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概括人生,探索生活真谛。日本著名的“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也是这样。在短暂的艺术生崖中,芥川凭借艺术的力量,异军突起,独辟蹊经,拓展出了具有特色的芥川文学。芥川并非我国读者所陌生。早在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翻译他的主要作品《罗生门》《鼻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芥川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评介文章。但是,与翻译介绍相比,评论显得过于  相似文献   

2.
近代日本文坛新思潮派最为代表的作家——芥川龙之介,其文学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尽管文字不多,情节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主题深刻,艺术水准高超。前期的创作主要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映照现实,观察、解释人生,并以此为根基和载体,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及审美渗透到作品之中。后期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体会、感悟等,借助文学作品等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失意与幻灭意识。芥川龙之介文学思想中有着浓厚的传统中国文化情结,他的中国之行与自杀标志着一个时代即日本大正时代文学的结束。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非常感兴趣。芥川在描写圣愚式人物时,有意识地吸收借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无根性、苦难性、启示性等方面的描写特点,以表达他对“善”的思考、对完美人性的赞颂。对芥川龙之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体验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芥川龙之介作品的艺术特色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芥川中国题材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进行整体观照,分析了它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指出芥川借中国题材作品进行古典中国想象,并不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他只不过借此题材抒写他的人生理想而已.作品中表现出的某些心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总体态度.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凭借其热情与冷峻的目光,审视由古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冷彻地解释和批判现实与人生。芥川探索日本古典的世界并试图发掘艺术的生命,本文以取材古典的《地狱变》为中心,探析在理想与现实,丑恶与美善,艺术与道德冲突相克下,芥川是如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不同的黄昏美景,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其中,构建了独特的黄昏意象.芥川文学作品中的黄昏意象隐现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投映着时代社会、病态人生的浓浓阴影,反映了芥川本人苦恼、悲哀、不安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近代日本社会的不满.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见长;川端康成则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以回避现实、执著追求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人性恶、现实丑"的揭露与"传统美"的追求,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文学个性。然而,在能体现人生及艺术追求的死亡观念上二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最终都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从中可见日本传统的文学之魂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中日两国的古典。以近代文化人的良知对当时的社会实质及对人的本性等问题进行揭示是芥川文学的重要特色。他极力主张文学不能仅仅是“告白”,这同那些常着眼于身边琐事或着力描写个人苦闷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中,清晰地透射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对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文学史上,作为“新技巧派”扛鼎人物的芥川龙之介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名家。他选择短篇形式具有不可抗拒的宿命性。芥川执着转瞬即逝的人生观,这决定了其思维和艺术表现方式是瞬间式的。芥川小说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固定的、静态的、不发展的,他们在瞬间形成,在瞬间结束,因此无论芥川怎样用语言所讲述的故事去抻长它们,所完成的总恰好是短篇形式。作为理性主义的作家,芥川把对人的诠释浓缩、蒸馏为“利己主义”。表现利己主义并不一定非采用短篇形式不可,但是由于芥川的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典籍,而理性主义的芥川并不关注历史发展的胎动的能量,而只从历史中提炼警句式的思考,因此,短篇成了恰如其分的容器。家庭、血缘、体质对芥川的创作也产生了本质影响。感觉细腻正可雕琢形式,寿命难长才选取短篇急就,体力不支只好放弃长篇巨制。所有这些原因之间,彼此有时互为因果,有时交相作用,形成一股巨大合力,牵引着芥川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短篇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芥川一生共作过34首汉诗,然而集中在大正4年所作的汉诗就有8首。芥川在自己创作汉诗之前对他所藏的汉诗集中的汉诗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并且对部分诗集上的汉诗做了批注,文章根据芥川在他所藏的汉诗集上做的批注,并分析了大正4年的8首汉诗的创作特色及渊源。并且探索分析了大正4年的汉诗在芥川初期①文学的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下午,有个落魄潦倒的流浪汉来到成功学大师卡耐基门前。尽管素不相识,卡耐基还是友好地把他请进了会客室。卡耐基友善地问流浪汉需要什么帮助。流浪汉诚恳地告诉卡耐基,他昨天下午本来已经决定跳进密歇根湖自杀,结束自己失败的人生。但是,就在投湖之前,他在湖边的小摊上看到卡耐基写的一本书,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重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和有岛武郎都是日本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蛛丝>与<一串葡萄>分别带有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芥川龙之介的<蛛丝>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性.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通过主人公犯罪得到基督教徒的宽恕,却拒绝忏悔,来强调人的主体价值.两篇作品的主人公皆不忏悔似有相似点,但心理结构相异,芥川龙之介在<蛛丝>中重在揭示人性中利己的丑陋根性和人生的绝望,他为此而苦恼,最后自杀;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重在强调人的不受外界制约的自我意志,以爱为核心,这样就会使人充实而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河童》中的芥川龙之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河童》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与《河童》的描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河童》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分析、说明,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近代社会的不满,表现了芥川龙之介本人苦恼、悲哀、不安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有强烈的古典中国情结。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古典中国的怀念和对现实中国的漠视。这种情结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所无法比拟的,深刻地显示了中国古典文化对他深入骨髓的影响及他与同时代作家个性上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7.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呈现了密西西比河沿岸乡镇市民荒诞的生活百态。主人公哈克自由地选择并追求刺激、冒险的生活,始终执着于纯真、乐观的人生态度,昭示了马克·吐温对生存的思索以及他对荒谬世界之人生出路的探求。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形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思想性,而且也是他探讨人性、揭露丑恶、赞美良善的有力武器。文章在分析其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基础上,探寻这些动物形象的特点及芥川对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主人公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也是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过程。《戏作三昧》提出了"为了艺术的人生"的思想,并通过《地狱变》中良秀这一画师,描绘了一个具有"为了艺术的人生"思想的艺术家形象。"为了艺术的人生"不是简单的艺术和人生二律背反或二者择一的选择,艺术是艺术家的人生之目的,艺术家的人生应该奉献于艺术,当处于艺术和人生的二律背反困境时,艺术家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艺术牺牲人生。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里尤其显得突出.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湘西澄彻的自然境地中、在没有被现代生活所玷污的心灵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来创作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并以之来构建理想人生.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往往能够再现生命所带来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又不断地对哲学与审美进行超越,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