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长卿早年居长安及洛阳读书应举时,即已接触在帝京河洛一带广为流传的北宗禅法,在早期禅源的接受上有北宗禅的因素,其时间当在开元末、天宝初年。他的禅诗显示了承自东山法门的北宗禅和台宗禅相融合的特点,这不仅和其履历有关,且与天宝以还南方律宗和天台宗所倡禅律结合的文化风气有关。  相似文献   

2.
来自“旧营垒”的夏丐尊一方面吸取了异域文化,获得了恢弘的眼光;另一方面,以佛教作为自己思想的信仰,而且佛学“兴味”与日俱增。但佛教思想并未泯灭他忧国忧民之念,于是“出世”与“人世”都影响了他散文的创作,并使之形成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刘长卿曾自称为"五言长城"。"五言长城"究竟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般人认为指五言中的长篇,也有人认为指五言中的短篇,即五言近体。实际上,"五言长城"应该理解为刘长卿对它的偏爱、实际创作数量的众多以及对其五言诗价值和艺术成就的倚重。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爆发使盛中唐之交的诗人刘长卿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变化。刘长卿经历了避难客居与异乡任职的客居生涯长达33年,由此形成了浓重的客居意识。客居意识在刘长卿诗歌中表现为客居身份的自我认定、孤独漂泊感的抒发以及思归的渴望。在诗歌创作中,刘长卿多选取象征孤独之物的意象,通过移情的艺术手段表达内心的孤独漂泊感。刘长卿的客居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三个阶段,其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思想的影响。就阶段风格而言,早期以汉代的白马寺为代表,基本为印度、西域式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则在吸收印度、西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木构架建筑风格更加鲜明;而隋唐五代的佛教建筑设计风格已经基本中国化,形成了本土化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王维习禅的原因,进而论述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刘长卿因诗而得名,后世对他的诗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习和比较查证,详细地梳理出刘集的版本源流,以期呈现一个更加明晰的面貌。相信这也将对刘长卿的诗歌研究有所支持。同时,针对版本命名和承续关系提出一些不甚成熟的想法,就教于前辈方家。  相似文献   

8.
刘长卿坎坷的人生遭际与唐代社会“三教调和”和唐代文人“周流三教”的时代潮流相契合 ,在人生与艺术的两个层面上相互浸润并积淀为浓郁的“宗教情怀” ,促成其诗歌澹泊空灵、清幽闲雅艺术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刘长卿先后两次被贬,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两次蒙冤贬谪给其人生带来巨大的痛苦。通过其诗歌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刘长卿的遭际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文人、儒生们生活状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元稹的宦海浮沉与禅心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交游、禅法接受、以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等方面,对元稹进行考察,全面讨论他与佛教的关系。元稹早在少年时期即已接触佛教,其交游之僧人以苦行习禅者为最多,所受禅法当为北宗禅;作为仕进之心强烈的文人,元稹的亲近禅法发生在贬谪之后,这使他对佛教人物及其教理的认识都带有实用、乃至偏离本义的特征;而对既往之事的悔悟,亦使他在佛理之中找到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影响趋于衰退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主张师法南宋 ,试图以姜夔、张炎的清醇雅正词风荡涤清初因学柳而盛行的冶艳风气  相似文献   

13.
佛教能够在美国得以传播,首先得归功于汉传佛教的传入,汉传佛教早在19世纪中叶就在美国西岸悄然登陆,又在20世纪60年代后兴旺发达,再加上日本禅宗的推波助澜,藏传佛教又将其推到极致,使佛教在北美深入人心,影响到北美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和学术解析方式。在历史上,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当下性进行一种现代性的超越而得以从历史走进现代的。也正是在这种当下性的超越中,中国佛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性元素。今天,“现代性”也是一种促进社会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的话语力量。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佛教的现代性走向面临着多重学术力量的挑战和压力。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正在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推动着中国佛教走向国际化。中国传统佛教也因之将最终完成其现代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无碍的精神、宗法伦理的精神、男女同尊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俗化指宗教在面临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形下,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禅宗在唐代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历程达到高峰。六祖慧能对佛教的改革有重大意义 ,他把一个异域宗教浸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从而使得禅宗显示出非宗教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慧能之后变得愈发明显 ,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唐是文人词兴起的重要阶段,中唐词坛上几位词人都有过贬谪经历。刘长卿的《谪仙怨》是词体中贬谪题材的开山之作;刘禹锡的贬谪词表现了他贬谪后悲怆、反思和自信交融的复杂心情;白居易的贬谪词于悲伤基调之外另有重回富贵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贬谪前后思想的变化。这些贬谪词是唐宋词贬谪题材的重要开端,为两宋贬谪词的兴盛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巫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悠久的传统,自商周以来,巫术虽逐渐从精英文化中被排挤出来,但仍然对国家的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有极大的影响。汉代以后,表现为国家宗教和民间方术两大类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的兴起,更与巫术有密切的关联,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对巫术由依托到批判的转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对传统文化的梳理中,康有为、谭嗣同将诸子百家都归为孔子之学,致使孔子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并被称为孔教,以与佛教、耶教(基督教)分庭抗礼。另一方面,他们对孔教与佛教位次的排序截然不同:康有为坚持孔教立场,谭嗣同将佛教置于孔教之上。这使两人所讲的孔教演绎出以孔释佛与以佛释孔的原则性区别。这种分歧在对孔教内容的理解上充分展示出来,致使孔教具有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作为孔子之学现代化转换的最初尝试,康有为、谭嗣同的做法发人深省,孔教称谓引发的儒学是否是宗教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