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克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59-64
明代词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严守诗词之别,强调诗言志、词言情和诗雅词俗;在风格的取舍上,崇尚婉约,贬抑豪放;"小道"、"卑体"的词体观居主流。明代词学思想上承宋元,下启清代,对清人的词体观影响较大。作为词学史上的一环,明代词学思想自有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刘万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20-24
清代是词学的复兴时期,无论是词的创作还是词论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而清初则是清词中兴的重要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宋荦,人常目之为诗人,其实他也是一个词人,而且他的词学思想也颇为丰富,比如词源“三百篇”论,“填词非小物”的推尊词体论,词的体性论,以及力主醇雅等思想,羽翼浙西,领袖中州,在明清词学转关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戴表元的词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坚持诗词一理、强调情志一体、主张崇雅黜俗、追求清豪超旷等几个方面。戴表元以传统诗学为理论依据,对词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界定和规范,力图使遭受俗曲挑战和浸染的词体能够沿着宋人积淀下的词学传统继续向前发展,对元代词体诗化理论的整体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戴表元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无疑起到了维护词体特性,促进词体独立发展,避免或弱化词体曲化、俗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万柳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7-32
通过对互联网上原创词学话语的分类与解析,从论说方式、审美旨趣和学术个性三个方面,揭示其异于学院词学的种种特征与新变,即网络词学的论说方式有极强的互动性,审美旨趣偏向深情凝练,学术观点与学术话语对学院词学既有借鉴也有游离。网络词学与学院词学应互补长短,实现良性互动,才能让古老的词学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异彩。 相似文献
5.
刘桂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52-56
“浙西词派”是清代影响大、绵延时间长、词学鲜明、创作实绩突出的一大词派。其词学思想的流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朱彝尊开宗立派,倡导新风,一呼百应,开清词未有之新局面;中期,厉鹗一柱擎天,尊崇周、姜,鼓倡雅词,重比兴寄托,独领风骚;晚期,吴锡麒、郭摩补偏救弊,“正变斯备”,开放通达,但终究无法挽回颓败之势。 相似文献
6.
迟宝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4):90-99
张惠言的词学思想主要包括立意为本之内蕴要求 ;近于比兴之表现方法 ;低徊要眇之审美追求 ;指发幽隐之鉴赏原则等四部分。张惠言虽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之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其个别理论主张甚至还出现了谬误之处 ,但其词学思想较前代更为全面地触及到词之文类特征的各个方面 ,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词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不同之美感特质。故在词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张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4):141-143
纳兰性德是被誉为"清代词人之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著名词家,纳兰性德在词的功能和审美价值等重大问题上阐发的精辟见解,达到了那个时代可能有的新高度。正是对词创作上的正确认识,是他进行创作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他的创作实践,引导其词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8.
朱惠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7-82
宋翔凤继承了张惠言以"比兴寄托"为核心的词学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了修正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论词的着眼点由读词时挖掘"微言大义"转向作词时的抒发感情;二是比较注重词的体性特点.在常州词派的发展过程中,宋翔凤起了承前启后的中继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明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
词人兼词学理论家张炎总结了整个宋代词乐与词的创作理论 ,他的词学思想与词的演唱理论 ,具有南宋末期词坛复“雅”避俗的时代倾向 ,反映了南宋末期士大夫审美观念。他以词学思想与词的演唱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自己独到的戏剧观念 :戏剧要有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与“戏谏”态度 ;演员要有特殊的容颜与天分 ;戏剧演员表演应该“识拍、道字、正声、清韵、不狂” ,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境界。这又反映了文人学士审美趣味从雅到俗的转变趋势。因此 ,张炎的戏剧观念在宋元之际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朱惠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4):81-87
梁启超的词学思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强调词的社会功能;主张词要有真挚的感情和晓畅的语言;讲究回荡的表情法;提倡诗词入乐。他的词学思想总体呈现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状态。在中国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换过程中,他既是过渡性人物,又是奠基者。 相似文献
12.
