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5-2018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线性加权法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作用机制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均存在依赖自身惯性发展的现象,新型城镇化的惯性发展趋势明显强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双向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大于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正外部效应、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等,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深度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2.
以东莞市1990-2015年度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动态VAR经济计量模型,对产业发展、外来人口和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产业发展、外来人口和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产业发展和外来人口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且两者都对城镇化有重大影响,但是,影响方向相反;城镇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外来人口增长影响甚微.基于此项研究结果,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外来人口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以金华市(浙中区域)产业集群升级为例,分析了浙中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及金华市产业集群现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及其互动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实现浙中区域经济顺利转型发展的关键,同时对其产业集群升级战略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港口物流和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可选择以下路径:认真做好城镇化和港口物流发展规划,为两者协调发展绘制蓝图;实施信息化战略,为两者协调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城镇金融财政政策,为港城互动协调发展提供金融财政支持;优化产业结构,为城镇化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推动港口和城镇可持续协调发展;实施引才工程,为港城互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产业支撑对合理布局城镇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吉林省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出发,指出产业支撑是城镇化战略的立足点,并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给出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选择主导产业,打造城镇特色;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镇经济绿色增长;依托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产业空间与城镇地域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城镇化水平进展情况,指出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初始时期,并在分析城镇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两者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就提升城镇快速发展中用地结构调整水准、积极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乡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对解决人地矛盾和保护耕地的积极作用、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城镇用地规模、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战略问题,结合全国和湖南省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以河南省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进行探讨,从相互需求和波及效应两方面出发分析,旨在为河南省的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互动作用不稳定;制造业产业层次稍有改善,其中,中技术产业占主导,高技术产业发展进步缓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力仍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处于升级阶段,现代服务业利用率增加缓慢,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有限。有必要加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从政府优惠政策及人才培养方面巩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城镇化仍是江苏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江苏城镇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实现城镇化空间结构的转型.城镇化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城镇化空间结构转型,要从全球化视角构建全球创新链,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从大区域视角谋划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区域间发展的良性互动;从中观层面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区域内的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9.
智能工业转型和能源转型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二者互相促进有利于实现协同转型。利用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智能工业转型与区域能源转型互动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动效应的存在性并研究互动关系的形成机理,分析我国智能工业转型和区域能源转型的演化特征及互动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07—2020年间,智能工业转型与区域能源转型水平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效应;智能工业转型对区域能源转型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企业效益,而区域能源转型对智能工业转型的影响则源于政策驱动;融资环境、企业运营和环境政策等变量对这种互动关系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镇规划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创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注重发展城镇个性和旅游特色,传承和保护好当地文化遗产是推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的有力措施,也是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恩施州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两个测评模型,选取指标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年至2014年恩施州统计年鉴数据赋权,计算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恩施州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有较稳定的耦合度且处于中等水平;二者协调度逐年提高,协调度由中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据此,笔者提出建立产城融合统筹指导组织、统筹旅游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重视旅游产业和城镇化评价中权重指标的建设、提升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水平等方式,来实现城镇特色和旅游特色的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安徽省城镇化与内需的发展概况,厘清城镇化发展对内需影响的微观机理,并运用VAR模型等探究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综合分析得出: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内需(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但对二者的促进程度不同,城镇化对投资需求的拉动要强于对消费需求的带动,继而导致内需结构发展不协调。因此要加强城镇化发展对内需结构影响的人为干预,推进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从城镇化的发展背景来看,我国城镇化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为“双重转型”下的发展,城镇化发展不仅与工业化的结构转型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同时还深受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影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结构转型路径对我国城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渐进式的经济体制转型路径对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当前,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绿色城镇化是新时代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包括绿色产业体系构建、城镇基本"硬件"绿色升级、城镇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和城镇生态环境有效治理.推进绿色城镇化,要完善绿色技术与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实现城镇产业发展绿色化;大力开发和应用绿色能源,稳步推广绿色建筑,促进绿色交通发展,推动城镇"硬件"低碳化;优化城镇规划建设,促进城镇空间布局集约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确保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科学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4.
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且空间差异大,经济较为落后且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是典型的边缘区。以生态学"边缘效应"及其特征、作用机理为出发点,结合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探讨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合作与共生发展的网络系统。认为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应建立综合性中心城镇,区域内其它城镇进行差异性的专业化经营和生产,以加强城镇间的互补、互动,完善区域内城镇间交通网络,促进边境地区产业和要素向相关功能城镇聚集、边境地区外部产业和要素向边境集聚,以推动城镇合作、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石.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任务,需要从构建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县域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蔚县是资源型和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其转型发展需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促进工业转型发展,加快旅游与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两者在理论基础、发展脉络、科学内涵等方面一脉相承,可以也应该协同推进。然而在实践中却产生了对城镇建设粗放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城镇绿色转型发展推进不理想等问题,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彼此割裂,尚未实现协同发展,还存在建设机制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政策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障碍。必须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要素层面进行整合归并,以重点建设任务为抓手,在建设机制、评价方法、政策体系等方面消除割裂与掣肘,构建新的发展系统,实现两者的协同推进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18.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以“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主要经验有注重培育主导产业体系、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制定健全的公共政策等;主要教训包括产业调整缓慢、产业结构单一、综合发展成本过高导致的“产城融合”发展的不协调等。并借此提出了基于“产城融合”视角的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一是加快培育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使各个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健全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与科研保障体系,为皖北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合发展,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物质基础与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三个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支撑现状及其影响,认为由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从而使大城市的“城市病”和中小城镇的“空城”现象日益严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强城镇聚集效应,以及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