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玉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撰文《鲁迅“现代中国的圣人”解》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最为伟大的开创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作为圣人,鲁迅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层面上,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体现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即鲁迅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鲁迅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在巨大的创造性上,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体制上,在无尽的言说上,鲁迅具有不可超越性。(徜摘)沈光明在《长江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2.
重读鲁迅:时代意义与文化效应彭定安一、新一轮重读鲁迅浪潮的出现新一轮重读鲁迅的阅读浪潮,在中国兴起。这从出版界的推出多种鲁迅选集、鲁迅文集以及《鲁迅全集》的多次重印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南北各地的出版社,不怕重复地出版了各种编选方式的鲁迅文集,也...  相似文献   

3.
邓晓芒的《鲁迅思想矛盾探源》等两篇文章,批评“鲁迅的思想矛盾在《文化偏至论》中暴露得相当多”,是“对西方文化的误读”。邓文引证鲁迅不熟悉卢梭的论据,实为鲁迅的反讽用法,不足为据。邓文认为鲁迅批评法国大革命不妥,是未能理解鲁迅“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方略,因它是为着抵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乌托邦式“公意”说的误导;而“掊物质而张灵明”的方略,则是在价值观方面反“唯物质主义”。邓文所列的多种判断,可一一回复:鲁迅从未追随“霍布斯鼓吹专制独裁”,更多的是接受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中“国群”对“小己”压制的观念;鲁迅从未退缩,不少杂文、小说中充溢、飞扬着尼采的强力意志;鲁迅从未以儒道学说为根本,明确表示过孔孟的书“和我不相干”。邓晓芒以先验的预设命题来框就、评判鲁迅,无异于使用了古希腊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果戈理的《死魂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果戈理即已进入他的艺术视野。不独鲁迅的创作深受果戈理之影响,而且在他的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中经常引用果戈理,并致力于翻译果戈理。他以中国没有《死魂灵》译本为耻,在晚年以健康与生命为代价译成此书,成就了"艰苦的奇功,不朽的绝笔"。他之所以如是为之,不仅因该作巨大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更因鲁迅认为它对于中国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中国人认识自己社会的参照。鲁迅还高度重视《死魂灵》的插图,为搜求各种插图而不遗余力,并自费出版了《死魂灵百图》。鲁迅认为这些插图能使中国读者更明白19世纪上半俄国社会情形,又可给中国的插画家提供借鉴。《死魂灵》中译本与《死魂灵百图》均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5.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是鲁迅对现代中国语境下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深刻反思,当代作家张承志的散文《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和《文学的“惜别”》是通过个人阅读经验即“把握”对鲁迅文化理念的精神阐释,在日本情结、批判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捍卫民间精神性信仰等方面都与鲁迅产生强烈共鸣。这种民族历史观照的“交集”,既包括张承志试图从鲁迅身上寻求知识分子立身的精神资源,延续之后的“再阐释”也表达了全球化过程中保存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话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理想与文化建设的路径道术两个层面对鲁迅的文化观进行现代阐释。鲁迅早期的文化观是当时最为全面的文化观。然而在近现代启蒙与学术的两难中,对启蒙使命的义无返顾的承担,使得他的文化观在开放性、包容性和宏阔度上出现第一次“收缩与回撤”。而后期对“阶级论”的认同与归属,则是他文化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再次紧缩。鲁迅文化建设的路径道术主要是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批判性”是鲁迅留给本世纪的最可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最为伟大的开创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作为圣人,鲁迅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层面上,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体现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即鲁迅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鲁迅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在巨大的创造性上,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体制上,在无尽的言说上,鲁迅具有不可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1948年,在沉寂了几年之后,有关鲁迅思想“转变”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左翼文化界内部争论的焦点。胡风通过把《狂人日记》作为五四思想革命的起点,舒芜通过将鲁迅早年形成的“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生命意识,视为鲁迅的“基本认识”和“道路的路基”,皆暗示了鲁迅思想的一惯性和别样性,从而引发了激烈而严厉的批评,并“株连”到已故的鲁迅。虽然此后对“前期鲁迅”的批评再也没有如此激烈而严厉,但这场批评所包含的逻辑,却延伸到后来,导致鲁迅思想遗产的彻底偶像化和空洞化。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咏大观园诗有句云:“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这里活剥为题,翻出己意,对当今《红楼梦》的阅读、欣赏和批评,发表一点浅见。《红楼梦》这部作品面世流传已经二百多年,读者群在不断地扩大、更新,研究成果也蔚为大观。时至今日,依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和当代青年的审美信息,把《红楼梦》的阅读、赏鉴和批评,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个值得重视的课题。教化和赏鉴青年人可不可以看《红楼梦》?应当怎样看《红楼梦》?本来是个老问题了。当年鲁迅去西安讲学时已经谈到并且回答过。其中有一段话,堪称很好的阅读指导,不妨把它全引在这里: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12.
