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情与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行为中,违反人情和违反契约往往被视为是不道德的。而在所有契约化的社会组织中,人情的作用一方面腐蚀着契约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巩固和更新契约关系;反之,契约把人情提升为一种社会规则,但它同时又把种种禁忌强加于人情关系。中国社会具有以人情伦理为核心的人际传统,现代性的政治经济规则正在缓慢地改变这一传统。人情与契约的纠葛构成了现代社会进程中必须给出答案的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乡土社会是人情社会,人情社会具有社会性、规范性、情感性等特征。乡土社会家族制度和家本位的思想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人情社会,乡土社会在费孝通笔下以熟人社会的面孔展示了其人情社会的一面。经历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洗礼,乡土社会的人情化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情消费负担日益加重,人情在社会资本培育中的功能增强,情理逐步让位于法理。中国仍然是关系社会,即使社会变化,"人情"依然有生长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农村仪式性人情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构成村庄社会结构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的不同,中国农村可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和中部分散型村庄。不同区域村庄中,仪式性人情的运作机制及其表现形态都存在突出的差异。从静态的维度来看,仪式性人情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情圈建构规则、随礼规则以及人情性质方面上的差异。从变迁的维度来看,仪式性人情在变迁形式、侧重点、程度和面向上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文章认为,只有纳入区域比较的视野,才能揭示出中国农村人情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实践面向,以避免既有研究对中国农村人情现象认识的一般化倾向。此外,引入区域的视角研究农村的仪式性人情,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性质的变迁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学研究中,互惠概念是解释人情的经典范式。但是近年来,农村人情性质发生了蜕变,以资源转化型、财富聚敛型和拉关系型人情为特征的交换性人情替代了互惠性人情,并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探究人情变迁的机制可以发现,农村人情的变迁实际上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正在被地缘、业缘和趣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子化社会所取代,人情的性质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人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美国自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以来,对人情的认识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在保持其管理理性特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人情,力求将管理的理性面与非理性面有机地结合志来。中国由于与美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人情主义管理已成为传统,其合理方面应该继承,其消极方面也必须消除。借鉴美国科学管理经验,改造中国管理传统,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结合人情社会的交换特征和差序格局下的交换媒介,指出亲友之间的人情是中国的一种农地租金形态,农户在人情租和货币(或实物)租之间进行选择,无偿流转的实质是农户采用隐性的人情租替代显性的货币或实物租。通过将人情租引入农户决策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户选择租金形态的四个影响因素:货币的边际效用、人情的边际效用、货币租金率、人情租金率,并将分析结论应用于解释为何20世纪初没有广泛存在无偿流转现象、而现阶段却广泛存在,进而判断未来的租金形态演变。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农地流转的主要租金形态演变次序可归纳为:实物、货币→人情、货币→货币。  相似文献   

7.
人情原是中华文化圈中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与对方进行情感交换的有形或无形资源,是人与人交往相处应遵循的规范或准则,亦即一种看重熟人关系、讲究个人感情、热衷人际往来、隐含期权回报的人际交往理念。人情或人情传统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农业文明生活方式、儒家伦理文化、封建人治模式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中国人情传统有着其特定的历史作用,比如构筑稳固的亲情伦理关系、培育温情脉脉式社会关系、维护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等,然而,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私利侵吞公义、人治取代法治、“外交”削弱内功等。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情与法律、人情与制度、人情与规矩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情或人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正向作用,又有效抑制它的消极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苏蜀学是北宋中期一个重要的儒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认为,"礼"的精义是"顺人情",圣人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来调适人情。三苏把"人情"作为古礼的本质内容,他们在解经时往往以人情为原则。表现在政治上,苏轼、苏辙以王安石为不近人情者,用"人情"、"公议"作为攻击王氏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三苏蜀学是北宋中期一个重要的儒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认为,“礼”的精义是“顺人情”,圣人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来调适人情。三苏把“人情”作为古礼的本质内容,他们在解经时往往以人情为原则。表现在政治上,苏轼、苏辙以王安石为不近人情者,用“人情”、“公议”作为攻击王氏的武器。  相似文献   

10.
一 一位村干部在谈论他的治村经验时,颇为自信地说:"在村里,无论是什么人,他办事的时候,我去送了人情之后,今后与他相关的工作就好做了."这个说法很值得玩味.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来往与村干部的工作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何种机制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转移进程中,农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以利益交换为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和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人情信任日益缺失。如何理解这两个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从考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及人情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来回应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人情关系具有显著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短期影响,但这一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生命历程中呈现逐渐弱化的动态变迁。此外,人情关系对男性工资的抑制作用较女性大且显著,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关注市场工资的高低,并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显著排斥人情的在场;人均耕地越多,人情关系的作用越显著,而人均耕地较少时,人情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深入分析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4类因素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揭示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如何引导当前农村文明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情小说以《金瓶梅》为滥觞,由明入清,创作数十种,形成一个较大的流派。这些小说,摆脱了前此演义、传奇、神魔小说的束缚,以直接描摹人情世态为中心,反映出作家所处时代的风貌。这已和我们今日观念上的小说概念较为接近,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次革命。而明清人情小说中所闪现的民主思想火花,更值得我们瞩目。在人际关系上,明清人情小说表现出的平等思想,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这种平等的民主思想在人情小说中是那样地普遍,更不可忽视。我们知道,任何人  相似文献   

14.
人情关系与乡镇企业经营文/胡必亮图/段文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很讲究人情关系的民族。人们主要是生活在由各种人情关系如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筑的亚社会群体之中。这些亚社会群体内部的运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的行为选择与生活方...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和中国伦理文化的惯性制约,同时出于维持人情网络秩序和与他人交换资源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日显沉重.我们要大力倡导校园主流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中人情交往的主要形态,并对其在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运用社会功能的相关理论对这种人情交往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人情交往的功能主要是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信息交流和维护村庄和谐;而更深层的意义还包括促进社区整合和提供心理归属,并由此对农村社区的存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情消费是中国乡村维持社会联系的重要传统,如今却愈发成为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原有社会人情关系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文章首先从人情关系网络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乡村人情消费独特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逻辑下不同务工类型(就近务工和离乡务工)可能对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带来的冲击;继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多值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实际影响,并进一步从地区和农户异质性两个方面讨论劳动力外流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各异,表现为就近务工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意味着离乡务工可能会瓦解或重塑农户原有的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并可能会改变人情消费的方式。此外,农民务工对人情消费的作用效果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也存在差异;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其表现出的抑制效应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所谓的“人情物理”,具体说,“物理”是指“正确的智识”,而“人情”就是“健全的道德”。周作人的随笔创作不仅给我们知识上的陶冶;同时注意分辨是非,在“赏鉴里混有批判”。周作人重“人情”,讲“人情”,与他深味人世间的苦辛密切相关,而这种“人情”,其实在人世间中是最普通的“常识”,是最平凡的“真情”。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司法中的人情内涵丰富,包涵了案件中的情感、事实与人性三个维度的意义。透过传统司法中人情与国法之间的平衡可以发现,传统司法中的当事人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行为人,而是通过情理展现出的具体情感关系和人伦关系中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司法注重人情的特点恰可以弥补现代法律以行为为中心所造成的对具体个人的遗忘。  相似文献   

20.
人情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建设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照搬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家庭依旧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石。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情文化,对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功不可没,同样对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融合传统的人情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