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重点分析道教养生文化、养生旅游的内涵与发展、道教养生观对养生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赋予养生旅游以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为促进养生旅游健康发展,发挥道教文化新的功能提供借鉴。继而以岭南道教发源地——罗浮山为案例,分析其道教文化特质、演变以及养生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3.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4.
古代摩尼教对维吾尔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摩尼教的宗教文化理念深入到维吾尔文学艺术创作的历史过程、制作内容和形式特征之中,开启了维吾尔族文学艺术创作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的历史。维吾尔文学的书写形式和艺术创作的外在表现形式亦受摩尼教影响,这种宗教与文学艺术创作紧密结合的模式为历史上维吾尔族运用其他宗教文化进行文艺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模仿范例。  相似文献   

5.
道教美术主要是指以道教思想观念为核心内容或者为道教文化服务的美术作品。道教关术常常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为普通民众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提供精神支持。它往往处于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见证和参与世俗民众的宗教与信仰生活。它的内容或者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或者是将抽象的道经转化为感性、鲜明的图像,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道教美术是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或草根性的,具有鲜明的“俗”之意蕴。这种“俗”之意蕴的形成是由整个道教发展、传播的特点以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发展,魏晋以来中国文学小说的母题呈现出新气象,在文学情节、主题、意蕴等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唐宋以来,随着儒释道三家文化不断融合,唐宋笔记小说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学内容上也达到了顶峰,特别是一系列的灵验记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发展趋向,进而展现出佛教文学的核心内容。同时,灵验记又是中国化传统信仰,特别是以宗法制传统宗教为核心,杂糅佛教、道教以及其它民俗信仰的文化形态。灵验记贯穿的核心内容是已经定型的基本主题同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互动,主要揭示了佛教受众的过程,其文化意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道教文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孙昌武、孙逊、王青教授的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宗教叙事学研究、道教神话研究在方法论上自成一格,值得认真总结。王青的《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是一部理论建构与文献阐释的神话学力作。孙昌武的《道教与唐代文学》对于唐代炼丹术、神仙术、宫观文化和三教调和思想与唐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唐代道教的政治化、学理化、世俗化和美学化倾向及其对唐代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孙逊的《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一书在内容上着重探讨了古代小说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诗学建构,在方法上既注重史料的充分占有又注重思辨的缜密细致,以专题的形式凸现了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9.
新康德主义的文学价值论主要是在西南学派的李凯尔特那里形成雏形的。它的主要内容在于:其一,文学艺术是具有价值的文化对象;其二,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其三,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的、直观的形象;其四,文学艺术的价值必然凸显文学艺术的意义及其动态性,而不是线性发展。它对20世纪西方文学价值论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古道教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文学理论的旁支,以道教宗教的色彩丰富了此时文学思想的宝库,其核心特质表现在:构建了神秘玄奥的“天文”观念,主张自然求真的创作态度,提倡质朴简洁的文学风格,把仙学与文学艺术结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河上公论及“道美”五个方面“道美”比任何感性形象美都高,“道美”既无形又难从一般审美中获得,“浮华”之文艺不符合“道美”精神,“情欲文饰”不但不符合“道美”且会害人害己妨政扰民,“道美”和“道”一样只具有无用之“用”,《想尔注》都做了更宗教化的阐述。“道美”思想从《河上公章句》到《想尔注》的转变,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到道教美学思想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汪树东的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细致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家自然精神、酒神自然精神、女性自然精神以及后自然精神的发展脉络,显示了较强的理论体系建构特色,对现代文学深层价值迷误的揭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较为深入的价值追问。  相似文献   

13.
道家崇尚游的精神,对神人之游,以及疏离患累、自在自得的优游等,存在各式的阐扬与探求。它深刻地影响到汉代文学对游心之境的抒写与构建,为汉代文学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疏离现实社会秩序、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通过影响汉代文学的游心之境,道家对汉代文学中个体意识的兴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文学对个人空间的关注,同时,也为汉代文学注入超功利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4.
道教美术是伴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门类,它充当着中国文人精神自由翱翔的家园,是道教史迹与事迹的图像化表达,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它又常常浸泡于皇室贵族社会的祭祀庆典等文化活动之中,成为皇室祭祀庆典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祭祀庆典活动的顺利完成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具有庙堂性与贵族性气息。道教美术“雅”之精神的形成则是由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教哲学则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和思想基础。本文从玄道本体论、形神人体论和类比方法论三个方面 ,论证了道教哲学“寓道于术”的特点 ,指出道教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修炼长生之道的实践哲学。这一哲学虽然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 ,但它的重生思想和实践精神却启迪人们去努力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 ,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哲学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徽地域文化由皖北道家文化、皖南新安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组成.从哲学的视角看,皖北道家文化具有本体性、人本性、批判性、境界性等特点;皖南新安文化具有伦理性、创新性、超越性、务实性等特点;皖中佛教文化具有交融性、慈悲性、平等性、世俗性等特点.安徽地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既彰显了安徽地域文化悠久的人文传统,又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其中道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和社会批判精神、新安文化的开放创新精神和实践理性精神、皖中佛教文化的平等包容情怀和大愿慈悲精神,无疑是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当代家族书写与儒家及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视角的进入不仅使文本具有了深邃的辩证意味,而且为民族文化的再造与民族灵魂的重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梳理家族文学、探索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可为当代文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闲"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比照"母范畴"之"闲","子范畴"为数众多,且于文艺理论中运用更为丰富,包括偏于儒道禅共通境界的标示审美心胸之"闲静"范畴序列,偏于儒家文饰特征的标示"有为而自然"审美风格之"闲丽"、"闲雅"范畴序列和偏于道家自然特征的标示"无为而自由"审美风格之"闲逸"范畴序列.每种范畴序列的衍生语境、范畴构成以及在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审美意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女冠和女冠诗人是唐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李季兰作为一名女冠诗人,毋庸置疑,也成为人们褒贬评论的 对象。她虽然存诗不多,但这些为数不多的诗歌是她整个人生的写照,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李季兰的人生历程中对道教思 想文化的吸收与冲击,同时也可以看到她的凡人-女仙-凡人心路历程,从而为我们展现一个具有生命的李季兰形象。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