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探索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情况复杂,各种意料之外的事时常发生,稍不注意,文物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必须做好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工作。本文重点讨论了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并阐述了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必要手段,希望能给我国考古发掘带来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2.
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探索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情况复杂,各种意料之外的事时常发生,稍不注意,文物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必须做好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工作。本文重点讨论了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并阐述了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必要手段,希望能给我国考古发掘带来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3.
曹鹏  周晴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211-213
贝丘遗址是指与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相关且含有贝壳堆积的一类遗址,其分布地点主要位于沿海和沿湖。因其独特的地层堆积现象,目前关于贝丘遗址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梳理学界对理想考古报告已有讨论的基础上,类比了现行出版的贝丘遗址考古报告编写体例。认为考古研究者在编写该类报告过程中,存在受到地层堆积情况、发掘方法、发掘现场记录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增设考古发掘记录、突破传统探方地层记录方式、吸收科技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报告编写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很多文物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见证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一些文物会在考古工作中被发掘,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本文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讨论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意义以及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迄今已经30多年,该遗址的发掘揭开了西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的神秘面纱,成为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文章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卡若遗址发掘及其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其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及其学术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访掘南越王墓与泰子墓之发掘秦朝龙川令趁秦末中原大乱,诸侯无暇南顾以及汉初国力虚弱、鞭长莫及之机,“并桂林象郡,”“绝道聚兵自守”,“自立为南粤武王”。赵佗的南越国,传“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岭南古代居民为越人,他们虽曾有名为  相似文献   

7.
200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在皮央·东嘎遗址V区发掘了丁东居住遗址.发掘研究表明其与2001年发掘的三处早期墓地属于同一时期,为公元前第一千纪后半期的早期金属时代.这是西藏西部首个经考古发掘的早期居住遗址.文章结合穆斯塘(Mustang)地区考古发现以及喜马拉雅民族志,对其年代、聚落布局、季节性质、建筑特点以及经济形态进行初步探讨,认为丁东遗址代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定居畜牧部落的居址,对研究西藏西部早期历史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对考古遗址的认识不断加深,空间考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空间考古中重要元素的识别是确保发掘项目质量及安全性的前提。因此,研究方法和数据对遗址探测和发掘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学中,遗址位置测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遗址所处位置不仅关系到遗址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进程,也是探索中国早期大型城市发展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研究方法以不同时间尺度开展考古遗址空间定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遥感数据空间使用及研究以及遥感应用于考古勘探中。在此基础上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获取更多重要发掘信息和研究成果,为考古学服务于人类健康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考古发掘工作中对历史遗迹的保护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分析历史遗迹的特点、考古发掘的现状以及保护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旨在实现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考古发掘项目的逐步推进,有效建立健全完整的技术整合机制,并且深度升级技术运维体系,已经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其中,考古挖掘中地层剖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应用地层剖面薄层标本揭取技术能在提升记录数据精确程度的基础上,完善考古最终效果。本文对考古发掘中地层研究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地层剖面薄层标本的揭取技术应用方法和处理机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郭金龙 《中国藏学》2007,(2):118-1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吐蕃简牍对于研究、探讨唐代吐蕃在西域的活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这些若羌县米兰古城考古发掘吐蕃木简与文书的具体状况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考古发掘的有关红山文化玉器资料可知,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并且还有自成体系的用玉制度,地域和时代风格鲜明。文章拟以考古调查或发掘的红山文化玉器资料为基础,辅之以专家、学者的观点,将红山文化玉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更进一步探讨红山文化不同类型玉器尤其是特殊类玉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瓦的发明和使用,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在陕西延安卢山茆遗址出土了年代最早的板瓦和筒瓦~([1]),把瓦的历史推到了夏代以前。瓦当的出现则比瓦晚了很多。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屋檐椽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当即挡也,它既有保护椽头的作用,又有美化建筑之功能,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独创。目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瓦当,是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宫殿建筑群遗址的重环纹半圆形瓦当~([2]),整体朴实无华,东周时期开始出现图案丰富多彩的圆形瓦当,秦汉时期瓦当艺术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出现了文字瓦当,瓦当纹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南越国宫署遗址(下文称遗址)~([3])出土了不少各个时代的瓦当,该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正式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自下而上包含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十二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南越国都城、五代南汉国都城等重要遗迹,是两千年来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出土的瓦当就是见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瓦当当面的图案或文字的分析,来探讨瓦当纹饰的变迁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六年七月至十一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在贵县罗泊湾一地发掘了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型木椁墓,编号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这座墓葬规模之巨大,结构之复杂,为广西历年来汉代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墓中的随葬品,尽管先此之前曾为人盗掘,但发掘结果,仍获得遗物一千余件(片),其中仅铜器一项,就多达二百多件。若按墓中出土的木牍和木简上所列的随葬品数量来统计,原来随葬的器物则远非此数,发掘所获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批文物,无论是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质地方面说,皆是广西几十年来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三江平原地区近30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地域民族考古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横向对比。通过民族学、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对考古发掘的成果和考古调查的成果进行综合研究,能够使我们深刻理解三江平原地区掩埋在地下的古代文明的遗迹与古族的形成、发展、融合、消亡的过程。三江平原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系的民族发源地。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12,(17):67
<正>8月9日,副省长李友志带领省财政厅、文物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老司城考察申遗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李友志一行考察了老司城博物馆建设地址和考古发掘现场,并听取了永顺县关于老司城遗址保护情况和申遗进展相关工作的汇报。李友志要求,要尽快完成老司城遗址的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南越国是秦朝末年由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尽管这个政权只存在了短短的九十多年,但是,它在岭南历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一政权却缺乏一种系统性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今天,当我们捧读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余天炽等同志合著的《古南越国史》时,欣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从这一点出发,笔者以为,《古南越国史》的问世,其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系统研究古南越史的首次尝试。这种可贵地探索,对岭南地区古代历  相似文献   

18.
现今的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在辽、金、元时期曾设置利州。利州位于辽宁西部,当辽、金、元三朝建都北京之时,这里曾是三朝的重要后方,对这三朝政权巩固有很大作用。然而在历史资料记载中关于利州、也就是今日的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记载却不多见,本文通过考古发掘的资料,加之点滴史料记载,大致勾画出当年的基本情况,以求对东北地方史和东北民族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汉代合浦郡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析秦置之三郡为九郡,合浦就是其中之一郡。尔后,汉王朝开辟了一条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通道,合浦港就是其中的重要港口。本文通过考古材料和有关文献资料,论述汉代合浦郡治、合浦港口的具体位置和这段繁荣兴旺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以来,保护、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甚至荣登"201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围绕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及考古规划、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等议题,本刊特别整理了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对老司城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