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胡塞尔的现象学从纯粹意识出发,坚持“面向事实本身”的基本原则,通过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一系列“现象学反思”过程,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颠覆。首先,通过悬置传统形而上学的各种预设,诉诸于直观明证性,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神话以及对各种自然主义态度的迷信;其次,通过本质还原,诉诸于思维的自由想象力,克服传统的现成性思维和实体性思维,开辟出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可能世界”;其三,通过先验还原,最终完成对纯粹意识的深度挖掘,克服传统的二元论倾向,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与哲学思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自由”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通过实践理性对自由的假设确立了自由的本体论意义,形而上学的性质发生了由“实在”(认识论的)向“理想”(价值论的)的转变。康德变革形而上学的传统而成为“道德形而上学”,“自由”就成为道德形而上学唯一能够由实践理性论证的本体论范畴,纯粹哲学的自由本体论是有限的本体论。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论定了人类理性的有限,另一方面辨护了宗教信仰合理。之后的黑格尔通过辨证法赋予理性以无限的能力,完成了整个形而上学彻底地哲学本体论的任务,与此同时,自由本体也消融于“绝对理念”的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在对德国思辨哲学唯心主义宗教倾向的彻底批判中,在继承康德自由本体思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的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社会实践批判,从而彻底摆脱了自我异化对宗教的虚假的依附关系,自由本体就得以在真正人道主义的意义上确立、完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以自然界为根本对象,而是指向人的自身,反思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人的本质、价值,表现为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从思维倾向看,它不是外向型的,而是内向型的。合此二义,我们不妨把传统思维方式称为“以人为本位的内向型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体现在认知方式层面为“心知”原则,体现在思维指向层面为“性体”原则,体现在思维方法层面为“以人证人”原则。这三项思维原则都旨在昭示人的价值所在或心灵安顿之所,在价值观念的深层体现着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方政治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有自己未曾中断的理论传统。我们在研究政治哲学时,常从西方政治哲学着手,西方政治哲学的思维模式被认为是政治哲学的经典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比较侧重理性与逻辑,邓小平政治哲学在思维模式上走出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灵活运用哲学方法,侧重实践,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式、多层次和多维度的。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一般有宗教的、实践——精神的、艺术的和哲学的四种基本类型。我们是不大容易理解数千年前我们的先人是用什么方式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在《周易》用什么思维方式掌握世界的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认为,《周易》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不言而喻是用辩证哲学思维方式掌握世界。近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很多的有益探讨。有论者提出,《周易》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和“整体思维”;有的则认为是“实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时代变革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打破了以往旧哲学纯粹理性看待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开创了人学思维的新时代;提供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效的思维手段;实现了从直观、抽象的片面思维向具体、全面、整体的实践思维的转变,进而实现其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政治思维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河床,"知识的统治"与"统治的知识"使西方政治文明既有形而上的知识维度,也有直面政治现实的形而下意味。西方政治文明之河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和现代性政治思维三种河床形态,现代性政治思维孕育出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进一步消解理性基础和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是当代西方思想家采取的两种主要摆脱策略。在鉴别中国政治传统、处理知识理性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有效发挥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等方面,西方政治思维对当代中国建设新型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在以往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变革基础上的真正革新,它改变了以往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对人本身及其所在世界的抽象认识,从实践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去科学把握现实的人及世界。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不仅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局限性的克服,而且实现了对它的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并不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简单的批判继承与改造,而是以实践为根本点展开对哲学前提、哲学本性及其价值立场的反思,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拒斥形而上学与确立无产阶级价值立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原则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审美是人类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意义的体验与理解.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和超越.审美超越何以可能,则是理性的哲学追问.后实践美学以生存一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体验、理解和解释为方法论,系统地探讨了审美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体现了理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创造性特征.它以“接着讲”学术态度,克服了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的“失语症”状态;它冲击了实践美学的权威地位,推动了与新实践美学和存在论实践美学的多元论争;它接续了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形上学的研究进路,使当代美学中断已久的哲学思维重现于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0.
“无条件”问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它是认识论范围内特有的问题。它最能凸现思辨理性哲学的本质特性。“无条件”不是指“条件”的有无;而是穷尽一切条件而不受条件限制,是指具有无限普遍性、绝对完整统一性的命题、原理、理念,是理性在认识范围内的“终极追求”。要把“思辨理性”的思维方式与“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区别开来,否则就会出现悖论。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其性质而言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意义无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具有优先性.学界关于实践观点之本体论意义的几种不同说法,如"类推说"、"统摄说"、"论证说"等,是笔者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12.
