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唐代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繁荣时期,不仅中原农耕民族的日常生活习惯、生产工艺与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深受西北游牧文化影响,西北游牧文化也在中原农耕文化的巨大冲击下表现出强烈的汉化趋势,不同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亦在悄然进行。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唐代主流话语人群对胡文化在中原的飞速传播持明显不同的接受态度,这是异质文化交流、转换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北京汇平原、草原、水乡为一区,故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外来文化进入北京地区后,均能有"曾似相识"之感.北京历史上实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辽金元系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大融合,明朝系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大融合,清朝系关东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大融合.上述地域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浙东文化的新变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把几千年来封闭的农耕文化的中国推向开放的波澜壮阔的海洋时代。港口经济与重商主义,维新思潮与革命运动,改革开放与人口迁徙回流是促成这一蜕变的三个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4.
草原文化是指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们以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为主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游牧文化。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农耕文化。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原文化无疑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常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处于低位的草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不断刷新文化面貌,不断为中华文明开辟道路,不断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均衡,亦不断扩大中华国家的疆域。  相似文献   

5.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中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里融合、升华,创造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经典模式——平城模式。这种造像模式对北魏其它地区及后代佛教造像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市文物部门提出的“三个文化带”,经中共北京市委党代会和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内涵不断得到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已经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关系密切,从北京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史称“神京右臂”;长城不仅是中原农耕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也是南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北京作为国家都城的重要屏障;中国的大运河始终向着首都修建,尤其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更是体现了大运河与国家首都——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内容就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高地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自然地理具有地带特征,又齐备生物气候因素,它主要受其水源条件支配,呈现呈带状分布。北方广阔草原地带地形错综复杂,有戈壁沙漠、河川湖泊、绿洲草原、山地森林,是典型的内陆型干旱气候。据相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由于自然气候,在这片土地上从中古至中世纪时期以来生存的诸种人群生业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局部地区从规模农耕或城镇聚落文明出现另种文化态势,逐渐转型为与自然生态相应的游牧经济经营以及兼营采集、渔猎、粗放型农耕等多种生产生计方式,原生性文化转型为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从东北地域文化和文化交流方式的解读入手,阐述了东北社会文化环境引发的两种民居文化交流方式:中原居住文化的移植和居住文化的相互借鉴,指出了地理关联影响下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差异。概述了东北地域环境中最能造就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特色的三个方面:地理气候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内部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研究的特殊性和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打造《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特色,提高学报的学术竞争力,使学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发展与学术繁荣事业,  相似文献   

11.
纵观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和亲与文化交流在汉匈关系史上有着突出地位。近年来,随着匈奴考古学的深入展开,在匈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即今蒙古国),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城址、聚落遗址等文化遗存。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汉匈和亲政策及诸多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蒙古国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主要考察对象,并结合文献史料,将汉匈和亲关系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等方面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变迁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从本土渔猎文化向中原农耕文化的变迁对满族居住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使满族居住文化由原始的"穴居"演变到与中原居住方式相近的砖木结构的居住方式。满族居住文化对中原居住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战争都来自中原地区部族的发展与扩张,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原文化可能是通过战争形成了它强大的发展态势和中心地位,从而直接确立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主导力量。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时代晚期发生的洪水侵袭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水灾问题,而且加速了各部族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集团的领导地位。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由此也可知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4.
多元的民族文化对元代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草原文化有自身的文化特性,如坚毅勇武,豪爽真率,注重经济等,这些草原文化的民族习俗深深影响到了元朝的治理。蒙汉治国存在着文化差异,大元王朝始终以蒙古贵族利益为上。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少数民族文人取得较高的文学成就,元曲和诗歌都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使元曲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诗歌的风格更为雄浑壮丽。多元的文化格局促使元代文人更为关注自我,重视自我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融合存在流动不畅、国际化进程缓慢、政策和金融支持不到位、智能资源欠缺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思想观念落后、经济体制缺陷、政策法规滞后、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城乡文化资源融合必须实现优化,路径在于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公共财政制度,健全金融支持机制;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培育环境保护机制;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加快和谐中原文化建设步伐,要立足于发展实际,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核心,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为载体,以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拓展人民的文化视野为目标,以提升中原文化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着眼点,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客家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客家民间文化。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郭店楚简面世之前,由于出土楚器物的独特性以及传统上认为的楚人精神文化别成一家,加以文献中某些楚“不与中国”的记载,导致楚文化史学界形成了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强势观点。基于这一观点,楚文化史学界对文献中同样存在的楚人依中原文化立论以及中原文化在楚地流布的记载加以忽视或别解。在此学术背景下,郭店楚简的面世以及其中儒道两家文献并存、两家文献中都含有世不经见的内容的基本事实,对于重新审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观点具有崭新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和全球化是推动河南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之源;中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河南文化产业的外向性选择是中原文化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中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