现存刘集版本歧异,或因对刘氏诗文未加详考,刘禹锡交游史上至今仍有不少疑误。本文拟就《刘禹锡年谱》…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法兰西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整理和研究有关陈独秀早期活动史料的基础上, 揭示陈独秀与法国文明的渊源, 并对陈独秀推崇法国文明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 展示和分析陈独秀在政治思想、文学观等方面所受到的来自法国文化的影响, 并从他与法国文化的关系这一侧面凸显出陈独秀早期思想的一些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与禅门清规相应,禅宗有一套完整的称谓系统。文章以杨亿《古清规序》、宗赜《禅苑清规》和德辉《敕修百丈清规》为主要考察对象,对禅宗职事称谓及其流变作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禅宗职事称谓既折射出早期丛林内部上下平等、共助和谐的融洽关系,也体现出僧团内部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反映了禅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在积极创作对古文运动形成实际支持的同时,无论其创作还是其理论观点都能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与风格特色,无论是对文道关系的认识以及"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观点的提出,还是对文体的有意识辨析,明确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以及对诗文关系的认识,所谓"诗者,其文章之蕴耶"观点的提出,都具有文学史、文论史上的巨大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美国早期文学,分析清教思想与新英格兰早期殖民开拓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清教思想对早期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的建设和开发具有积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早期文学的根本精神,就是以清教观点认识、解释、参与殖民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刘禹锡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方面,揭示了他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所产生的现实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他对子政治与文学二者关系问题的理论见解。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中国文人精神的高标,对后世文人、文学的影响巨大,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在行为和创作上都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他一直关注纪念屈原的建筑物和民俗活动,这些都成为其文学书写的重要题材。他追步屈子精神,初心不忘、坚韧不拔,为政一方则关注民生、抚恤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刘禹锡效法屈原改造民歌,创作《竹枝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创作中借鉴了大量屈原的经验,善用比兴手法,发扬屈原“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探讨天人关系,提出“天人交相胜”,是中唐时期哲学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刘禹锡祖居洛阳,生于苏州,成长在苏州、嘉兴、彭城等地。他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又是积极参加古文运动、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它进步思想的优秀散文家;还是以积极参加永贞革命新而闻名的政治家,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亦自开生面,形成个人风格。这和他谪居沅湘期间积极向当地民歌学习、以土风入诗有直接关系。《旧唐书》说:“武陵溪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他的《竹枝词》就是加工了的民歌。另外,他还是文学史上最早填词的作者之—。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所拥有的读者为最多。唐人七绝的高手甚多,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李白、王昌龄、李益、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处于中唐的刘禹锡,其七绝创作在题材和表现方法方面,对盛唐李白、王昌龄等既有继承,更有突破,形成独特风貌,从而也确立了很高的历史地位。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刘禹锡在七绝方面的贡献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以其独具风貌,在中唐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政治家,刘禹锡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与豪迈的生性,使其在逆境中文学创作优伤而不消沉;作为思想家,刘禹锡又具有深邃的哲理思维,为其诗增添一种新的思想精髓与内质。充溢于刘禹锡诗中的雄豪之概与清峻之美,实际上涵盖了其全部诗歌创作,表现为其诗歌审美形态的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2.
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具有独特的思考路向和理论发现。他对竹内好和丸山升忽略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发生和鲁迅“原点”问题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与批评,通过对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形成跟当时日本流行的西欧思想和文学之关系的探讨,提出了所谓“原鲁迅”命题,并将鲁迅留日时期所获得的思想与其归国后的文学活动联系起来,发现了在其背后的作为影子的“鲁迅与明治文学”的存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关系中,目前,大多数论文只谈外国思想与文学对鲁迅的影响,很少谈鲁迅对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影响。只是单向式的描述这种关系,能否揭示出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关系的全貌呢?我认为,这不大可能。事实上,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关系,绝不是只有“上行”方向,而是还有下行方向。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其实是往复式的。本文拟就鲁迅对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影响,谈点个人浅见。不妥之处,望予教正。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倾向上,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人认为“文”应该服务于“道”,但在“文”与“道”的具体关系上,他们的观点有异。任何文学团体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永贞贬谪文人的文学观点也不是独立于中唐文坛之外的一家之言,他们是中唐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团体之一,其“文以明道”文学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与当时其他文学流派密切相关,尤其与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互为呼应补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刘禹锡、白居易的唱和诗作,与二人集中的其他作品,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这部分作品,对全面评价刘、白其人其诗其文以及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在对刘、白唱和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刘、白何时定交,刘、白唱和与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的关系,刘、白唱和的认识价值等问题,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唐韦绚所撰的《刘宾客嘉话录》是唐代笔记小说中价值较为突出的一种,所涉内容较为广泛,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朝廷政事、经籍诂训及趣闻佚事无所不收,这给我们研究刘禹锡及中唐政治、思想、文学提供了重要史料。该书文学史料价值尤高,书中所记诗文评论和文人轶事,对研究刘禹锡的诗文主张和中唐文坛动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所收的佚文佚句,又可以为后世的辑佚提供佐助。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先后被贬朗、连、夔、和四州达23年之久。这些中唐时的南方荒远之地,在刘禹锡的笔触下,展现出了新鲜、可爱的一面。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古代早期小说的产生发展有本于中国原生文化和民间思想的一元,其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明显的是道家文化对其文学品格的滋养和影响。而古代早期小说文学品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游心寓目的审美目的、玄言神怪的创作题材、贵异尚奇的文学特征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公元七七二——八四三年)在文坛上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所处的唐代中叶,是一个政治动乱的历史时期,而文学倒是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诗人辈出,名作如林的盛况。这里,当然也有着刘禹锡的一份贡献。王世祯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中称:“中唐之李益、刘禹锡,晚唐之杜牧、李商隐四家,亦不减盛唐作者。”这话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之佳诗多产生于贬谪时期 ,其中描绘巴山楚水的部分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景物色彩明丽 ,寓含乡国之思。其描述当地的民俗风情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劳动生产习俗、崇巫好祀风俗、喜好歌舞风情。这些与诗人坚定的信念、豁达的心态 ,及其心系朝廷、关心百姓疾苦 ,受南方文学、文学传统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