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性化人格”指人的性格里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中性化”概念侧重形象,两者存在分离与契合。电视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化形象”包装,沦为赚取注意力获得收视率的手段。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把“双性化人格”新理念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2.
邓力铭 《理论界》2012,(8):113-115
流行文化中的所谓"中性化"风潮,其实是"性度表"中的"双性化"类型。"双性化"是在客观需要下男性和女性因相互沟通与借鉴而不断完善自我的外在表现,是客观学习异性的优点,合理规避缺点,以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双性化"是一种比较健全,在很多方面有着竞争优势的健康人格,是我们在生活和教育中值得提倡和培养的人格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文学史上,萨拉·朱厄特是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乡村医生》是她于1884年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但就作品关注的两性性别教育话题而言,《乡村医生》又称得上是一部“现代小说”,折射出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性别教育及其模式的看法和思考。遗憾的是,这在现有朱厄特的社会性别研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分析朱厄特在《乡村医生》中对理想性别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建构,解读作者的性别教育观,指出作者并不否定对两性进行必要且合理的传统性别教育,她批判的是无视个体差异的父权制刻板性别教育模式,呼吁对其进行解构,她进而主张对两性进行双性化性别教育,并以此去实现对理想性别教育模式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两性问题包括两层含义:男女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问题。为什么不用“性问题”而提出“两性问题”呢?理由是:“两性问题”包括“性问题”,但比简单地提“性问题”的面要宽;另外,从影响我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念看,目前对男女两性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如男女社交公开和自由都未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5.
论女性性别角色变革的合理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男女平等”不等于刻板地追求“男女完全一样”。社会所制定的“男女平等”标准,应在能够充分保障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前提下,人性化、合理化地保护和发挥两性性别差异的特征和特点。社会所倡导的舆论环境以及性别意识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社会上每一个男女公民都能有选择角色取向的自由并真正享受到角色目标实现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蓉 《兰州学刊》2004,2(2):192-195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 ,包罗宏富。从胎教到母教 ;从转变“贤妻良母”型为事业型 ;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独立完全人格培养 ;从培养自立意识到社会责任感 ;从开放“女禁”到男女共校等。主要成因 :一是植根于他的男女平等思想 ,二是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借鉴 ,三是长期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董淑铭 《江汉论坛》2006,(1):122-126
乔治.爱略特总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在两性问题上,她敢于超越两性的二元对立,敢于打破维多利亚时代对男女人物形象的传统定义,在更深刻的人性反思中,她极力描绘男性和女性相互补益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这种新的人物形象正与20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完整人格”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理论和实践均昭示我们,当前我国高校道德建设的关键,是把大学生计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人格心理学理论创始人阿德勒指出;“健康人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社会情感,即一种对自己同胞的兄弟般的感情。”卢什认为,交往能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而罗杰斯则把“高度创造性”视为衡量人格完善程度的重要尺度。笔者认为,不论是社会情感还是交往能力,其本身都决不是抽象物,总是要表现为各种具体的行为。人格具有可塑性,而健康人格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价值尺度。一“健康人格”界说“健康”一词可谓人人皆知。联合国卫生组织是这…  相似文献   

9.
现代女性需要“两性特征”,即兼有“男女特性”。只培养女儿典型的女性行为,看上去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对她的发展并不好。研究证明,相当多的具有传统特征的人,受高度焦虑、低度自信和社会肯定度低的困扰,而那些表现出兼有“两性特征”的女性,有着较强的自信心和健康的心态。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让女儿把男性的特征融入她的女性特征中,她会更幸福,更成功。 有些父母担心,培养女儿的自信和一些男性特征,可能会使她过分男性化,造成将来家庭生活的不幸,或为朋友所不能接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中的性别差异和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中对性别差异和角色定位的阐述,一方面带有浓厚的男权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又契合了儒家“中庸之道”,与“天下为公”的哲学品味息息相关.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名分和贵贱等级秩序,它对男女性别差异的阐述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始终侧重的不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而是社会属性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它又积极提倡两性和谐,试图与儒家文化的“社会本位”和“天下为公”的文化品位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观念、思想、视野和方法的女性主义 ,其之于世界、人类的意义有三 :对男女权力分配不均及女性沦为附庸、他者的不公正境遇进行批判 ,反抗性别歧视和贬抑 ,并对现行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清算、颠覆和解构 ;纠正由单一的男性视角书写历史、构建文化的偏差 ,弥补父性原则下对女人及女人活动的排斥和疏漏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立场灌注到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中 ,共同构筑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宏富与精彩 ;“双性人格”、“双性共体”成为男女两性新型人格和新型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13.
男女两性虽然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男女两性表现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性在获取发展自身素质的资源与机会上的差异.社会性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对人口素质和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变革不公正的社会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14.
性别平等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男女两性利益均衡、两性关系和谐融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平等与两性和谐,在和谐的两性关系下共同缔造真善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殷墟妇好墓玉阴阳人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杰出代表。其两性兼体的外在形式,是人类两性同体崇拜心理的具体表现,代表着对和谐、互补带来的终极的、完美的神性力量的崇拜,应是当时人们心目的集创世神、祖先神和保护神于一体的至高神。这种两性合体的文化代码,同时也成为我国传统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当前双性化教育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6.
“师范人格”及其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范人格”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应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但是,传统人格的桎梏引起了“师范人格”的种种失落,现实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使“师范人格”的塑造产生种种误导。本文从揭示“师范人格”的现代意义入手,针对当代师范院校学生“师范人格”的失落与误导,进一步指明了“师范人格”塑造的前提、基础、关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金文野 《学术论坛》2007,30(12):143-147
倡导性别平等,追求男女平权,致力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是女性主义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在全球化视野下,特别在中国当代创新图变的性别文化语境、性别文学创作及性别理论研究的整体格局当中,这种久被忽略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涵越发体现出毋庸置疑的意义与价值其一,它从鲜明的女性立场出发突入陌生的"性别"禁地,开启了一片有助于性别教育和性别研究的性别文学新天地,极大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其二,它以锐利的女权意识对传统男权观念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批判,用文学审美和性别审美的方式实施最基本的女权启蒙;其三,它以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为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积极建构没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健康良好的性别新生态.  相似文献   

18.
隋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1):233-237
弗洛伊德思想在为女性主义所解读并利用之时,经历了从对之简单否定到逐渐肯定的过程。作为父权性别文化建制的形象阐释,它使得“社会性别”成为女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并开启了对父权制成因以及性别主体性文化生成的关注与探索。但“社会性别”的确立也因此抽离了两性自然差异对其得以形成的重大影响,致使女性主义的思想误入父权制话语实现的歧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再次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他对人类“双性人格”潜力的发掘,揭示了人性的超越本质,为女性主义精神走向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龙秋霞 《学术研究》2003,(11):76-79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分析在艾滋病(AIDS)传播中,男女两性性观念差异、以男性为中心的性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性别不平等因素对妇女健康的负面影响,探讨体现性别因素的个人及社会防范艾滋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