有关鲁迅思想阐释及“鲁迅”形象的再叙与重构,是建国初年文化再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键当事人,鲁迅弟子出于位置不同、对鲁迅精神理解与继承方式的差异,在其内部酿成两个“鲁迅”相冲突的理论争辩。它从胡风、雪苇等对冯雪峰等的不满开始,以耿庸《〈阿Q正传〉研究》的出版为标志。耿著批评“两期论”,表面上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统摄鲁迅前期和后期,实意在回避《讲话》有关思想改造的权威论述,申张启蒙知识分子独立的价值探求。这一论述策略,被另一鲁迅弟子唐弢在《文艺月报》组织文章予以批评、揭露。由于丧失公开的文学资源,胡风、耿庸等只得以私信、讲演等方式展开论辩。但由于主客观的多重因素,这场论辩终于因陷入批判旋涡而流产。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实骂"与"虚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骂人”(指文明、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或批判 )现象是“五四”时期及以后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产物。鲁迅在文坛的“善骂”是出了名的。他能以敏锐的目光 ,透过粒米见大千 ,透过现象抓本质 ,“骂”出了形而上的文化层面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探求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艺术价值形成机制,在细读的基础上认为,《狂人日记》的特殊艺术魅力主要由独特的二度叙事及不可靠叙述来体现的.由此出发将研究视角拓展到读者阅读层面,并从阅读伦理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15.
鲁迅生前出版的著作是没有注释的,1938年《鲁迅全集》第一版出版时也没有注释。1940年10月,延安解放社在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的时候,编辑了一套面向青年的《鲁迅论文选集》和《鲁迅小说选集》。为了帮助青年正确阅读鲁迅著作,《鲁迅论文选集》有注释90  相似文献   

16.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是以文化文本批评为特征的,她改变了西方女权主义以文学文本批评为重心的批评传统。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译介和阐释,透视出解构策略的学理渊源,并形成自己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独具特色的以解构批评为策略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17.
命题的提出在本世纪初的七八年中,年轻的鲁迅抱着以文艺改革人们精神的勃勃雄心,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文章中,鲁迅阐述了自己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的诸多独到见解,初步形成了他科学、文学启蒙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不少论者对鲁迅这些早期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不揣浅陋,仅就《科学史教篇》一文所引发的思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虚热的红学讨论中,一种以“秦学”命名的红学研究,正在危害着读者对于《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文学阅读,将《红楼梦》“宫廷秘史”化,正是鲁迅当年所批评的“流言家”式的研究。与这种流言家式的研究相配套,出现了许多邪说谬说,集中表现为对《红楼梦》原著的不尊重,对作者的不尊重,比如将作者修改过的人物形象重新“风月化”等,这严重损害了《红楼梦》阅读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展示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百年历程──评《深沉的民族反省(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研究)》郑强胜鲁迅先生曾经批评国人:"中国人总不肯研究自己。"(《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其实,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近代启蒙思想家在努力纠正"总不肯研究自己"这个弊病,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野草》 ,不仅催动了张承志的散文创作的新探索 ,而且唤起了他的大散文意识。与其说张承志在解读鲁迅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不如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这绝非单向的被动接受 ,更多的是心与血的沟通和回应。于是 ,张承志的散文越来越烙有了鲜明的《野草》遗风 ,甚至一些具体篇什都可作比照性阅读。尤其是两人对散文文体的认同 ,既是鲁迅对张承志散文创作基质的深层召唤 ,也是张承志对鲁迅大散文遗产的文体彻悟 ,更是彼此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共鸣。可以说 ,鲁迅完成了《野草》 ,也将一个真实的鲁迅留给了后人 ,张承志借《野草》体认了鲁迅的真实 ,更成熟了一个散文家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