于广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53-57
本文详述了郑文焯的词学活动,及其词学活动对其词学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着重从词表、词心、词骨三个方面分析了郑文焯的清空词学思想的深刻内涵,阐明词要清空先尽词表之能事、次则词意要含韵外之旨,同时还要熔炼出高健的骨气。郑文焯的清空词学思想深受常州词派的影响,并带有郑氏个人治词的风格。表现在他的创作中则是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感寓于词中,而出之以蕴藉高健的词笔,浑涵沉郁、莫可指实而自高古感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郑文焯词学在晚清词坛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水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临桂派是活跃在光绪年间的重要词学流派,其词学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乾隆末年的黄蓼园,黄蓼园论词重寄托,注意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宋词。王鹏运与况周颐是该派词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前者论词标举重、拙、大的词格,要求沉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出之自然真率,后者对词学的贡献是论述了性情、襟抱、词境、词心、词笔诸问题,揭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构思心理与艺术意境的特点。该派词学思想发展的走向是,一方面越来越深入地探讨艺术规律,一方面在生活态度上由积极进取转为脱离生活,疏远时代。 相似文献
14.
陈振孙词学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永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208-211
陈振孙思想正统,崇尚儒雅,既从政治教化的高度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思想规范词的内容,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高丽”之格绳衡词的形式,对内容和形式采取不同标准区别对待。与此相适应,在一个层面上,陈振孙论词必论其人,兼重人品词品,从创作主体一侧强化对词作内容的要求;在另一个层面上,通过品题中蕴含的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主张,将“高丽”之艺术标准从藻饰、意境、音律等方面具体化。陈振孙评词特重宏观与整体把握,不因人废词、重比较分类,凸现出艺术鉴赏的辩证法则和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晓妮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105-109
贺裳在其词学专著《皱水轩词筌》中,通过诗词之辨,强调词浓媚、旖旎的体性特征;通过对唐宋词家的评点,提出重典雅、崇含蓄、尚自然,讲求无理而妙的词学思想。贺裳的词学思想在其个人审美实践中也感性地显现了出来,综观其《红牙词》,一以贯之的都是风流婉丽的风格,词题材虽单一却蕴藉着颇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托。 相似文献
16.
刘荣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晚清学者谢章铤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量说是谢氏独具开创性并极具批评意义的词学理论,其意义不低于晚清词坛盛行的寄托说、沉郁说、重拙大说.其二,谢氏对张惠言词学阐释观多持批评态度,主要原因是张氏用比附说词的方式容易导致对词作本意的偏离,或为寻求词中寄托而不惜曲解词作.受谭献影响,谢氏提出以有托之心读之则有托的阐释观,接近现代阐释学的思路.其三,谢氏有浓厚的地域词学的建构意识,这在晚清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6-102
张綖是明代中期对词学史做出重要贡献的词学家,他虽然没有独立的词话,但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词作,编撰有影响深远的词谱,编辑有词选,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还撰写了一定量的词籍序跋。张綖在词学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词学思想:强调词体协律,重视词的音乐性;分词风为婉约、豪放二体,并尊婉约为正;主张綖词体言情特性,摒弃俗艳风情。张綖的词学思想尤其是分词风为婉约、豪放二体说,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彭孙道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禛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松江宋氏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家族的典范与几社命运共始终。宋氏家族中宋存标、宋徼璧、宋徼舆兄弟始终是几社文学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几社几部影响甚巨的大型文学总集均为宋家兄弟主持编选刊刻。鼎革后,宋家子侄宋祖年、宋思玉、宋泰渊等成为松江新文学社团的中坚。从而对宋氏家族于几社的文学贡献作了符合历史真实的评估和定位。 相似文献
20.
缪钺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大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9-76
缪钺先生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词学家。他的主要成果,不在词籍的整理与词人年谱的编撰,而在词论的探索、词史的总结与词人词作的分析评价。他一方面继承了王国维的词学思想,一方面又吸收了常州派词学的某些合理成分,从而弥补了王国维词学思想的不足或缺失,丰富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词学思想。他通过对词的文体特征的准确描述,对“无我之境”的合理解释,对南宋词的公正评价,对“寄托说”的深入探讨等等,解决了20世纪词学史上的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继王国维之后最有深度的词学批评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