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汉字形体记号化所呈现的序列性、形体异写的趋简性和类推性三个方面分析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所体现出的系统性,澄清过去文字学家们所谓"六朝书体,满目蓁芜"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汉字形体记号化所呈现的序列性、形体异写的趋简性和类推性三个方面分析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所体现出的系统性,澄清过去文字学家们所谓"六朝书体,满目蓁芜"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数量丰富,文体多样,语言特色鲜明,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大型辞书由于对石刻文献利用不足,对不少词语释义有误或有义项缺漏的情况。结合传世文献对“潜形、潜迹”、“短祚”等6条词语进行考释,可以补大型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史诗得到长足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咏史诗 ,根据有无寄托 ,可分为赋体咏史诗和比体咏史诗两类。曹植的《怨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成熟的有寄托的咏史诗。左思的《咏史》八首是这时期咏史诗的一个高峰。陶渊明的咏史诗继承了左思的传统而又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集市贸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在动荡中发展。总的特点,一是南方集市贸易发展步伐加快;二是新型集市─—草市的出现,使我国集市贸易发展进入新阶段;三是边地互市多样化;四是都城集市呈畸形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修正历史上对魏晋南北朝汉字的片面性、主观性消极评价,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汉字形体转变的重要阶段,隶书嬗变、楷书形成、行书伴随发展,构成其基本面貌,在汉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利用出土文献用字,归纳出该时期汉字的特征及规律:理性造字与非理性造字兼存,以保持理据为主流;渐变与定型共现,渐变过程复杂;趋简与增繁并行,以趋简为主;字体改变,文字结构遵从平衡原则;趋奇求异的心理支配和汉字线条艺术的审美倾向对文字的影响;以义会意造字方法占主导地位,假借衰落,楷书含隶韵,众体相杂等时代表征;文字符号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林业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这与当时林政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到林业官职、政策、法令、赋税的相关经营管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了其时林政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对林业发展的影响,以期给现代林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自产生之日起,便与政治结缘。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谈政论军、议刑论礼之论应运而生。其时,军政之论均关涉时事,与政治形势紧密相关,体现了论体文的实用性与现实性;"礼"学之热实不逊于汉代,礼制之论尤以论丧服之礼者为盛,表现了其时文士辨名析理能力的增强;肉刑之争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争论次数之多之频、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众、论辩双方互逞口舌、迫敌立己之盛均为历代罕见;考课之辩的盛衰,表明论辩风气能否兴起取决于统治者能否提供自由言论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鲁迅以魏晋诗人的人格理想对诗性精神的影响为思考脉络,来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之于诗歌的意义,并以"魏晋风度"来概括.同时,他以严谨的姿态,对魏晋诗人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尤以对陶渊明的论述最为精辟.在精神文化传承上,鲁迅和魏晋诗人追求酒文化精神的核心,即自由,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在艺术创作上,鲁迅诗歌与魏晋南北朝诗歌都有着沉郁、苍劲的特点,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也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呈现出率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和农学界向来重视对魏晋南北朝期农业发展的研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1949年的萌芽时期;1949至1978年的成型时期;1978年至今的全面发展时期。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也逐渐从对当时农业经济制度和技术的探讨、对古农书的整理校释,发展到将其与饮食学、社会背景、自然地理及环境气候、考古等学科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为这一时期的农史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主要围绕文献材料问题,对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操作原则展开探讨。认为基于现有传世与出土文献,借鉴前人钩稽整理成果,系统蒐逸整合这一时期的方言语词材料,对于推动古代历史方言学的突破性研究与方言学史的宏观建构,促进汉语史研究的完善,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析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 ,是精神自由和解放的年代。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分析 ,展示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丰富性 ,以及它对中国整个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行路难》是一支产生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的歌调 ,经历了由乐府挽歌、民间歌谣而演变为说唱曲的发展过程。文章拟通过对其渊源和流变的考察 ,揭示魏晋南北朝说唱艺术的表演方式、音乐渊源及其在唐代音乐文学活动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膨胀 ,导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河南是士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浓厚的门第观念及推崇个性才情的时代风尚 ,促成士族对文化的垄断。特别是东晋以来河南士族大批南迁 ,侨居的身份及以后寒庶力量的崛起 ,使文学的家族性特点得到加强。这不仅体现在文学之士累世而出 ,而且还表现为创作上的共性特征 ,以至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族文学集团。陈郡谢氏便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同题共作属于集体性的创作活动,赋的同题共作以魏晋南北朝为盛,这与当时文学集团的兴盛有直接关系。同一命题、相同环境下的创作,及其所固有的切磋品评的创作目的,使同题共作赋呈现出相反相成的两种倾向:一是题材范围和艺术风格上的趋同,二是同中求异的竞胜争高。这种方式的创作对于赋体文学表现领域的拓展和艺术技巧的提高都产生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同题共作赋的文学史意义,则主要表现在促进了短赋的发展,并加快了多诗少赋的文学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的工具理性价值观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价值观的主流。在分裂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而且科学技术领域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以及优秀的科学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注重穷根究源的理论探索以及发掘科学自身的美与价值,呈现出一种为科学而科学以及追求科学自身价值理性的科技价值观。工具理性的科技价值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盛行,与价值理性的科技价值观并驾齐驱,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