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社会发展观置于生态哲学视域中加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发展观念上,它经历了从经济发展观到生态发展观的转变;在文明形态上,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范式转换".从生态哲学视域来考察社会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状况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领域的"生态学转向",而且要求实现人类财富观以及财富尺度与价值取向的"人本学转向".  相似文献   

2.
李弘国 《社科纵横》2014,(11):16-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蕴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相似文献   

3.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国情分析入题,提出转变发展模式的动议;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发展观",得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此外,本文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义,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出蕴含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之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4.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5.
黄克亮 《探求》2010,(4):9-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当代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发展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质。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及创新路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玉君 《探求》2004,(4):9-11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科学消费的生活观是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要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培育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促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著作中关于自然观点体现的归纳,对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有重要指导意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的盛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着概念泛化、环境恶化、规划滞后、环境容量超载、法规不健全、生态环境教育缺乏等问题.因此,反思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强调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承认自然是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主张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选择.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规划,控制容量,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袁会敏 《创新》2013,(6):26-29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虽然保护生态是人们的共识,但如果利益关系处理不当,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顺利推进。制度经济学认为,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必然会有利益矛盾。制度的意义就在于对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降低交易成本,使不同经济主体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活动。然而,产权制度、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和非正式制度的失衡使得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因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屡发生。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才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邓青  康婕  涂艳 《南海学刊》2022,(6):129-134
在海南,为数众多的农村企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和使用者,它们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与生态资源密切相关。梳理海南农村企业发展历程,有利于更加有效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海南农村地区乃至整个海南岛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海南农村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型演变为农村企业与龙头企业型,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规范发展,以生态价值为依据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加大金融投入力度,强化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生态幸福生态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李枥霖 《创新》2013,(5):27-31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因此,必须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文章提出了生态幸福的概念,论述了生态幸福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人民生态幸福现状与问题,揭示了生态幸福缺失的实质是生态产品缺乏,重点探讨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六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当前,国际社会的低碳发展转型趋势为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但目前欠发达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仍面临着诸多障碍:对脱贫路径的认识误区带来的观念障碍、后发性导致的选择障碍、创新能力不足构成的技术障碍、财政困难和市场需求惨淡招致的资金障碍、落后技术和低端产业造成的锁定障碍。及早采取措施和行动突破上述障碍,顺应低碳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走适合区域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也是欠发达地区提升竞争力,加快发展和更好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福源  樊勇 《探求》2006,4(1):12-13,3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和谐社会要求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相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3):60-63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风险也随之呈现出更大的潜在危害性。有效规避和预防生态环境风险,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三期叠加阶段,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面临紧迫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的挑战。因此,构建多元参与、层层推进、规范治理、智能监测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和实现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赵丽涛 《创新》2014,(1):46-49
面对当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生产力观存在误读,站在"主体中心"立场审视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实质上,马克思生产力观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应该科学解读和阐释马克思生产力观,并以此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18.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其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并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关联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卫东 《社科纵横》2009,24(2):33-34,59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而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现代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范式转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必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到道德行为、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到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转型。  相似文献   

20.
构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全民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筹措机制、贡献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从而使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形成完整架构,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