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青虬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4):63-68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相当数量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歧视女性,故而在他的作品中只有"硬汉"形象。实际上从文本入手,从海明威的人性价值,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看出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作品中一篇充满女性意识和象征手法的佳作.小说通过三个重要角色--女人、猫和雨所代表的深层涵义及相互关系,通过三个主要场景--寻猫、诉猫、送猫,传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和女性渴望改变处境的强烈愿望.海明威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黄玉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5):58-63
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着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左联时期,她的女性意识与阶级解放意识和社会革命意识融会在一起;抗战时期在延安,她的女性意识发展得最成熟,表达得最彻底;抗战胜利后,她的女性意识在强大的主流文化磁场中得到重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菊香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29-32
石楠是当代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她的部分传记文学和小说体现了作者明显的女性意识。她的女性意识复杂与多面交织,现代与传统并存。在面对知识和事业时,她绝对追求独立平等、自立自强;在战胜苦难时,她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勇气;面对小说人物的家庭和情感时,体现了她受传统道德束缚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陈晓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5)
当代英美影视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崛起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发展促进了两性和谐.在厘清性别文化及其理论的基础上对此作分析论述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深入结合考察现阶段性别文化发展的具体趋势.当代英美影视文化有代表意义作品中的性别价值观的新动向研究考察可以看出其中表达出的两性和谐趋势.探索科学性别文化框架的构建,可以为国内性别文化研究和健康的影视文化传播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妹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71-74,85
“女性文学”是妇女问题的直接反映,女性文学的发展总是以越来越强烈的女性意识为支撑点,真正的女性文学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当妇女问题不复存在妇女获得彻底的解放,“女性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走向消亡。妇女解放始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男女都真正解放了,单一的性别歧视消除了,才能达到最终的“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7.
郭海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5-8
张抗抗小说《作女》,以女性意识的立场,梳理了女性生理、心理特质,探讨了她们的优点和缺点,给人们展示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复杂多变,表现了女性强烈的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8.
徐天戍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
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照下,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对海明威其人其作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纵观海明威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一生经历,不难发现他对于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也是由来已久的.以下,本文将立足于社会﹑家庭﹑个人三大参照系数详尽分析海明威生态女性意识的形成及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那么,与这些坚毅的男性并存在以战争、狩猎、暴力和死亡为背景的作品中的女性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她们与男主人公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本文在较全面地研读了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的基础上,对他作品中的女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可划分为两类:现实的女性和理想的女性。论证了两类不同的女性在“海明威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中所扮演和担负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是一位善于把握和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家,他最擅长表现孤独的男人。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照亮了一个时代的世界文坛。同时,海明威又是一位有着女性意识的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建构了两性世界的对话:硬汉精神与女性意识有着表层对立、消解而深层补充、建构的关系。女性意识在硬汉精神的建构中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寻海明威的生活思想轨迹,更有助于解读海明威世界中硬汉精神和女性意识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王睿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52
元杂剧中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在与残酷的现实斗争中力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尽力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谭记儿正是关汉卿极力塑造的一位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在追求理想爱情、维护幸福家庭的道路上大胆地反叛封建礼教,挑战夫权,与权豪势要做出决不妥协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这一典型形象充分反映了元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康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51-55
在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以基督式的爱的哲学开创了爱的文学,因此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冰心对母爱宣教似的竭力张扬,意在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功效,来解读社会,有效地拯救众生,疗救创伤。 相似文献
13.
彭谊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17-20
哭嫁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充满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表述。首先,通过哭嫁歌对压迫女性的夫家进行直接控诉;其次,哭嫁歌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女姓的性别意识;最后,通过哭嫁歌,女性在对男权制度下的婚姻形式进行批判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朴素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4.
李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18-22
女性主体意识在女性文学中的产生和发展建构了中西方女性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女性诗歌来说,女性主体意识构成其灵魂。以女性主体意识为视角,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与挣扎,在这种背景下,曹禺思考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由鲁迅时期的“唤醒”、“批判”转为了“探索”,他把目光集中于“人”本身,探索着人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故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的集中于人们对自由的追寻与斗争。与其他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发出悲叹与呼吁不同,鲁迅与曹禺作品中的流露出一种巨大的悲悯意识,并且这种悲悯意识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唐旭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6-100
意识流标志着西方的小说技巧、文学观念、哲学思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乔伊斯最大的成就是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精神顿悟不带成见、不加评论地描写生活,使读者在《都柏林人》中感受到他与书中描写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感官印象、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冷漠超然的创造者创造出来。文章重点探究的是意识流艺术形式与文本主题之间的联系,阐释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演绎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吴晓芸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66-70
海明威由于在爱情、创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自卑情结,作家的这种自卑情结积聚起来,注入他的创作,使他的各种焦虑和紧张以及无法满足的欲望都在创作中借助幻想的艺术世界得以发泄。小说创作及其相关主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作者的自卑起着治疗和宣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韩振峰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00-10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强"三种意识"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也谈海明威创作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小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就海明威作品的戏剧性描写,意识流手法。相反对应美学原则,零的结局等方面的艺术特点,谈些个人看法,以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20.
王引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2-126
《女狱花》《黄绣球》是晚清新女性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塑造了许平权、黄绣球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女豪杰形象,蕴涵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了晚清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女性意识与思想观念的崭新变化。新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出现,是一定的文学传统、文化背景及其民族心理的积淀和启迪,也是作家思想观念与创作动机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