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本禄 《河北学刊》2012,32(5):136-139
社会权力结构变化是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历史上看,前工业社会,农民和奴隶没有独立性的私有产权,产权与神权、君权、皇权联系在一起,失衡、固化的权力结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市场交易,制度创新很难发生,这一时期的制度变革往往依靠武力;早期工业社会的权力结构呈现一种相对多元结构,产权私有制与市场制度结合,公司制企业替代传统作坊等创新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开放的产权制度形成了多元产权主体共存于同一经济组织之中,不断变化的权力结构带来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以及生产力和经济的空前发展.可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是权力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是制度不断创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金太军  汪波 《文史哲》2007,24(3):154-162
“制度模式化”可最大化特定发展路径的制度收益,但制度模式化所形成之“垄断性收益体系”,亦会内在地导致制度衰退,此即“制度模式化悖论”。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必然陷入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间隔性制度变迁”过程。任何制度优势都只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制度优势”,若将一种制度模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解为恒定优势,就极易导致制度僵化与制度惰性。而多模式竞争能促使各模式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机制,有助于形成多元、持续、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因而成为“制度模式化悖论”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3.
张威  詹翔 《江淮论坛》2005,(4):33-39
本文尝试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角度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过程。由于各级政府广泛存在的财政分权制度,导致了逐利性政府的形成,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地方政府之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率先进行制度创新的政府会获得新制度的“创新租金”和额外收益。因而,在最大化其自身收益的动机和政府竞争的压力下,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推动制度创新的偏好。事实上,政府为满足制度创新这一相同偏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这形成了不同地区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不同的发展方式之间又存在着“先进的相对性”。通过产品市场的“传导”,相对先进的制度安排会取代落后的制度安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国内外学术界一直热议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产生在于对中国出路的不断探索,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国模式”的精髓,在于其是一个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制度移植过程.归纳“中国模式”形成过程中,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内生性和制度创新的渐进性等制度移植特点,结合我国复杂国情环境,总结“中国模式”之所以成功的一些经验,指出制度移植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寻找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范毅 《中州学刊》2006,(3):38-41
“农业支持工业”与”工业反哺农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两种趋向,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制度变迁中,受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较大。现阶段的中国政府,只有着力制度借鉴,坚持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才能排除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走出路径依赖对“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这一制度变迁的困扰。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演变,既是相对价格和偏好改变的结果,又是制度选择的集合.初期的路径变迁呈现出强烈的正效应,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利益集团的形成,路径的变迁又呈现出固化的状态,钳制了土地储备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优化与突破应积极利用外部压力显化内部危机,通过中央政府的强力干预促进路径的修正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以来 ,我国融资规模呈现明显缩减态势。融资规模缩减 ,主要由于体制转轨与融资制度发展造成现代市场型融资制度缺位 ,产生制度转换空缺。经济体制转轨产生信贷缩萎 ,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不能有效弥补体制转轨造成的体制收缩缺口 ,扩张性财政融资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化解融资规模缩减的根本路径 ,在于融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路径是加快金融改革深化金融发展 ,建立现代市场型融资制度目标模式 ,构建微观经济融资制度基础 ,建立融资制度创新的市场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总是和制度变革相联系的。自1978年以后,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也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前提的,而改革开放正是典型的制度创新过程。制度能够而且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进程,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而且确实会导致制度的变迁。经济发展无止境,制度创新亦无止境。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政策也必需要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否则就难以适应新的实践需要。农村经济政策的发展与完善,制度创新是根本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正陷入困境 ,这突出表现在其面临着五大深层次的难题。无论是“改革环境说”还是“隐性欠债说”都难以正确地解释困境的成因。该制度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物品困境” ,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解决的办法是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 ,跳出现有的制度框架 ,全面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并构建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汪国华 《天府新论》2013,(2):95-100
由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围绕“单位制”设计、户籍制度使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形成、合作化运动固化了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等历史原因,社会保障制度自设立之初便存在二元分割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明显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停滞给城镇化加速增添了障碍.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仍坚持身份和地域设计,因此,既要针对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出现的原因实施有效的统筹路径,又要使这种路径切实可行,挑战巨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都曾经出现外力推动下的制度变迁和两次不同的移民文化融合。当前我国发展湾区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制度-文化基础,但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在市场经济制度质量、移民文化成熟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市场经济制度供给通过“交易成本-超额利润-要素集聚”的路径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水平,而移民文化通过“企业家精神和包容性-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的路径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效的制度-文化供给与湾区经济本身的禀赋优势形成叠加效应,从而在湾区经济发展中起引擎作用。我国实施“大湾区经济发展战略”应着力打造城市集群,加快湾区制度-文化供给,促进自贸区与湾区共生共振,形成“自由贸易港+湾区”的高级经济形态,培育高度开放、深度包容、具有更高成熟度的湾区移民文化,提升湾区“软实力”,集聚全球精英,进而形成湾区经济引领的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阶层固化”作为中国转型时期的一种客观存在,对社会和谐的危害明显。“子承父业”观念、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现行制度的漏洞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要逐步打破“阶层固化”,建立起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必须进行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国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创新 ,走过了一条从管制到放松管制、从集权到分权、从计划到市场的创新路径。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史所形成的趋势和惯性 ,决定了目前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WTO框架下的对外贸易制度创新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应该是有管理的自由化贸易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克服国内资源环境的强约束,必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知识和新发明的介入和组合提高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主要内容,制度创新是重要保障。创新驱动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需要加强自主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持续互动。  相似文献   

15.
制度末梢是制度系统中处于末端的制度环节.在制度实践中,处于末端的制度环节经常被忽视,产生大量诸如“河边步道清洁方式”的“类问题”.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不能显示“类问题”在制度系统中的真实寓意,由此大大折损了系统效能,其机制则来源于“类问题”的共性特征;而“类问题”的主要障碍并不完全在于经济性约束,绝大多数可以借助“理念性力量”和“参与性力量”加以解决.总之,制度系统的实质不是体现在制度环节之间重要性的排列,而是组成制度系统的各环节的有效实施和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河边步道清洁方式”是此类问题的一个生动缩影.广泛且长期存在的此类问题汇聚成一种负能量,正在侵蚀已经取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并有可能成为中国制度转型的一种现实障碍;但同时在制度末梢表现出来的“类问题”也为转变制度建设方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认同是人们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感情上的归属感,是社会民众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制度认同度是测量政治稳定的一个核心指标,制度公正是制度认同的前提,制度创新是推进制度认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浅谈制度与制度参与者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与制度参与者的相互影响贯穿制度形成、运行、变迁的全过程。制度参与者作为新经济人的特质及其进行的经济活动是制度形成的渊源并影响着制度的运行效率及创新变迁 ;制度对其参与者也会起到保障、约束、激励的作用并以制度创新的形式改变参与者的利益分配进而影响参与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制度是反腐的最有效武器,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许多法规制度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不力.然而制度执行是否得力,取决于制度自身的科学性.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旧有制度整合,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与制度要素的有效衔接、制度与机制的有效衔接、制度与人的有效衔接、制度与法律的有效衔接等.加强制度的整体关联性,才能形成科学、严密、配套、管用的反腐惩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地制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认识不足、重经营权改革轻所有权改革、“一刀切”等误区。目前,我国各地在实践中推行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既有利又有弊。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推行符合当地情况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路径依赖”的有关思想,在制度变迁中,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时,也应该了解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惯性与趋势,在总结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一条适宜的农地制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要素的“黏合剂”,对转型期发展中大国而言,制度变迁更加复杂,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等特征.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内在逻辑性与辩证关系,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并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转型阶段应以制度改进和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一种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