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通过公共外交向阿拉伯民众宣传其国家政策、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以期获得阿拉伯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从而维护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利益。依托于信息传播的媒体外交是美国对阿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也在媒体外交资源整合、方式选择、实践创新、绩效评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由于国家议题和声誉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中国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普遍遭遇国际社会的错误解读和边缘化。中国要改善国际生存环境并提升国家声誉,必须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传播系统和国际沟通机制开始,逐步提高与世界公平对话的能力,尤其是公共外交能力。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硬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中国常常成为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指责的对象,尽管中国努力作出说明,但收效甚微,这种局面凸显了中国在气候领域公共外交能力的不足。为此,中国政府应在充分把握气候领域公共外交对象心理的基础上,将公共外交与现代传媒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的气候公共外交手段,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公共外交叙述方式的合理运用,以最大程度地扭转并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与传统外交一道有效提升中国外交水平与效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外交形式促进了中国增强国内外舆论的把握能力、跨文化交流水平、国家形象塑造及国家权益维护等若干方面的进展,现已初具自身特色,发挥了不同于传统外交的特殊作用。今后须力促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推进,在政府角色、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及传播效果等若干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5.
毛艳  甘钧先 《国际论坛》2012,(1):43-48,80
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中国常常成为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指责的对象,尽管中国努力作出说明,但收效甚微,这种局面凸显了中国在气候领域公共外交能力的不足。为此,中国政府应在充分把握气候领域公共外交对象心理的基础上,将公共外交与现代传媒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的气候公共外交手段,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公共外交叙述方式的合理运用,以最大程度地扭转并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世纪工程”,需要中国及沿线甚至更广泛国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冷战后,国际政治深刻变化,国际组织外交日益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身份优势”,可助力推动“一带一路”的“五通”清单建设。因此,中国可在国际社会“设置议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地方政府角色等方面多做些努力,一路走、一路思,凝神聚力、群策群力,实现沿线国家“大合唱”,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连雪君  李华 《国际论坛》2013,(5):48-54,80,81
公共外交承担着国家利益实践和文明对话的双重任务,实质是二者互动的产物。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增进彼此对话与沟通的文化交流机制,有助于缓减存在的文明冲突,但在公共外交背后始终存在一个政府谋取国家利益的影子,通过输出文化、国家理念和制度而获取国家利益。公共外交作为二者的工具在目标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文明对话的内在趋势是公共外交展开行动的结构背景,其目标受制于结构的约束,但作为一个行动者受国家利益的内在意志驱使一直存在突破结构限制的动力,二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结构张力,导致公共外交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钳制的矛盾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具有伊斯兰鲜明特征的阿拉伯国家是亚非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2004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构想下,中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积极推动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中阿合作,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阿拉伯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国内学者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构建公共外交框架进行述评;最后在评析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应关注的重点,突出表现在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借鉴美日韩国家的经验和建构公共外交战略框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体育外交,是国家公共外交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塑造、传播本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体育以其"世界通用语言"的特色,发挥着公共外交"草根战略"的作用。体育交流,尤其是大的体育赛事往往成为国家关系改善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契机,体育运动员也以其"艺术感染力"扮演着公共外交形象大使的角色。本文将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探讨体育外交在塑造和传播我国国家形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作为近年来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概念引自国外,但在翻译过程中却被很多人误读。实际上,“公共外交”并不是一个新创概念,而是“人民外交”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孔子学院近年来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公共外交的新平台。实践告诉我们,与其争论“公共外交”的概念,不如找准定位,创新模式,锻炼队伍,提升能力,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闯出一条活力奔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企业公共外交能力是衡量“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全球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但也是中资企业在提升跨国经营能力过程中所面临的“短板”。通过分析越南36家中资企业及其1025名越南员工的调研数据后发现,越南中资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对公共外交的认识不够深入,本土化经营程度不足、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对外传播效果欠佳等问题。越南中资企业亟待加深对公共外交的理解,找到企业经济行为与公共外交实践的最佳契合点,并学会借助新媒体丰富传播方式,强化传播效果,真正发挥中资企业在外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整体外交公信力、提升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强化公共外交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一起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它包括"民间外交",但其内涵更丰富:既包括"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话方式,也包括双方、甚至多方的官方——民间或民间——民间的各种直接交流。中国加强、开拓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在于:首先,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舞台中心,中国与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其次,公共外交是促进西方摒弃冷战思维要做的功课;第三,中国要继续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国际舆论支持。最后,外国对中国的不解、误解和偏见,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他们自己,因为偏见会使他们的对华政策随之产生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14.
“公共外交”第一次出现在中共最重要的政治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外交发展的新理念.新时期强化中国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在于:公共外交是中国特色外交思想的延续与升华;开展公共外交是摒弃“中国威胁论”负面舆论的迫切需要,是共筑“世界梦”的题中之义;中国要想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必须主动“走出去”,积极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与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文化,庐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样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以庐山景观为中心,展开个体为主的公民旅游交流构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面对后危机时代新的语境,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对华外交战略思维也在进行着调整,由注重政府外交向注重公共外交转型,由“强硬外交”向“巧实力外交”转变.这种外交战略思维的变化主导着美国建构新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即采取“主动—接近”的公共外交姿态,尤为注重“网络外交”.在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方面,通过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为主导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对话沟通、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等互动形式赢得国外公众认同与支持的外交活动。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消弭"中国威胁论",提升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新形象;拉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然而,现阶段的中国公共外交存在缺乏统筹规划、政府角色过浓、公共外交学理分析不够等问题。夯实战略规划与统筹协调,淡化政府角色,推进理论支持与科学论证,挖掘公共外交人才,强化公共外交客体研究和巧借海外大众传媒发音是推进中国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塑造、传播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危机反应、"战略沟通"项目和文化外交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外交模式。相比较而言,公共外交的危机反应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应急策略,灾难外交是其主要形式;中国的"战略沟通"项目主要体现在"文化年(国家年)"项目的运作上,把关于中国的信息与中国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展示;孔子学院是目前中国推行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因其双向互动的特点更容易为他国的公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中国着力构建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最重要而成功的举措之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有义务承担起维持世界和平的责任,中国外交政策的和平性也决定中国必须参加维和行动。参与维和行动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手段之一,受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和指导。从外交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看,中国参与维和行动也必然包括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中国安全外交,是指国家以和平的手段为了确保其具有免受各种干扰、侵蚀、威胁和颠覆的状态和能力而开展的各项外交活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和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特别是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利益日益交融的背景下,中国适时开展安全外交,对于化解中国威胁论、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中国积极开展彰显中国安全观、参与和推动国际安全合作机制的完善、参与和推动反恐怖主义等安全外交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