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现存土司遗产进行田野调查,既有助于各类人才培养,促进原土司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土司遗产田野调查可以通过对土司遗产涉及的“人”“事”“产”“境”“文”“史”“值”等七个维度进行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不仅能深度认知与理解我国土司遗产的文化本质,而且能将土司遗产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纳入“文化制衡”的“民族生境”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中国社会,遗产无论从文化、政治亦或经济方面讨论都具有重要性。在对文化遗产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特别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悖论的探讨,而对遗产的来源和特征等基本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历史转变,重新审视当代的遗产运动。  相似文献   

3.
石柱土司文化特色突出,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应该在一般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探讨开发式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振兴方法。发展土司文化旅游产业是一条可行的方法,对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比较新的遗产类型,关于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国内尚无先例可以借鉴。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旅游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生态旅游是有效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与保护的最佳选择,其对遗产的保护性倾向是开发旅游的应有之义。文章将农业文化遗产界定为介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农业景观之间的一种特殊遗产类型,并从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获得启迪和借鉴经验,以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最后,本文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环境保护和经营管理4个方面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技术,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保护项目的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其旅游研究也开始起步。在界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概念的基础上,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旅游市场需求特征以及当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机理;最后,结合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唐崖土司城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景观空间营造不足、文化遗产景观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保护与综合开发,来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人类学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希腊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很多。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希腊政府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形成了注重立法、注重保护、注重遗产整体环境的特点,并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文化遗产的精神教育作用、开展国际交流、对遗产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希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经验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土司学”的提出以及推进的速度和力度需要总体考察与评估。“土司学”最初只是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实体的名称,自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概念被阐发以后,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重视,并取得类似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扶植、土司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等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土司学”推进的力度仍然有限,这需要在重视土司资料发掘整理和研究内容视野拓展、加强土司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着力点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容美土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美学内容,是土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风起云涌的社会面貌,而且在皇帝景从、王朝认同、"正朔"守望、美政向往以及对于土司制度的否定等方面表现了鲜明而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通过容美土司文学研究包括国家认同感在内的民族心理方面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所涉问题既具有西部大开发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共性,同时凸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性。以法律的视角分析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有益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完善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乃至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发达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老司城遗址是一个保存十分完好的土司衙署遗址,它是永顺土司历年施政的物态总汇.“改土归流”后,该衙署才“一次性”废弃并转化为遗址.在中国推行土司制度的历史岁月中,朝廷先后委任过1,700多家有官品、有职掌和有领地的土司.其后,经过历朝的“改土归流”行动,沿袭至1911年土司制度宣告终结,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土司衙署最终都演化为遗址.为此,将老司城遗产从“遗址化”的过程、遗址的保存现状及遗址研究的已有成果三方面与同类遗址展开比较研究,从中可以透视出老司城遗址“遗址化”过程的独特性、遗址保存的完整性.老司城遗址不愧是全国土司衙署遗址中保存最完好、保存现状最理想、代表性最强的遗址.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建构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轨运行的机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基本类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节庆保护与开发模式、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基本类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业已形成一些典型范本,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将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经验成为世界性的范本,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将会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类认真对待、有效保护。近年来,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开发不当的事件,影响了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于部分事件,通过对文化遗产周边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探讨造成世界文化遗产周边不当开发的原因,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进而加强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刚性立法予以指导和控制,也需关注维系、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等,通过自组织规则的补正功能,在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到“刚柔并济”。相关立法对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应体现在保护的法律理念、法定范畴的本土化、法律机制的整体构建、单项遗产及类型遗产立法等方面。自组织规则通过调动和发挥自组织优势,加快人口较少民族族群的自治立法,唤起并强化这种民俗团体共同的“归属感”及“主人翁”意识,以自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澳门政府准备以此为契机发展澳门文化遗产旅游,以使其旅游形象不再局限于赌城形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实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对照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目前澳门历史城区遗产旅游发展在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和遗产旅游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建立权威、高效率的"澳门文化遗产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促进澳门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遗产一样,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多处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然而,如何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命题。在国际视角下,以越南赫蒙族手工技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区旅游开发相结合,以当地遗产传承主体为核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促进,最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19世纪以来推进的遗产保护专业化进程,对全球遗产保护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全球的遗产被划分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个大类,这反映的是自然和人文对立的二元价值观。近年来这种遗产价值观遭遇到来自非西方世界学者的强烈批评,也推动了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于21世纪初的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对传统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的反思与挑战。本文论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与贡献,分析了两者与现有的国际国内遗产保护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并针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中国在未来构筑综合性城乡遗产保护体系时,需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司遗址申遗的成功,为土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把土司研究推向深入,必须正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有三个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一是要重视制度层面的研究,因为没有对制度层面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往往难以深入;二是要规范使用土司制度中的基本概念;三是要纠正研究中的偏差,避免对土司制度的美化和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