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领域一座巍巍耸立的高峰。基于大唐帝国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思想解放,诗歌园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奇观。放眼望去,但见名家辈出,佳作如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无疑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在唐诗诸体中,无论是古诗、律诗、绝句,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许多闪闪发光的明珠,它们以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再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的方方面面,博得了后人的由衷喜爱和击节赞赏。大概是由于形式短小、内容精粹、易诵易记的缘故,绝句往往流传最广,更多地为广大群众所传诵。例如: 相似文献
3.
播扬经典的芬芳──《唐人绝句艺术谈》评介李建军,灵秀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它不仅是文学创作所追摹的文学的范本和文学批评所赖以确立法则的依据,而且对普通读者的审美趣味的提高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比之于庸常之作,经典作品因... 相似文献
4.
5.
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侧重于对文本字斟句酌的研读,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跳出既有的窠臼,从其意境入手,才能抓住其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人文精神、实践和生存论三种意境。 相似文献
6.
诗词意境审美具有朦胧性与不确定性,是“视而不见”的“无象之象”,是“玄之又玄”的难以言明的审美范畴;中国文化思维中的朦胧客体的“道”、“玄”、“气”、“禅”及其直觉思维方式,决定了意境创造及鉴赏的不确定性;意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意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及意境创造与欣赏过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神游外象”直觉性与“空白”的独特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7.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用"律切则骨格不存"来象征"沈宋"时期"律诗之"不成熟及未定型格。元稹认为"律诗"不单是"声律美",到了杜甫手中"律诗"涵意全面成熟,简言之是"文质"两存。以此范畴──文(形式美)及质(内容美)来阐释唐诗的艺术特质,尝试上追溯魏晋,下至盛唐,借着诗人的诗论、作品去论述唐人"格律诗"所组成之元素及其源出之处。 相似文献
8.
9.
10.
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自唐代诗僧皎然提出诗歌创作应由“神会而得”的思想、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力求“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说法以来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在诗词方面 ,明·朱承爵说 :“作诗之妙 ,全在意境融彻 ,出声音之外 ,乃得真味”① 。清代学者王国维论词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②在绘画方面 ,郑板桥认为 …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释了中国古代绝句产生、形成的见解,指出一种流行说法是不合实际的谬误,具体阐释了历代绝句的特色和风貌,绝句鉴赏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清代中期是论词绝句这种词学批评类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大量以论词评词等直接标题的论词绝句的出现,表明此期论词绝句应用于词学批评之中自觉意识的觉醒;受浙西词派和乾嘉学风的影响,此期的论词绝句又呈现出推尊姜张、重视词体探源和词籍史料辨析等新的特征。这表明词学批评中论词绝句的正式定型,在清代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既受制于重史尚实的传统观念,同时又得益于史传文学传统,史传对小说的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兼论了唐人小说中以“传、记”命名的作品。“传”偏受史传、“记”偏受志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的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概念,历来为美学家、诗评家、诗人探讨不止,而又始终没能形成一致认同的阐释和界定范围。为了对扑朔迷离的诗意境概念能有个较为具体的感性把握,姑且将诗意境的组合元素分解为四个单元:一、描景状物的鲜明、凝炼;二、抒情达怀的真诚、炽烈;三、遣词炼句的精巧、警奇;四、传神留韵的悠深、久远。虽然,这样的分解有机械、破碎之弊,而且,似乎并未能突出地揭示诗意境的个性,更多的倒是揭示了文学意境或艺术意境的共性。但是,这种个性与共性的区分,却格外分明地表现出层次上,亦即深度上的等别差距。正是基于上述的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尤三姐和司棋、鸳鸯之死 ,尤为惨烈。她们共同追求着理想中的真爱。可是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在希望破灭之时 ,她们同时选择用死亡 ,来抗议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这是她们对虚饰的人世最为强烈的抨击 !可以说 ,黛玉、晴雯、尤三姐等一大群纯情少女 ,是大观园乃至整个贾府这个“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光明熄灭了 ,生命之火熄灭了 ,一切都归于沉寂。然而 ,黛玉、晴雯、尤三姐以及其他许许多多被毁灭的纯情少女的悲剧形象 ,以及她们所体现的悲剧美 ,将永恒地留在《红楼梦》中 ,永远地留在读者的心里。那些随着落花远去的女儿们 ,…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小说对别人进行诽谤,是唐人小说的发明。《周秦行纪》和《补江总白猿传》是这类诽谤小说的代表。本文阐释它们的创作目的、时代内容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20,(5)
正溯中国绘画之源理,并不旨在追摹外物,亦非是凭空蹈虚,而更倾向于通过对形象的提炼概括使之成为主客交融的审美形象,以描绘自然万象之生机来参赞化育,推及对生命精神的探讨和对万物规律的揭示,从而追求天、地、人的和谐之美。《周易·系辞上》中有立象尽意之理: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