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境小额贸易不仅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境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途径,对稳定边境地区的安全也起了积极的影响。丹东是中国对朝贸易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丹东对朝边境小额贸易发展历史悠久,发展规模迅速。研究丹东对朝边境小额贸易的整体发展态势,不仅能够为丹东经济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而且能为中朝双方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两廊一圈"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越边境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连接东盟各国的重要通道。目前,中越边境口岸经济已形成初步的框架,并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带动了我国边境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中越边境口岸经济还存在口岸管理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等问题,与带动沿边经济增长的使命相比,显得滞后。  相似文献   

3.
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且空间差异大,经济较为落后且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是典型的边缘区。以生态学"边缘效应"及其特征、作用机理为出发点,结合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探讨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合作与共生发展的网络系统。认为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应建立综合性中心城镇,区域内其它城镇进行差异性的专业化经营和生产,以加强城镇间的互补、互动,完善区域内城镇间交通网络,促进边境地区产业和要素向相关功能城镇聚集、边境地区外部产业和要素向边境集聚,以推动城镇合作、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边境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牧区的草原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退耕还草、草原修复等都涉及到牧民的日常生活、生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边境牧区的地理特征、区位特点、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边境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因素。通过对边境牧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民族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的调研,结果表明:要实现边境牧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应该适当改扩这一区域的生产基础设施、增加草料的供应;适当增加中小型的企业,增加牧民就业的岗位;强化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观念,主动为地方牧民提供公共服务,将政府工作"一言堂"改为政府、社会和牧民齐心协力共谋可持续发展;想方设法留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步推进禁牧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5.
兴边富民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针对边境问题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在实施的十数年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经验。从实际上看"兴边富民"借助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鼓励边区发展特色经济,凸显边境地区的贸易优势,借助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与升级,可以形成一个持续"富民"的模式。因此,借助双边贸易的平台,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使之辐射周边带动边境普遍发展,推动"兴边富民"深化开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边境安全问题,即边境地区面临一定的侵扰、威胁和危害而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具有鲜明的复杂性、变动性和扩散性等特点。现实中,伴随边境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各种边境其他要素的影响和叠加,直接催生了边境安全问题,并较为突出地表现为边境领土安全、地缘政治安全、认同安全、跨国婚姻、边境空虚化等具体问题。而每一种问题之下,又含有相互关联的多种问题表现形式。面对这样的情势,应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边境安全观的形塑、边境安全战略的构建、边境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的完善以及与国家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优厚惠边政策的谋划等方面来对边境安全问题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7.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有机安全观,边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屏障,必然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关注的重点,维护边境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边境地区的细化与实践。要有效维护中国的边境安全,就必须探寻最佳路径。笔者在简要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与边境安全的基础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维护中国边境安全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化解影响边境安全的主要矛盾、全面发展边境地区、维护边境安全的力量多元化和逐步推进跨境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方式,边境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边境地区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在韧性视角下,边境旅游影响表现为边境社会文化韧性、边境生态环境韧性和边境经济发展韧性;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过程存在“边境地区开放—地方韧性损耗”的逻辑;在以去边界化、去边缘化和去地方化为主的边境地区开放作用下,边境旅游导致以吸收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为主的地方韧性渐变,产生安全冗余、安全均衡和安全滞后3种安全态势。应从开放适度、韧性强化和态势评估3方面入手,以应对边境旅游产生的国家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驰 《国际公关》2022,(9):112-114
我国陆地边境普遍具有边境线长、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特点,长期存在着人力资源难以满足边境管理需要的情况。边境管控的困境叠加“涉边”事件的敏感性,导致内在需求倒逼外部创新,“向数字要警力、用科技强战力”,成为新时代“管边控边”的突破口。美国智能边境起步较早,本文从其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我国智能边境建设寻求借鉴思路,进一步提升防范边境地区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缅边境沿线地区的跨国人口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缅边境沿线地区跨国流动人口近年十分频繁,从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两个层面分析研究,其具有双向对流、流动量大、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以及空间分布不平衡五大特征,这是由边境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外边境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从边境旅游传统研究视角,如边境与旅游的关系、边境与边境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边境旅游传统研究视角的延伸,包括边境购物旅游、边境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管理等问题;边境综合研究视角包括边境旅游研究的主客关系问题、知识转移与创新问题、全球化合作问题等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以期为边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边境地区逐渐由我国的发展末端转变为开放前沿。