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傍老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等各个方面的根源.要解决好"傍老族"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加强就业指导,要及时给他们断奶,"傍老族"们也要振作精神,走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2.
学会反哺     
《北方人》2007,(8)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孝顺、孝悌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中国古人讲求孝道,论"百善孝为先";增广上讲"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都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长者的道理。今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孝道是中国传统最为基本的政治伦理观念.作为"善事父母"的孝道在当代社会中状况如何尤其值得关注.文章以安徽省芜湖县六郎、方村和周皋三镇为例对当代孝道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切道德原则的核心,被奉为人伦之至理;孝道是教化民众、化德成俗、理家治政的重要手段.先秦"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敬父母,敬重老人;移孝于忠,事君治国.孝道在推行过程中,经历了"从双向的情感交流到单向的义务付出,从理家治政的手段到束缚人性的桎梏"的嬗变过程.今天,我们应摒弃封建孝道中"愚孝"、"愚忠"、扼杀人性的成分,构建新时代的"忠孝观",将"孝道"作为今天道德建设的契入点,使基于人性基础上的孝道为构建当代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孝道探源     
探寻孝道产生的本源,对我们今天弘扬孝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孝道的产生中,其中重老尚齿风俗是"孝道"产生的前奏,祖先崇拜是"孝道"的宗教体现,西周血缘宗法制是培育"孝道"的适宜土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催生"孝道"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7.
与近年流动人口总体规模趋降相反,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持续上升."老漂族"是近些年来在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形成的新型老年流动群体,同时也是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以"老漂族"城市适应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老漂族"自身适应行为、家庭关系、社区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是影响其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其中由户籍地不同导致的"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之间异质性更大.基于社会适应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重构"老漂族"流入地社会支持网络,"老漂族"自身、家庭、社区和政府之间合作共治,共助"老漂族"更好地适应流入地生活.  相似文献   

8.
孝道自古具有维护家庭年长者权威和成员间融洽相处的作用,且被认作是"诸德之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基础;因其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具有的政治色彩和社会矫正功能自然成为伦理学与政治学关注的对象,但孝道的"弥散性"和"基础性"特点使得它没有局限在某个学科的研究视域之内。近年来,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趋势使得孝道研究的领域和价值诉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孝道,了解孝道态度变迁情况、孝道态度年龄与地区等差异情况、孝道态度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孝道态度的改变、能否通过孝道教育改善人们心理和行为等系列问题,使心理学成为孝道研究、学科整合趋势的主线,探求其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独特影响作用,发掘孝道对于道德失范行为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矫治潜力。  相似文献   

9.
"常回家看看"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体现了现行法律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肯定,强化并丰富了晚辈对长辈的法律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常回家看看"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法律义务,其次要明确孝道教育目标,确保孝道教育课程开设的常态化,最后指出要努力开发孝道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孝道教育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丰富而有体系。古代的官员上对"君父"、下对"子民",所恪守的孝道在其仕途路上也是严格的具体的。"冒哀求仕"、"冒荣居仕"、"委亲之官"、违反丁忧要受到处罚的。强调官员孝道则是要实现"移孝作忠"忠孝一体关系的升华。在当代新孝道观念下,作为百姓的表率,官员还更应恪守孝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日益严重。要切实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首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其次,采取措施建立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第三,重视老年学的教育和研究,使老龄社会健康化。  相似文献   

12.
美育的直接效应在于塑造和谐的人。这种效应是通过净化人的情感,摆脱人的本能欲望,超越利害关系,提升人生境界实现的。美育通过塑造和谐的人,沟通人们的心灵,活络人际交往,有力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育还通过培育人与自然的亲情,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初统一,大大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面对社会上见危不救、漠视生命的现象,有人提出我国刑法应增设见危不救罪。但当前我国刑法并不适合设立见危不救罪,因为若设立这个罪,不仅和刑法中不作为犯罪的理论相抵触,而且违背刑法谦抑性理念。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有科学领导机制、理论指导机制、重点内容机制、"四位一体"机制、载体活动机制、法制教育机制等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公民意识缺失、责任权利义务混乱的现象,这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又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必须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发挥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基诺族社会中出现了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生的传统文化快速流失的反差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也有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基诺族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民族认同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流民现象是解开皖北社会的一把钥匙。明清以来,皖北由富饶之域而变成了令人心酸的“十年倒有九年荒”之地,如果从灾荒视角上看,这种变化有自然和人为两重因素。从自然因素来看,人类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环境,以及黄河夺淮入海等原因,使得皖北数百年来备受灾荒洗礼,社会萧条,民生艰窘,成为滋生流民、匪患的“问题”地区。从社会因素来看,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可以说,明清皖北流民的产生是自然灾害、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社会环境以及农业经营方式与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残疾群体一直都被排斥在人力资源开发之外。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成人教育是大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和效应。尝试性地提出在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成人教育救助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与配置。  相似文献   

19.
以知识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知性德育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度过了许多年代,但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知性德育进行"讨伐",认为我国高校中存在道德下降的现象是由于知性德育的教育模式,并提出新的德育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文章以知性德育与活动德育有机统一,来解决当前道德时效性低下的问题,共同促进新时期下的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残疾人的概念及种类,指出了残疾人体育的作用和意义,论述了残疾人体育的目的与任务,意在介绍有关残疾人体育的知识,从而引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