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分析和评价萨伊的经济思想,既是深化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需要,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否定了萨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性的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萨伊对这种生产方式一般性规律的揭示就毫无价值.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说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用马克思对萨伊关于社会经济特殊性理论的批评取代了对其理论的全面评价.而从市场经济这一人类文明更为深广的视野着眼,萨伊经济思想的内在价值是不难发现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30年代,凯恩斯从批判萨伊开始,导致了一场所谓“凯恩斯的革命”,一度盛极于世。70年代末,在美国又兴起了供给学派。恰恰正好是以“萨伊定律”为理论根据,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了全面否定。这样就在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流派之间的一轮更替:萨伊--凯恩斯--供给学派;而在理论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萨伊定律”--凯恩斯经济学--“萨伊定律”的循  相似文献   

3.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但是,过去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只是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其实,要真正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供求结构上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总量平衡分析和控制,还必须对结构平衡进行分析和控制。 一、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宏观控制的根本目标 国民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再生产过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也是在这个再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控制的根本目标,应该从再生产过程中去认识。 社会再生产中的供给,是指在既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可供销售的物质产品及劳务技术的数量;而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需求,则是指社会对物资、劳务及技术等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二重性,产品一经生产出来,便形成社会再生产中和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对立统一的两种运动。一种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一年末,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薰华同志的《<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一书,我认为它抓住了《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本质。张薰华同志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时,总是联系到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即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超出资本主义界限,涉及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商品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只要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论》的许多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①我的看法更广泛一些,凡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这才是《资本论》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列宁作了严格的区分,指出:“所谓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之下,产品是由个别的、单独的生产者生产的,同时每一生产者专门制造某一种产品,因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卖产品(产品因此  相似文献   

5.
刘艳玲 《社会科学》2022,(3):140-14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然而对这一根源是如何被发现的,生产与消费间矛盾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以及这一矛盾如何周期性地打破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均衡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展开系统的论述。对此,有着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之称的日本共产党前最高领导人不破哲三,从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的手稿入手,探寻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将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相结合,明晰了简单再生产、流通过程缩短以及信用制度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深入解读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内核。不破哲三对马克思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的探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之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孙莹光 《理论界》2007,(11):42-4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非常丰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总的特征是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保障豹来龙去脉和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供给、劳动力再生产与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关系、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社会保障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的思想,可以全面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应用事物矛盾的法则研究社会历史过程,首先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马克思又把这一法则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精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动力和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其生成与布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空间改造与重组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一过程及其结果的空间样态的分析,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一般意义上,空间构成了马克思分析资本运动的客观前提;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剖析过程来看,空间的概念溢出了作为物质性前提或对象性存在的限制,凸显出社会关系的深层含义;从资本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资本主义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不断突破其时空界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赵平 《江汉论坛》2007,(1):91-93
在西方经济学学术史上对萨伊定律的全面批判始于凯恩斯,但凯恩斯的批判并不是基于萨伊定律的自身逻辑,这是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得以反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原因.依据萨伊定律的自身逻辑,其根本缺陷在于忽略了人们对具体物质财富需要有限性的特征以及这种有限性与个人货币财富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忽略了需要、需求的特性和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需求的影响,因而使得萨伊定律的作用受到严格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条件。在这一使命完成之前 ,它是不会灭亡的 ,而共产主义也是不会出现的。当代社会主义由此成为一个有待解释的理论难题。然而 ,这一解释应该是两种角度的统一 :就世界的角度而言 ,当代社会主义确系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的一种历史形态 ;而就我国的角度而言 ,它又不过是人类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上另一条道路的选择。其现实任务与理想导向的矛盾由此构成。唯物史观为这一矛盾的发现和正确处理提供了理论架构 ;而这一矛盾的解决则将成为迟发展国家现代化和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的一个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11.
理论是现实的反映。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生产关系的反映,同时经济理论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对立的社会,经济理论又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任何社会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社会开始时处于上升阶段,到一定时候就处于下降阶段了,其中的统治阶级在社会的上升阶段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下降阶段则具有反动性和落后性,与阶级性质的变化相适应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阶段,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时就具有积极意义,相反就具有消极意义。在工业化阶段,资本主义经历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斯密和李嘉图都处于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阶段,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经济学家,他们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之后萨伊再坚持劳动商品的观点就是不正确的了,萨伊的劳动商品观点不符合资本主义下降阶段的实际,具有辩护的性质,是一种庸俗理论。再后来,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节又具有了相对的适应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萨缪尔森又把工资和劳动联系起来了,他的工资理论虽然缺乏价值论基础,但是它说明了当今时代后工业阶段的现象,是有其存在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危机和周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全面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的再生产周期和危机理论,进一步探讨危机理论和马克思再生产周期理论的不可分割性,深刻论证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和周期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针对那些被资本主义出现一段繁荣时期所迷惑,企图否定这一理论的形形色色代表人物,严肃指出:“只有在极短促的时间内,只有最近视的人,才会在几年的工业高涨和繁荣的影响下,就想改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个别危机的形式、次序和情景是改变了,但是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①我认为列宁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和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波兰政治经济学元老泰狄士·科瓦利克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波兰的传播和实践,并且与米哈尔·卡莱茨基展开合作,力图通过对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解读来修正凯恩斯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重建由马克思开创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科瓦利克认为,不论是斯威齐,还是布哈林,这些理论家对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都存在误读和误解。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试图创造的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因此,从简单再生产的角度来批评她所做的工作是不可取的。科瓦利克的这一观点对卡莱茨基的理论创造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卡莱茨基晚年论文《论资本主义的关键改革》中,他们合作把凯恩斯革命放在围绕资本主义再生产辩论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是对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进行当代阐释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过剩经济条件下国内市场蕴藏五个矛盾现象。这五个矛盾是:结构性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与部分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国内产品相对过剩与部分商品质量低下并存;过剩掩盖了目前市场购买力分布不均的矛盾;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将加剧市场过剩。报告指出,目前市场过剩主要表现为大量低劣产品的滞销和积压,而一些市场旺销的产品又不具备充足的生产能力。目前,60%以上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资类设备仍依赖于进口解决,零部件也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我国工业品…  相似文献   

16.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溯源与批判陈孝兵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中,充分就业是"交换经济"的常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架自行调节的机器,可以解决任何矛盾是既定的前提。传统经济学家们正是依据这一前提,从萨伊定律、利息率自动调节理论与工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8.
这一章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认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资本主义一定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9.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得以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不同于其他群体,而且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任何社会再生产都要遵循一定的比例才能实现的。马克思说:“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三六八页)所以,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对于加深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有其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