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同时具备生命性和精神性两个维度,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前者注重的是人的身体感官的生命感受,这是体验的"物性"基础;后者强调的是人的主观世界的精神参与,这是体验的"灵性"提升.本文不仅梳理和整合了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的话语体系--"体味"、"妙悟"、"会心"和"涵泳"等,还细致分析了这一话语体系的直觉性、超越性和诗性的理解特征以及生命化和心灵化的阐释个性,最后又通过道家的"无思无虑"和儒家的"不学不虑"指出,真理和意义的获得是一种建立在生命实践基础上的心灵体悟的过程,任何逻辑的分析和思维的介入反而可能妨碍主体对"道"的接近.而这显然就是体验主义方法论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2.
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灵魂基础。中国原始艺术触景生情心造意象对象化的精神积淀在中国书法诗歌艺术中。意境表现为“天人合一”。意境原则下之创作,表现为艺术家心灵的体悟与想象,创造一虚灵的境界和新的艺术生命,它是艺术家生命和精神的延伸。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演绎生命和死亡的哲理:读史铁生的作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卫湘 《云梦学刊》2000,21(2):66-68,,72,
史铁生的创作,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在他的笔下,表现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体验,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以其独有的力量感染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5.
李煜词,与他的帝王身份有着很大的矛盾。作为词人,他始终是一个精神漂泊者和流浪儿,他的词中,充满着对自身存在家园的探讨,对自我的叩问,对人类普遍存在意义的探索与关注。这一切来源于词人的体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敏锐的艺术家的悟性,使得李煜词有一种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文学观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忧郁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承载方式和生命体验方式.忧郁意识在文学中以审美体验形式出现时,便成为"美丽"的"总是愁人"的艺术化生命感觉.由于中西文明的形成机制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学更倾向于悲剧性和悲剧意识,中国文学则主要体现出忧郁性与忧郁精神.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忧郁因质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性焦虑"并形成了特定的忧郁气质和基调,在创作表现上呈示出"契珂夫式忧思"、"川端康成式忧悒"和"维特式忧怨"等三种形态.不过,20世纪中国文学并非全然没有悲剧性质素,因为忧郁意识的极致便趋向忧患精神并逼近悲剧意识,像鲁迅、北岛等作家的创作都体现出明确的忧患意识和或隐或现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朱志荣 《学术界》2012,(3):116-122,285
气韵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它既是一种感性风采,也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层次与境界.气韵流布于作品的感性形态中,是生命律动和精神韵味的统一.气与韵的关系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气韵以形似为基础,重在传神,乃至余味无穷.它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也反映了精神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艺术家的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风格特征,并体现和谐原则.在作品气韵的创构中,艺术家的天赋气质尤为重要,而后天的陶养也很重要,并使其得法,通过技巧和艺术语言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8.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9.
赵元 《天府新论》2004,(Z2):11-12
《老子》人生哲学中的自然无为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自然,是生命的初始状态,是心灵的纯朴本性,是心性因性而行的运行方式;无为,是没有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的心态;自然无为,是纯真、自由、平淡的心灵写照,它在人生哲学养心之道中要求回归生命本真,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因而有利于净化和美化人类的心灵,提升人类的精神品质及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陈染凭借个体生命的体验,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残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一个个因生命"残缺"而孤独、幽闭、叛逆的女性形象.这种生命"残缺"意识与女性意识、孤独意识紧密相连,她试图通过女性写作实现女性自我的确认,在孤独之中追寻灵魂的完整,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虽然,她的小说因为性别的强调而突出了孤独,丧失了完整的生活空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女性生命"残缺"的执著抒写,使她实现了对"残缺"的认同与自我的承担,实现了女性灵魂的飞翔.她笔下的"残缺"也因此化作一种苍凉、旷远、永恒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