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制度的效率及其决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制度效率就是实施制度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单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制度是否具有“普适性”,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其功能的完善程度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性质。制度结构的效率则主要取决于制度配置状况。制度配置存在制度耦合、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三种状况。当存在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时,制度结构的效率会受到影响。要提高制度结构的效率,关键是要克服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实现制度耦合。  相似文献   

2.
李厚廷 《兰州学刊》2006,(8):130-132
制度需求和政府强力均不能为制度变迁提供充足的制度变革动力,制度竞争成为中国现实条件下推进制度变革的最终手段。制度竞争可以彰显制度优势,提升制度层次,优化制度结构。制度竞争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性规定,对于中国的制度建构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制度供给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度供给效率是指预期制度安排成功所支付的费用和收益之比。作者以正式制度供给为分析对象 ,全方位研究制度变迁的效率 ,建立制度供给效率的框架。考察制度变迁效率必须从制度变迁过程和制度运行过程着手 ,全面考察制度变迁成本、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制度维护与运行成本及制度收益 ,通过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优化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方式 ,提高制度收益等方式提高制度变迁效率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变迁规模与变迁方式的组合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变迁的规模就是指变迁制度数量的多少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是指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所有的制度变革 ,小规模制度变迁是某一项制度 ,甚至某制度中的某个环节的变革。由此 ,制度变迁的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单项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和整体制度变迁。不同规模的制度变迁有不同的问题要解决 ,而不同规模的制度需要不同的变迁方式或者组合方式与之配套 ,所以确定制度变迁的规模并根据规模选择适当的变迁方式和变迁方式的组合 ,乃是制度安排者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制度变迁的规模分析制度变迁规模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从空间来讲…  相似文献   

5.
作为制度引进之国或地区提升自身制度的一种手段,制度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所引进制度进行适应性制度嫁接而厚植制度引进之国或地区本身制度创新的潜能,以实现制度生根。不同性质的市场结构对制度引进厂商及产业的适应性制度嫁接成本、参与制度引进竞赛的厂商数量以及制度生根本身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与制度引进相关的制度创新存在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对产业的制度学习具有乘数效应,并可藉此加速在产业层面形成相关制度基础及产业共有制度能力。溢出效应对制度生根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且溢出效应更强与竞争强度更高的市场结构更利于实现并加速制度生根。在一般常见的市场竞争结构中,如若边缘厂商的制度效率并不高于主导厂商,且边缘厂商的初始制度引进成本与其适应性制度嫁接成本为替代关系,则边缘厂商与主导厂商之间的制度引进竞争加剧不但无法加速制度生根,反倒会造成边缘厂商初始制度引进成本投入的大量重复浪费,进而难以促进社会福利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广西文化力提升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旧制度阻力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提升广西文化力,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不仅为先进文化提供制度力量和制度保障,也是消除旧制度的强大路径依赖的有效解决方式,同时文化方面的非正式制度的落后因素也需要依靠制度创新加以改进。实现制度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理念,其次要消除制度变迁惰性,再次是创设制度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制度约束人们行为,人才制度制约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区域要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必须在人才制度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引进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人才服务制度等正式制度的创新,也包括文化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建立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如何科学地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制度方面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制度的基本概念、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制度的分类、制度构成要素、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政策与制度的关系等等;而制度规范体系的完整构筑,包含了制度体系的基本结构、制度体系结构内容、制度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等若干关系的建立与安排;制度的科学制定应遵循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制度的制定中要坚持一定的制定原则。要充分考虑假设、博弈、预期等若干因素;除此之外,制度的制定要运用科学的制定模式来确定。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我国制度供给现状及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变迁方式的不同,制度结构也就会有差别。需求诱致制度变迁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核心制度缺失而导致制度供给陷阱,强制性制度变迁也可能因为供给与需求出现错位,导致严重的制度结构不均衡,这就对研究制度变迁方式及其运用规律提出了要求。本文通过对典型的需求诱致制度变迁———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了制度变迁方式的交替使用能够较好地避免制度供给跌入陷阱,而且制度变迁的及时转换还能够有效地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10.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各项制度的有效运行,激活制度资源、优化制度生态、激发制度活力。新时代,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应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制度优势证明道路选择的正确性与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以制度理性弥补人性与人的能力的局限与不足,以制度力量保障科学发展,以制度文明为良法善治提供基础,以制度执行力兑现神圣和庄严的执政承诺。  相似文献   

11.
廉政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抓好制度执行,既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成效的重要标准。制度内容针对性不强、制度贯彻自觉性不够、制度执行责任性不大、制度监督覆盖性不全等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制度效用的发挥。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加大教育惩处力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国家的制度治理是在国家根本和基本制度的指导下,运用具体制度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范式,蕴含着制度工具科学、制度体系协同、制度模式有效的内在要求,并外在地表现为制度在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中发挥着更广泛、更有力、更深远的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执政党的高度政治自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绩效,关键是要发挥好制度效能。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制度治理实践还存在制度供给不及时、制度体系建设缺乏协同性、制度执行面临多重阻力、制度遵从的社会文化基础脆弱等现实问题。要使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促进社会公正的价值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制度执行力、营造厚重的制度遵从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传统、习俗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分析非正式制度的起源、作用机理以及与正式制度的关系,并对非正式制度进一步分类,以求呈现出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安排中更清晰的轮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任何社会都离不开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无论法制怎样健全也不可能代替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风险与制度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中存在着由于制度自身功能发生偏差而产生的制度风险,它见于现实生活,也为默顿等人的社会学理论所佐证。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制度与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冲突是制度风险的客观根源,理性主义的专家式认识是制度风险的主观根源。规避制度风险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制度与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间的制度协调,这既需要专家式认识与常人式认识的体、用结合,又需要在制度协调时树立风险意识,不断反思风险并勇敢面对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夏雅丽 《人文杂志》2006,23(4):59-63
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有效的制度安排,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制度。由无限责任制度发展到有限责任制度,继而刺破公司面纱是历史的进步,是用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或对一种更有效制度的生产过程,是制度主体解决制度短缺,从而扩大制度供给以获得潜在收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结构与演进--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倩 《社会科学》2002,(7):18-22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史 ,指出了前改革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实质和改革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 ,剖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新的变迁趋势 ,并从制度需求、制度供给以及变革动力的角度分析了新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变革环境。本文揭示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局限性和新的农地制度变革的“非帕累托”性质 ,必须以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国平 《理论界》2007,(8):11-13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非正式制度的差异是导致制度实施差异进而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不同的区域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环境、法律意识和政府诚信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现实,加强制度创新,尤其是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城乡关系的新型定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制度问题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要素双向流动制度、产业融合发展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制度、生态环境共治制度和收入分配公平制度。在实践中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一些制度困境,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预期效果的实现。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重塑制度创新理念,突破路径依赖效应,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安排,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有着自身较为科学的政治运行机制。同时在党的制度系统中对于其他制度具有领导、统治功能。健全、完善党的制度系统,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实体性基本制度和保障性制度的建设,加大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力度。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制度,也是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核心内容。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必须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健全党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业制度供给不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制度做为一种“公共品”,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更由于中国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农业制度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中。中国农业制度供给不足,既有初级行为团体方面的原因,又有次级行为团体方面的原因。然而做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农业制度供给不足主要是政府主体造成的。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供给严重滞后于制度需求,对中国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