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往往鲜明的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意图,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翻译界一直有"译名难于译文"的说法。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对于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曾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其中影响较大的英译本为杨宪益夫妇的节译本和詹纳尔的全译本。从人名翻译、诗词翻译和谚语翻译三个方面对两个英译本中的高难词句翻译进行比较,认为两个英译本都传达出了原文的基本思想,但也有不同之处:杨译本笔译流畅,含有异国情调;詹纳尔译本文通字顺,忠实于原著,很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释名场合,是指小说中对于人物名称的来历给予解释的场合.在释名场合下,汉语人名本身的字面意义得到凸显,同时由于这些字面意义与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小说情节发展的某个阶段发生关联,从而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挑战.本文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蓝本,分析释名场合下《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的案例,总结释名场合人名翻译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翻译中对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顺应理论为指导,针对外宣翻译中的人名翻译,从一般人名翻译、名人名讳翻译、约定俗成名称以及谚语典故人名处理几个方面,阐述了翻译人名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并探讨了专有名词中一直被忽略的人名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更是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对比了英汉人名的文化内涵差异,对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翻译人名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文学作品从汉语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有时对于源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但对于西方读者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将各自所属的文化融入其中。《红楼梦》两个译本中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倾向于原文本,受民族和时代文化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关<红楼梦>两个译本的评论很多,但多侧重于文化方面.文章试从语用角度对杨宪益夫妇以及霍克思翻译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说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同样受到语用原则的约束,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尤其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白衣女人》两个中译本中的辞格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两种译文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比对,讨论了文学作品中辞格翻译的难点,评价了两种译本的得失,并对可行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在西方文体学中无法找到和"赋"相对应的文体,因此,无法用西方文学中现成的文体名对译。世界各国文学所描写的主题或有普遍性,而其表现方式却各不相同。在强调文化多元性和差异化生存的今天,翻译绝不是要消弭中英文学间的文体差异,而要在传达内容的基础上突出文体特征。要突出赋这一文体特征,最合适的方法莫过于直接音译为fu。音译后,赋的各类分支便有了归属,同时,这种译法也可以突出两种文化间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名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音译原则,还可能涉及具体语境对人名形式的要求,甚至对非人名形式的选择等。翻译的构式语法途径可以提供更综观的描写视角。文章在基于构式观的翻译过程认知模式下,尝试对英汉人名翻译过程做出系统描写,将英语人名构式的汉译归为人名构式、类人名构式、超人名构式与非人名构式四类形式对应,十余种具体翻译策略,通过对翻译过程中译语表征图像建构阶段的拆解分析,呈现人名翻译的策略选择机制,并提出,实现译文表征图像的实体化是构式观下英汉人名翻译策略选择的根本理据,人名翻译的复杂性可由动态翻译语境中译者对译文表征图像的不同建构方式来阐释。   相似文献   

13.
居民住宅区名称类属于地名范畴。由于历史遗留的法理冲突、以往翻译实践的影响以及译者翻译能力等原因,造成译文信息偏离原文,影响了译名信息功能的发挥。鉴于地名翻译的特殊性,译者应在法律框架内遵循"译名准确,信息保真"、"同名同译"、"审美需求"、"受众友好"、"尊重传统,保留特色"等原则,实现译名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是一大学问,人名的恰当翻译也是译作中的一个亮点。文章讨论了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命名及杨宪益夫妇对其的翻译处理,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三种译法,以及对译者的翻译选目和文学素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形象思雏,作为一切艺术表达的共同特征和共同方法,对于再现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说和诗歌的角度,分析了形象思维是如何在翻译中展现原作的神韵和美感,避免呆板和僵硬的译作的.通过观察和分析,成功的译作,都是在利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特色,使译作充满生机,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壮语地名中壮文化最容易流失的是一地二名,其次是意译。音译最便于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也要注意"雅化"也会造成壮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文学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意美”是文学文本的终极本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应以再现译本的文学性为第一要旨,以意义真实、意象合理、意境生动等几方面为基础来传达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感觉尤显重要。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的比较,讨论文学译品的“意美”应如何被实现。  相似文献   

19.
姓名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符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符号。因此,译者应当考虑如何使日常交际中的姓名翻译更加规范,尤其是如何使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寓意,保持原作的风格。鉴于此,本文浅析了两个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着重探讨译著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方法,如音译法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