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本文认为罗蒂哲学的基本立场并不是一味地“消解”、“破坏”,而是在“消解”的同时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消解系统哲学是为了建设教化哲学、后哲学文化;消解强理性是为了倡扬弱理性;消解非历史的真理是为了坚持彻底的历史主义立场;消解大写的人是为了呼唤出小写的人,让现实的人的生活具有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从罗蒂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理论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意义的,相反,它对于消解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虚假死根、对于开辟哲学和其它文化发展的新空间、对于现实世界的文化交往和人类积极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罗蒂的实用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罗蒂是当今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等一系列真理观,是颇受争议的。本文通过对罗蒂理论来源的追溯,来分析他的真理观以及进步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罗蒂是以消极的姿态来对待西方传统哲学和分析哲学,以积极的姿态来弘扬实用主义,以乐观的姿态来迎接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罗蒂是西方哲学客观主义传统的掘墓人。他站在元哲学的高度以实用主义为武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粉碎了人心的“镜式”本质 ,打破了“心———身”问题的迷梦 ,摧毁了客观性的基础 ,宣扬“协同性”的原则。基于此的“后哲学文化”理论 ,就是要将传统哲学消解在文化之中。但是客观性与协同性是人类认识和描绘世界和自身的两个方面 ,罗蒂的厚此薄彼不免使自己陷入矛盾之中。而且其“后哲学文化”实质上就是对话。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日益单极化的今天 ,这种对话难脱“文化殖民主义”的干系  相似文献   

5.
近代哲学转向了认识论,在真理观上认为理性是保证自我与外部世界符合的的东西,要获得真理必须遵循合理性标准。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对此持批评态度,他认为理性是自我创造出来的,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性,合理性标准也不能绝对保证知识的客观性,相反还有可能导致同一性逻辑和技术统治。但罗蒂并不主张取消理性,而是主张对理性弱化,认为理性只是一种命题态度和对知识共同体成员伦理性的要求,这同时反映罗蒂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直理是体现协同性并非追求客观性的东西,它是不断证明与重新编织的信念系统,它总是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罗蒂认为自笛卡尔开创,经过洛克补充,最后在康德那里日益完善的心灵镜式哲学是错误的,同样作为心灵之镜的替代课题——语言哲学也是荒谬的。文章从西方镜式哲学的形成及其发展谈起,阐述了罗蒂对这种“镜式哲学”给予的猛烈抨击,并对罗蒂提出的“无镜哲学”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篇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8.
罗蒂: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罗蒂政治哲学批判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成为西方哲学的焦点.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哲学讨论中,主要争议发生于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罗蒂的政治哲学包含着两种成分,一种是后现代主义,一种是自由主义.罗蒂政治哲学中的两种成分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而这种张力使他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关系都变得复杂.  相似文献   

9.
中心的拆毁与当代中西小说的叙事形态赖干坚西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相关系和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中心”.或者说“中心的拆毁”。现代主义作家在意识到西方精神世界破碎后,希望重建中心。后现代主义作家却认为,世界的支离破碎是其本来真面目,竭力拆毁现代主义所...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問西部草原上的放牛娃,放牛干什么? “卖钱”,放牛娃回答。 “卖了钱以后呢?” “盖房。” “盖房以后呢?”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放羊。” 这是一個聽來心酸的故事。請别笑話這個朴实的放牛娃娃,在他的眼里,世界也許就是幾十公里外的縣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主义的中国根源>证实中国的园林(建筑)观或审美观在16~18世纪推进并促成了欧洲的"浪漫主义转向".其间,坦普尔和钱伯斯虽是两个关键人物,但欧洲人的"期待视野"制约了他们对中国审美观的理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本文力图通过评述,以辨清他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存在巨链”断裂之后,人类重新解释宇宙结构及人在其中位置的需要而进行。根据这场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奥维德《变形记》中纳西萨斯的故事含义,文章解读了华兹华斯的《黄水仙》的内在含义,探讨了华兹华斯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无边的湖畔美景中只是对黄水仙情有独钟的原因,以及从奥维德的纳西萨斯到华兹华斯的黄水仙的内在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辨析纳西萨斯、黄水仙与诗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该诗反映的并非诗人在失意和孤寂中对美景的愉快回忆,而是诗人对“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的探索结果,是英国浪漫主义历史使命达成的宣言。  相似文献   

13.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歌曲之王”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该文通过对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背景以及舒伯特作品的介绍 ,着重阐述了舒伯特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是理性的世纪 ,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却指出理性不是万能的 ,他认为情感高于理性、道德优于科学 ,并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 ,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卢梭的浪漫主义贯穿于其思想学说中的各个领域 ,他的这一思想使他超越启蒙运动 ,并因首开浪漫主义运动之先河而成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回应 ,在科学理性膨胀的今天 ,研究这一思想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强调主观性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高到创作的首位。受其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推崇情感,运用想象进行创作,并认为创作没有外在的目的,同时强调个性主义,表现出了基本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理性如冰 浪漫似水-卢梭浪漫主义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浪漫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产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推崇情感,情感福音成为与启蒙运动理性法庭不同的另一种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来源于卢梭.但卢梭并非是一种新"体系"的创建者,而是一个极富东方智慧的思想家.他的浪漫主义并非反对"理性",而是反对"知性",即狭隘的理性主义.卢梭是一个理性的浪漫主义者,他的"理性"试图超越知性,走向更高的"理性",即"有感情的知性(the feeling ofIntellect)".这种融合抑或矛盾贯穿在卢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卢梭浪漫主义如冰似水,相反相成,呈现出矛盾的统一.其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向冷峻僵硬的理性土地里灌注进情感的清泉,使大地复苏健康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阐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衍生性与启蒙思想相悖,强调感情、想象和主观性.但大部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还是典型的美国化的作品.本文结合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探讨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反映了美利坚民族一个"真正全新的经历"、深受美国清教主义运动的影响、信仰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追求民主与政治上的平等、强调"使命感"以及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经过5种形态的理论阐发,完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理念的“中国化”过程,使现代中国文论围绕着浪漫艺术精神的诉求,在与现实主义权威话语的论争中,深化了本民族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完成了本土文艺审美言说体系的现代化建构。20世纪中国文论史几乎成为了百年浪漫文学精神的辩护史。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文化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基督教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近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思想及创作,而且冲击着日本人固有的传统思想、思维模式,并由此影响到日本民众的价值取向。日本浪漫主义对基督教文化的接收作为日本近代文化"脱亚入欧"的一个方面,不仅丰富了日本文学的意义内涵,而且激活了日本文学发现个我、反抗封建传统、争取民权自由、参与现实、感化人生、创造自我的多种可能性,显示了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历来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创作方法,古往今来的文学家基本上非此即彼。然而这两者在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竟得到了和谐的融汇。以此为基调,毛泽东创作出一系列光辉灿烂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