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北宋真宗朝的君权与相权,在真宗执政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君相关系。由于宰相对宋真宗顺利即位有较大帮助,且澶渊之盟中宋真宗需要倚仗宰相进行决策,因此真宗朝前期宰相权力比太祖、太宗时有所加强。但看似强横的相权依然被君权加以诸多限制,君主牢牢把握着朝政最终决策权和官员任免权。因此澶渊之盟后真宗朝的相权实际上更多体现为君权的附庸。 相似文献
2.
王渊明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关于中世纪法国市民与君权的关系,国内外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两者联盟说.但具体说法又有不同.在西方,一些史家认为,中世纪法国君权与市民结成联盟,与封建主义和教皇权力斗争.国内学者大多采纳苏联学者的观点,认为君权一度与市民联盟,反对封建分裂势力. 相似文献
3.
王廷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浅析孙吴立国与夺取江陵之关系王廷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江陵。正在襄樊城下与曹军相峙的关羽,不得不冒着被曹军追击的危险挥军南撤。出乎关羽的意料,曹军并未追击,但关羽还是兵败身死,死于盟友孙权之手。由于孙权败盟,袭取江陵,刘备集团失去了由四川... 相似文献
4.
焕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1):119-123
宋初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中对相权进行了分割,但考察宋代实际的权力运作,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时,相权兴盛也是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亦是当时频繁的军事活动所需。 相似文献
5.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中古时代,大约在500~1500年间,在亚欧大陆和北非沿海地区兴起了许多大君主国,同时伴随着巨大宗教势力,磅礴于旧世界广大地区。东亚有以崇奉佛教为主的隋、唐、宋、元、明各朝统治下的中国;西亚北非有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东欧有信奉希腊正教的拜占廷帝国;西欧有皈依罗马公教的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帝国瓦解后又形成了法、德、 相似文献
6.
全公主乃吴主孙权的长公主,重臣全琮之妻。由于特殊的身分及善于运用政治权术,其在“二宫构争”和孙亮继位等孙吴重大政治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政局的走向。孙吴政权随着她的势力的兴盛而矛盾蜂起;随着她的势力没落而趋向灭亡。 相似文献
7.
童自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3):46-50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教权与君权的关系错综复杂,从时间上看,两者的强弱在斗争中互有消长;从空间上看,彼此的强弱在西欧各国也是情况各异。 相似文献
8.
赵昆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8-22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 ,指统兵的将领死后 ,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 ,并担任军中将领。孙吴通过世袭领兵制扩大了军队 ,培养了领兵将领 ,巩固了孙吴对地方的统治。世袭领兵制对孙吴政治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吴统治者出身寒微,与儒学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出轻视儒学、不守礼制、崇尚巫术、喜好驰猎游戏等,在婚姻上则重色轻德。在政治上,孙吴统治者与江东士族屡有冲突。孙权立国后,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虽对江东大族施以笼络,但政治观念的冲突与斗争不断激化。对于留寓江东的士大夫群体,孙氏有所扶持,以作为对抗本土士族的工具。但相同的文化背景与长期的交往,造成了孙吴两大地域士人群体的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10.
11.
杨松禄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3):43-44,45-47
中国古代的君权合法性包括王朝的合法性和君主自身的合法性。早期国家的出现也就意味着王权的诞生,君主制度的建立,君权合法性论证的开始。君权合法性理论随着君主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王朝"正统"观和以"天命"、"道德"、"民意"为支撑的君权合法性论证体系。 相似文献
12.
汉末流寓江东之广陵人士与孙吴政权之关系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1):84-90
东汉末期,江淮之间战乱加剧,不少大族名士南徙江东,其中包括一些广陵籍人士,他们对孙吴政权之创立及建国后之诸多军政活动,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学术文化领域,广陵人物涉猎经学、子学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申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82-86
汉代的国家宗教,是通过对由来已久的宗法性传统宗教进行儒学化改造而建立起来的。所谓儒学化改造,大致包括对儒家经典的吸收、置立五经博士、重建国家祀典等方面。这些改造虽然是儒学化的,但值得注意的则是渗透在其中的君权力量,君权在其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程宗才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势力的凌侵、阶级矛盾的加剧及财政收入的困竭,唐朝中央政权以至皇权都比安史乱前大为削弱。影响唐朝封建皇权由强变弱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央政权内部宦官操纵宫廷禁军,挟持皇帝。在宦官专军干政情况下,由唐代皇帝采用多种措施分割削弱的宰相权力更形微弱,宰相的地位愈益降低,外朝宰相的主要权力已转移 相似文献
15.
高永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164-169
三国孙吴政权秉承两汉社会保障措施,以政府行为为主,主要包括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面。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孙吴统治区域内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孙皓时期的统治,破坏了孙权统治以来吴国实行的社会保障措施,加速了吴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邱宏亮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74-79
均势、制衡的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特定的“国际”环境为这一理论的践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拟以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为例,分析、探讨这一外交战略存在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邱志诚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5):589-593
宋代相权与皇权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并于80年代掀起一场激烈的论争,论争的产生是由于对相权、皇权强弱之参照系错误对应及由此产生的同一概念的指向混乱造成的。换句话说,如果研究者对相权、皇权强弱参照系设定一致,论争应该不会产生。虽然如此,论争却使得对宋代相权、皇权的研究深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孙吴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高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128-132
孙吴境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为此,孙吴采取了灵活多变、镇抚相结的民族政策。对山越以高压为主,但孙策与孙权、孙权前期与后期,其政策也不尽相同;对蛮族则根据其地理位置及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策略;对岭南俚族则以抚为主。其核心目标是掠夺民族人口以增加兵力与劳力。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制度尤为复杂、混乱。正如瞿蜕园先生为《历代职官表》所写的《历代官制概述》一文中说:“魏、晋王朝都是由手握军事力量的权臣逐步建立的。他们有一批手下人物,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以外,自由行使职权。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军、民、财政不再各成系统,只要为了军事上的便利,都可以打破常规。自从魏、晋开此先例,直到南北朝,一般制度都是由不稳定的临时措置而逐渐成 相似文献
20.
史浩拜相模式的传承与其子史弥远的独相——史氏相权与赵氏宫廷的关系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令伟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
史弥远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史浩以藩邸旧臣际遇储君而拜相的政治模式.作为景献太子的藩邸臣属,史弥远凭藉东宫之助,在诛韩之变与排击政敌中获得胜利并得以起复拜相.及景献太子死后,史弥远察知有望出任储君的济王竑不利于己,便积极培养贵诚(理宗)以取而代之.理宗即位,史弥远又独相九年,且泽荫惠及子孙,从理宗的优礼、保全、重用等举动中可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