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维中 《人文杂志》2007,43(5):53-59
隋唐道教关于道性起源有"本有"、"始有"、"亦本亦始"三种观点,而这些说法恰恰与佛性论的三种理论直接对应,显然是从佛教之中直接移植的。而孟安排所言的五种"道性"是将"道性因果"与"亦本亦始"两个方面的问题合为一体的尝试,同样是在佛教思想影响之下完成的。与佛性常清净的思想相似,三种道性说都是持"道性"本来清净的立场,这样便有一个清净之本体与妄染之心的关系问题。隋唐道教对此有多种略有区别的诠释,而以"心性清净,烦恼所覆"的理论模式和"两半义"最重要。这两种理论都是在吸收佛教中观学的基础上,将道教的传统思想加以改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一方面有其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对印度佛教思想吸收发展的因素。禅宗里出现的"呵佛骂祖"现象与印度中观派论典中的"空如来"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关联。从理论源头上来看,般若中观的思想观念实际为"呵佛骂祖"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一方面有其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对印度佛教思想吸收发展的因素。禅宗里出现的"呵佛骂祖"现象与印度中观派论典中的"空如来"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关联。从理论源头上来看,般若中观的思想观念实际为"呵佛骂祖"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拉杰的《解脱庄严宝论》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佛教内容为一体,集大乘佛教的唯识宗、中观宗和如来藏佛性论于一身,在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及方法论上独具特色。达波拉杰把噶举派大手印思想与噶当派的道次第有机融合在一起,标志着噶举派显教大手印的正式确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玄佛合流导致六家七宗局面的形成.僧肇深感六家七宗对"有无"的理解有悖于佛教的中观思想,故而以"不真空"立论,批判和纠正玄佛合流中出现的偏差.他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从假有性空的缘起论、名实无当的名实论等方面论证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来达到融通佛教出世入世的意蕴,从而为佛教与当时社会协调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许多文人名士都以谈佛论道为时尚,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江淹亦有以佛道思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来看,江淹的生命意识中在很大程度上以追求一种隐逸生活为旨趣,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佛教和道教的理解,是研究南朝文士生命意识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宗密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他将儒、道的思想汇入佛教的业报说中 ;将儒教的天命论和道教的自然元气说与佛教因果说会通。而且用佛教的理论来评判儒道两教 ,认为佛教高于儒道。并以“心”为三教的统率 ,从佛教出发来论证三教合一。  相似文献   

8.
《肇论》这部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佛教哲学著作是印度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肇论》所使用的语言概念、表达形式以及思想内容都深受老庄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肇论》准确地领会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理论,并以“刹那存在论”为基础,论证了“动静未始异”和“物不迁”的佛教动静观;《肇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了印度大乘中观的“假有性空”、“非有非无”的缘起思想,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的有无之辩,在中国哲学史和佛学史上形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佛教本体论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和佛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黄海德 《东南学术》2005,1(5):116-121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就总体而言依然是佛、道并存,但在具体政策方面却是独钟于道。对于道教的尊崇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其统治的前期,玄宗主要侧重对于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以来政治的清理和对李唐政权的恢复和巩固,对于道教主要表现为与著名高道的频繁往来和对高道的尊崇。至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崇道已达高峰。在玄宗崇道风潮的影响下,在思想领域出现的一种纳儒佛入道的思想动向。对于佛教玄宗采取了一种抑制政策,但对于当时佛教密宗、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的佛教思想也给予了一定关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六朝时期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对于形神观进行了缜密的理论思考。在对佛、道形神观思想进行深刻辨析的前提下,陶弘景对传统形神观进行了本体层面的理论论证,提升了中国传统形神论思想的理论层次和境界。在此基础上,陶弘景进一步对道教传统的形神合同观和形神可固论进行理论辩护,从而维系和坚持了道教神仙存在论的意义结构,并为延展中国传统的贵生、重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外来的佛教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进行的成功交融,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和谐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儒释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善良、正直而又具悲情色彩的诗人.儒家正统思想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故儒学之思和政治抱负至死不灭,伤感悲怆的人生伴着日暮途穷的封建帝国演绎着晚唐的衰飒;坎坷的生活遭际,使他时常借助佛教世界麻醉痛苦的心灵;借助道家、道教思想修养心性、寄托精神,又望寻终南捷径.儒家、道家、佛教、道教对李商隐人格、情感、思想等的多元影响,构成李商隐无题诗丰富、深婉的意象.本质上,李商隐并非沉溺和笃信佛教、道教,但他了悟了不少佛、道之理,并借佛、道意象,曲折、幽隐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情怀.从无题诗中的佛道意象又可反观李商隐的家国之思和对政治追求的执着.  相似文献   

14.
扬雄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易》《老》结合,儒、道融合,重视道家的思想对蜀学产生了客观的影响。东汉末道教在蜀地创立,又在巴蜀流传演变与此相关。扬雄尊孔崇圣,五经济道,圣人相传之道统论以及善恶混的人性论亦对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世蜀人对扬雄的批评和评价,亦是扬雄影响蜀学的表现。扬雄对蜀学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巴蜀地域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包括道教、玄学、理学,道统论、人性论等在内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思潮、学说和重要理论,使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相结合,促进了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雍长 《学术研究》2006,(8):146-146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通常所说的“三教”,所指即此。严格而言,“三教”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儒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主流思想,但自始至终它并未形成为宗教,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儒教”;道指道教,它源于我国先秦时代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汉以后有了道教,但“道教”并没有等同于“道家学派”或“道家思想”;释指佛教,我国魏晋时代由印度传入,后来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影响最广大的宗教,“佛教”和“佛家”则几不可分。作为宗教场所,佛教是寺,道教则是观(guàn)。和尚不进观,道士不入寺。但有趣的是,在我国各地(尤其在广东…  相似文献   

16.
陈天林 《学术研究》2000,(7):126-127
道家、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是道教的哲学基础 ,道教的道术实践思想是根据道家的哲学衍生出来的。长期以来 ,着眼于政治和伦理 ,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释道二家中 ,人们对释 ,即中国佛教还是颇为重视的 ,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相形之下 ,对道则重视不够。道包括道家和道教两部分。这其中 ,人们对道家也较关注 ,但往往不自觉地把先秦老庄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全部 ,而忽视了黄老道家、稷下道家、魏晋玄学等有内在紧密联系的道家思想的发展阶段。至于道教 ,应该说重视得更加不够。一般学人对道教…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中,自老子始就对宇宙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丰富的探索.道家与道教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有道的"道生一"理论,道教的"元气论"、"混沌说"、"老子创世说",以及受<周易>"太极"学说影响后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18.
司马承祯继承和发展道教的重玄和上清两派的传统思想 ,以老、庄、《易》和上清经等学说为依据 ,融贯儒家的“性善”和“正心诚意”说、佛教的“止观”和“禅定”论以及《西升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 ,系统地阐发了道教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对后世内丹道教和宋代理学的主静无欲说皆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9.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后代自居,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强调人们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而道教则不然,它宣扬人要看重今世的享受,强调及时行乐,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在唐代兴盛一时,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道家与道教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至于道教,则是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唐代道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举亦名崇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设置的宗教专门科目。道举科的设置是唐代科举中的一个创举,不论在道教史还是科举史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以前的论著对此或阙或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现对唐代道举科略作论述,以期引起学人的重视。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清谈玄论之风盛行,使道教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普及。隋代建立后,这种形势发生了急骤变化。隋文帝、炀帝身体力行大力提倡佛教,以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