边境旅游作为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文章分析了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机理,总结了我国中朝、中俄、中蒙、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南亚、中国与东南亚边境旅游区的发展概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边境旅游的发展需完善边境旅游管理体制,增强边境旅游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加强边境两国旅游合作水平,建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划分边境城市发展等级,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协同发展理论,口岸发展与其承载地的发展之间存在协同效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哈陆路边境口岸虽然在推动所在边境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作用明显,但新时代以来,由于口岸自身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人文交流、功能定位、边民互市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性、战略性和制度性困境,致使中哈陆路边境口岸建设对其承载地发展的实际协同效应不高。因此,要提升中哈陆路边境口岸对其承载地的协同效应,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在地产经济培育、口岸间协调合作、对外人文交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属地贸易发展等方面研究和探寻当前困境的破解之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缘条件、民族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云南中缅边境地区形成大量非法跨国婚姻。不仅削弱了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权威,给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带来隐患,而且损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有条件认可中缅跨国婚姻,为缅甸女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云南边境地区的长期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越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加快、扩大两国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中国、越南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市场、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彼此促进的中国--越南--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大格局,实现经济一体化,旅游无国界.中越两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博会举办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中越边境地区在地理、资源、人文方面的优势,尽快把该地区建成中越与东盟旅游合作的桥头堡和连接东盟的东线国际旅游大通道,实现旅游业跨越、跨区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国际化合作的大背景下,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规划并合理利用有限的珍贵土地资源成为当今边境地区经济开发和振兴的首要问题。恰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深化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在深入研究东北边境口岸东宁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东宁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进行分析,以寻求符合东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边境地区,标语的内容形式、指涉对象、作用路径均异于“内地”,由此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治理工具。边境标语在警示涉边行为、宣传国家政策法制、传播守边固边文化、营造管边控边氛围、宣示国家主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它将国家意志和影响力嵌入到边缘地带,成为边境地区国家在场和国家建构的特殊形式。通过承载上述治理功能,小标语往往可以折射出大问题。基于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可以看到,中国的边境治理蕴含着二重性治理取向、多元化治理主体、复合型治理路径、差别化治理政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作为拱卫国家安全的前沿性区域,边境的安全及其治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安全的有效维护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种国家安全意识和观念——国家安全文化,而国家安全文化在边境地区则突出表现为拱卫、保障边境安全的“戍边文化”。基于戍边历史、边境场域、政府建构因素形成的戍边文化,广泛分布于沿边生活的社会群体之中,构成了边民守边固边、自觉参与边境安全治理的心理驱动机制,是一种基础性的边境安全治理资源。随着国家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边境安全及其治理的内涵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在此背景下,有效推动传统戍边文化的转型和重构,进而构建起一种新型戍边文化,成为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99个陆地边境口岸为例,在边境界定、边境县人口统计基础上,分析发现,影响边境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陆地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限,跨国民族(含跨境、跨界民族)的民心相通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国家关系深受大国渗透及干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有"五全":一是全覆盖,即中国边境区域全覆盖;二是全小康,即持续推进边境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是全方位,即全方位设计符合边境实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四是全辐射,即将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连接起来;五是全过程,即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建设,达到文化润疆的目标。根据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包括山河恋、家国情、中国心、邻国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陆地边境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民众的民族、职业身份多元,因此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前期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的基础上,以142个中国陆地边境县市中选取99个边境口岸所在地州或地级市、县(自治县)或县级市、乡镇及村为调查点,涉及31个民族身份和10类60种职业身份,深度访谈人数3210人,按访谈对象认可的内容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整理分析显示,铸牢陆地边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国家层次内容有: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国家制度、落实在边境和邻国关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次的内容有:脱贫奔小康的经济生活、不断传承与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乡通行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个人层次的内容有:国家边境就是家乡的家国观念、居民与边民的两重身份等。以上内容为铸牢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提供了内容借鉴。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社会及个人层面的内容,以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