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944年,为了纪念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史论.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希望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人,能从李自成领导的这场农民大革命运动中得到借鉴,保持清醒的头脑,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史论发表后,毛泽东同志把它作为党的“七大”重要文献之一.这篇史论提供的“胜不可骄更重于败不可馁”的教训,今天仍有其启迪意义,故被节选编入小学教师进修教材《习作与文选》及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然而,我对该文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的责任、教训等论述,却不敢苟同.兹略加申述,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已经出了两卷五册。它一问世,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热烈的反响。初版三十万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再版两百万部在许多地方复已脱销。无论在街头巷尾,工厂农村,学校或者家庭内部,到处都可听到关于这部小说的热情议论。有些“书迷”据  相似文献   

3.
《李自成》这部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空前的汪洋浩瀚的巨著。当你初读的时候,觉得量这么大,何时才能读完。但一开始读,即觉得非读下去不可,它有令你不忍释手的艺术魔力。读完后,真是思绪潮涌,感慨万千,想写点东西,但又不知从何处下笔。想来想去,只有谈三个问题,漫谈而已,说不上什么研究。所谓三个问题,即一,关于李自成的历史评价,二,《李自成》与《三国演义》,三、慧梅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李白成(公元一六○六——一六四五)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少年时给地主放过羊,做过工,还当过铁匠。二十一岁时被迫到驿站当马夫。由于生活困难,曾向姓艾的地主借债,地主讨债,逼得李自成家破人亡。李自成怒不可遏,杀了这个地主逃往外乡。  相似文献   

5.
《李自成》所描绘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人物里,有一位始终忠于朱明王朝的将军,却被逼得走投无路,在抗击清兵的战场上,既无粮草,又无救兵,战斗到最后而英勇献身。——他就是挂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宣、大、山西总督卢象升。他,为什么如此的愚忠却得不到皇朝的信任,以致被逼而死呢?他,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一类的人物,为什么令人同情,使人感动呢?小说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哪些特色? 一主战的代表人物卢象升形象塑造的第一个特色,是突出他坚持民族大义,主张抗战御敌,反对投降的凛凛正气。卢象升是乘坐着高大的骏马五明骥,在  相似文献   

6.
漫谈《李自成》的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有没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检验作家的社会生活根基和民族文化素养是否厚实的一杆可靠的标尺。从宏观的方面说,它说明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究竟是否成熟;从具体创作说,它决定着作品能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质,能否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但对于这样一个文学上带点根本性的问题,在一个时期里,我们有些同志却理解得相当表面。他们总喜欢把文学的民族特点,归结为所谓“民族形式”,好象“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仅一、二卷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二百人.主要人物,大都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农民英雄形象,象李自成、张献忠、刘宗敏、高夫人等,写得绘声绘色,光采照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象崇祯、杨嗣昌、卢象升等,也写得生龙活现,栩栩传神.在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尤以崇祯的艺术形象最引人注目.崇祯皇帝是一个极重要的反面人物.在同农民革命力量的斗争中,在同关外清朝的  相似文献   

8.
《李自成》是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一个光辉闪耀点,它的不少经验做法,如"深入历史,跳出历史"的创作观、"单元共同体"的结构艺术、"生活化"的艺术描写等,丰富了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宝库,深刻地影响了继姚雪垠之后的好几代历史小说作家。尽管它在人物塑造方面间杂着某些过于理想化的痕迹,艺术处理上枝蔓松散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但它的开拓之功是无可抹煞的。笔者拟分析和反思《李自成》,力求给这部刚竣工的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重视人物出场的艺术描写,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传统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在戏曲艺术中尤为突出。所谓“亮相”,就是剧中人物与观众见面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观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人物的出场也十分重视。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出场,《水浒》中鲁智深、林冲,李達的出场,《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出场等等,都  相似文献   

10.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以后,有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作者把李自成写得那么好,将来怎么写他的失败昵?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呢?请认真读读第三卷吧,它会帮你拨开心头的疑云。 《李自成》第一、二卷写闯王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不屈不挠,谦躬谨慎,奋发图强,对百姓爱惜,对将士诚挚,因而深得人心,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商洛山进  相似文献   

11.
姚雪垠宣称"有自己的一套关于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原则和长篇小说的美学思想,"即"历史现实主义原则",并且运用之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在<李自成>中获得巨大成功,并自诩<李自成>为"填补中国现代历史长篇小说的空白"之作.其实,在背离历史重大事件时谈"现实主义",在某些枝节问题上大讲"历史",沿用"三突出"模式而不自知,小说绝大部分篇幅背离其创作立意,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引用大量材料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2.
武汉这个地方对我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从青年时候开始创作,到四十岁以后转入写长篇历史小说,在这个地方,为我在艺术上的追求开辟了一个新阶段.我在这里受过党的教育,也受过挫折,同时也得到了锻炼.今天到会的许多同志,有很多是见过面的,有很多几年没见面了,也有过去支持过我的领导同志,不管在什么困难环境下总是支持我写作的.  相似文献   

13.
明末农民战争中有无李岩其人?历来众说纷纭。目前史学界大致有三种意见:一说史无其人;一说史有李岩,但不一定是河南杞县人;一说史有李岩其人,且为河南杞县人。笔者想从有关的地方资料,主要是从新发现的杞县《李氏族谱》中谈点意见,供有志于李岩问题的历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自成》初探(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李自成——农民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李自成》一、二卷中,尽管有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尚未登场(要到三、四卷中才陆续出场),但有名姓,有活动的人物已有二百多个,成功地塑造了的人物形象也已有几十个。这些形象各自具有不同的思想意义,个性相当鲜明生动。其中一部分人物还概括了比较深广的社会内容,富有艺术生命力,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5.
杞县《李氏族谱》之李岩疑辨秦新林明末大顺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主张确有李岩其人说者,主要有三种议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岩;三是李岩在北京...  相似文献   

16.
自从去年拙作《李自成》第二卷与第一卷修订本出版以后,你们积极开展了评论和研究工作,并作为一个科研项目.在武大中文系、华师中文系的部分同志们的配合下,并得到《湖北文艺》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已经写出了若干篇分析评论文章,有的已经发表,引起读者注意,也活跃了湖北的评论空气.同时,你们在关于李自成牺牲经过的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考证文章,在史学领域中作出了一定贡献.你们的这一切劳动,都值得我向你们祝贺和学习,并对你们给予我的鼓午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7.
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就给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工作提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认真总结作家、艺术家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成功经验,努力研究“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美学特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开拓道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小说第二卷的创作,处在“四人邦”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艰难岁月,却能不受其强加于文艺创作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坚持“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确乎难能可贵。我们有必要就这部尚未完成的小说,对“两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中运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运用诗词、集句、对联、铭文、偈语等韵语来刻划人物,正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手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为当代文学创作丰富了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从《李自成》小说中的诗词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诗词与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试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即从社会的、历史的方面和人物本身性格弱点方面,分析了《寒夜》中人物的悲剧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艺术赢得崇高的荣誉,总是与其独特的创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其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品具有显著独创性,取得多方面成就的结果.其中悲剧艺术的成功运用与出色创造,则又是《李自成》艺术独创性的鲜明标志,体现了这部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李自成》的悲剧艺术,既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作品独到的艺术成就,又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李自成起义所包含的实际历史内容,从而科学地探讨和澄清读者与评论者中间提出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