思辨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辨是黑格尔哲学的方法,是“对反思的反思”。体验是狄尔泰生命哲学的基石之一,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它是“特殊个人发现其此在的那种形式和途径”。思辨和体验这两个概念,对于哲学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德重建形而上学的路径就是通过划界来区分开知识领域和实践领域。按照这样的方式,上帝和灵魂等在知识领域中被否定的形而上学理念在道德领域中被重新构建起来。因此理论理性是必然的,而实践理性则证明了自由。然而,这两个理性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同一个理性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在知识论和伦理学领域中都可以发现其理性主义根基,因此康德才提出“自然世界是理智世界的模型”以及“道德律要像自然律”的命题。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是相互融洽贯通的,共同构建出一个理性大厦的完整框架。  相似文献   

14.
通观《康德书信百封》,并参证于康德三大批判,见出先验哲学体系的巨大理论贡献:在“经验论—理性论”二项对立中,推出超越的新平台“先天综合判断”及其如何可能,这是先验哲学体系得以拓展的母胎;从二项对立的相关系统中,向下伸延至自然规律与个体的“天性禀赋”,向上伸延至“道德理性”与“人是目的”,以巨大的张力结构成就了康德庞大的人类学智慧框架,同时完成了先验体系之道德形而上学的最高理想;从“现象—物自身”最高思维阈限的二分双向关联结构中,把西方“尽理”的抽象思维形式推向极致与神秘,它构成康德先验哲学中最重要的“范导”原理,它冲击且中断了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若孤立地、单方地问“物自体是什么”或“现象是什么”而不作出“超越的区分”,不明确其作为纯思维形式的范导原理与功能,则必然加深“康德之谜”而难以自拔。然而先验哲学体系的“硬核”与问题,却正是对“物自身”及其二分关联结构的把握以及“超越的区分”——这是通向“康德之谜”的大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后形而上学时代理性与民主这一核心问题.韦默尔认为,后形而上学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是一个没有终极基础与和解梦想的现代性,一个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只有靠解释学的反思才能继续前进的现代性.理性批判需要抛弃绝对主义和先验主义立场,回到日常交往的生活世界.只有借助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反思,才能走出自我意识的囚笼,找到通向"他者"的道路.后形而上学理性观为民主的思考确定了新的哲学坐标.政治现代性是个人的否定自由和人类共同自由的历史和解,民主既不是一个确定的乌托邦,也没有一个先验的基础,它只能依赖于后传统的民主伦理生活形式.现代民主既依赖保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也依赖公共自由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如公共辩论和民主决策.这一政治思想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因为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传统哲学没有把属人世界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的"人的本质"思想也就难免陷入抽象实体化的窠臼。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解释世界的实体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揭示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生成性,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正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家"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孙正聿教授把"逻辑和辩证法"这"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即"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个事实",并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结为‘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一致’问题",从而把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的思想理解为"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的哲学"。上述这些完全曲解了恩格斯。在恩格斯那里,"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被克服了"的"形式"就是"哲学"这个"形式";而"被保存了"的"现实的内容",就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亦即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哲学属于宗教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与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实证科学的理论科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戴维森提出的“非理性悖论”揭示了非理性论证在实践推理中的两难困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不同的判断理性的标准。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理性的准则是以“理”为核心,“合理”(to be rational)即“有理”(to be reasonable)。此“理”表面上表现为普遍之“义理”,但实质上却是服从于某种具体的道德规范。据此,在中国哲学中,实践推理中的非理性演变为“无理”(non-ra-tional)或“不讲理”(unreasonable)。通过对比分析戴维森和中国哲学对非理性的认识,可知两者在“认知判断”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同取舍。  相似文献   

19.
哲学在今天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进路,开辟哲学非形而上学的新进路.这一新的进路就是要转向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思想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以对现实思想的批判与建构为目的.如此一来,哲学才能重新获得自己的现实功能和意义:一是通过思想批判而防止思想的僵化,推动思想的变革,保持思想的活力;二是与科学一道构成一种超越利益主体立场的真理向度,从而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一种必要的补充;三是突显和张扬生活之为生活的反思特性和创造本质,从而有助于维护与促进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李颙对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为清初理学的治学之道开辟了一条新思路.这个新思路由“明体适用”开始,由“悔过自新”入手,并坚持传统理学的为学之道和为学之义,在“明道”“体道”的不断探索中,进而去“行道”和“达道”,最终进入学的最高境界,实现“弘道’的目的。而这一切都不能背离“经济实学”的儒学初哀。这既是对宋明理学偏重心学和性理空谈的一种纠正,也是向原始儒学的一种复归,是对理学的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