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人口智力结构是农业发展水平的结果。反过来 ,农业的发展也要有一个相应程度的农村人口智力结构作保障。本文通过对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及其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分析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口智力结构是农业发展水平的结果.反过来,农业的发展也要有一个相应程度的农村人口智力结构作保障.本文通过对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及其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农村劳动力外流会使农村留守人1:7中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比重偏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失衡,严重影响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推广。因此,应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转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依据人口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1985—2009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证实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并简述其后果,以期这一现象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建设农业强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足基本国情农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本文构建了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到2035年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将不足6 000万人;到2050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20%~22%之间,农村16~64岁劳动力与农村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50%以下。农村人口转变将影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深刻改变传统的人地关系格局、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路径以及加速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要根据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以及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人口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回族人口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朝初至道咸年间,西海固地区回族人口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卫所城镇和交通要道沿线;清同治前,回族人口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形成众多回族人口较为集中的村落,回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已见雏形;清同治后期,朝廷实行的迁移政策及逐步恢复的经济,成为影响西海固地区回族人口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湖北得到较快开发,而水上交通的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救生红船及其事业便是随着湖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水上交通的发达而设置起来的,其作为水上交通的保障一般可分为官办救生红船及民办善堂善局中的救生事业。这项事业在设置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整套运营管理体系,并具有救生、护航等诸多职能。这其中,政府与地方精英彼此力量消长,在不同时期各居主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使得对人力资源方向的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以至于对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和类型研究便显得非常迫切。因此,系统化和科学化地加强对劳动力人口内涵的深入探析,对解决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人口发展史中,清代以其人口再生产所呈现出的持续近两个世纪的高速增长,而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人口增长的缓慢停滞形成鲜明对照。这种人口高速增长的成因是什么?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又是什么?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加深对当今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重要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我国传统木材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木材流通与贸易频繁。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地段,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是发展木材贸易的主要基础。省会城市武汉,水路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清末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木材集散中心。全国各地的木商云集于此,有着发达的木商组织,同时拥有发达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周转贸易,支持长途运输木材,故木材销量大,辐射面广。湖北木材贸易集湘、黔、川之木材,输往江南、京师要地,为当时园林建设、运河堤坝的巩固、城市发展等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有利于摸清当时木材贸易的规律,为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构建生产函数分别估计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农业劳动力,指出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是提升其他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自清朝开始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导致了“走西口、闯关东”等的移民潮。内蒙地区也不例外,移民潮此起彼伏。本文分三个阶段提出清代关内移民进入内蒙东三盟的情况,研究表明:清时,东三盟总人口由1770年的600508人增加到清末的4162696人,其间增加了近7倍。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农村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农村人口的发展,呈现出人口增长率减慢,人口数量与规模依然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下降,农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势头不减,老人、妇女和儿童成农村常住人口主体,农村人口居住地由自然村和行政村向社区聚拢等方面的现状与特征。这些现状与特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导致了现代农业发展自然继承人缺位的局面,既加快了农村社会重置资源的步伐,也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农村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造成了重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唐宋以后,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长江流域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但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与下游的经济发展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人口的角度而言,原因在于由于自然环境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制约,湖北地区人口减少,劳动力缺乏,人口与经济发展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从人口学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及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人口转变与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出现的新变化,提出挖掘人口红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等建议,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合理迁移。  相似文献   

16.
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并由此得出,歧视性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无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反而造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容量损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对“三农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整个农村发展的意义为视角,抛开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体意义的研究,试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作一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对于解放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断裂、"留守学生"问题凸现、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考察:清代湖北的救生红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上慈善是清代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在清代得到较快的开发与发展,因其独特的水资源格局,救生红船及其相关事业应运而生.作为水上交通的保障,清代救生包括官办救生红船及民办善堂善局中的救生事业.这项事业在设置中逐渐形成自身的运营管理体系,并具有救生、护航等诸多职能.在水上救生事业的发展中,政府与地方力量彼此消长,在不同时期各居主导地位,但相互合作当为主流.  相似文献   

20.
清代汉民族大规模入疆定居的主要途径是绿营军队驻守、军民屯田及商贩留居,文章以清代乾隆朝史料为依据,力图勾勒出清代中期汉民族进入新疆的主要途径及其人口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