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界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实践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即社会形式,它是精神活动的对立物,同时又是精神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我主张第二种意见。本文从主体和主观概念的区别这一角度,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本性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2.
哲学界长期以来停留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样的简单定性分析层面,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跳出抽象地从"主观客观"的角度讨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关系的误区。认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处理,意识的形式可分为物质运动形式、信息处理形式和符号表现形式,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尖锐斗争。 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不存在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的相反回答,同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解决直接联系着。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反映,承认客观真理,认为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绿化世界”的生态运动。在我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也已开始实施。这一切固然很重要,但并不全面。因为世界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而今天的“生态运动”,主要是指绿化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向外绿化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物质家园,还要向内绿化我们的主观世界、精神家园。“绿化”主观世界,是新旧世纪转换之际的伟大“精神革命”,是人类克服环境危机、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5.
“全人类共同价值” 诸范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不只是 “ 价值观”, 更是 “ 自然法权”。 通过对 “ 全人类共同价值” 的自然法权内涵分析, 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 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 这些自然法权是不可剥夺的, 是人类物种的 “ 安身立命之本”, 而不是由某个民族国家赋予的。第二, 它们不仅是某个民族国家的 “ 主观愿望”, 而且是基于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对人类物种来说的 “ 客观价值”。 第三, 它们不仅是抽象的关于 “ 共同价值” 的观念, 而且在具体内涵上构成了自然法权的基本范畴。 第四, 这些自然法权绝不允许被任何一个民族剥夺和破坏。 第五,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文明是对人类物种“ 自然法权” 的践踏。 因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把上述 “ 自然法权” 熔铸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中, 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概念,作为人这一认识的主体所特有的意识现象,它是叵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别反映事物的本质、布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意识以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时.经过了思维的一番加工制作.从而抽取和概括出事物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就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说,它是主观的.但就其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来说.它的内容毕竟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又是客观的。可见.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要真正科学地解决概…  相似文献   

7.
我国许多哲学教科书在论述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时,有这样一种流行观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讲到真理时,也有同样的表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我认为,意识(包括真理)的内容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意识(包括真理)的对象才是客观的。意识的客观性,主要地正是指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意识的对象,即客观物质世界。现将我在这方面的一点浅见提出来,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行,并期望引起进一步深入的讨论。一些教科书所讲的“意识(包括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他们认为:“意识是由各种不同的而又密切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标志着社会精神财富积累水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物化的精神能力水平。它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在表现形态上有物质的形式、制度形式、精神文化形式几种。人类社会就是伴随着精神文明的进步而进步。  相似文献   

9.
目前许多逻辑学专著和教课书在概念分类中都涉及到虚概念。很多人也承认虚概念是一种概念。但对虚概念的解释却多失之于片面。有的说虚概念“既无外延,也无内涵”;也有的说虚概念“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概念”,或“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幻想”。而且他们多以“上帝”、“神仙”、“乙太”等为例论证虚概念的荒谬。这些论述否定了虚概念存在的意义。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既可以反映客观,也可以反映主观。因为人类是有语言思维的高级动物,不仅能反映客观上存在的事物,也能反映因受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的(或构造的)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主观世界图景”。这种思维中产生的图景是人类特有的创造。人们在进行思维时往往也要运用这个“主观世界图景”,并命之以“名”(概  相似文献   

10.
美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美术创作活动中离不开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决定主观因素 ,主观是客观的反映。没有客观便没有艺术 ,没有主观同样也不会有艺术。本文就美术创作谈一谈主观因素的作用。一马克思说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美术的发生也是一样 ,它必须以主体的诞生为先在条件 ,如果没有人类意识和观念的诞生 ,美术创造活动充其量只不过是蜜蜂构造蜂房、鸟类筑巢的本能活动而已。达尔文同样指出人与动物都有形式快感的共性。但对动物来说也只是一种本能的形式快感 ,而人…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社会和虚拟世界中 ,进一步解读“信息”本质有着更深刻、广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信息既非“纯粹物质” ,也非“纯粹精神” ,而是主观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它作为能指者不同于所指者 ,其意义包含着很大的主观性、虚拟性、建构性、能动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相对性、协同性及实用性 ,与人之生存状态和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故信息作为人之思想和语言的构造物不同于客体算子和主体活动 ,而是代表认知的组成规律、经验的抽象形式 ,显现出人类能动地创造概念、建构理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文化的缔构是社会进化区别于生物自然进化的重要分野。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缔构又影响和培育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全部模式的密码本。”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曾把多样性的宇宙现象划分为三个层次,或叫三个部分:一是客观物质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三是人类文化世界。文化世界与主  相似文献   

13.
对于“民族”、“族群”的理解和研究。主要流行着“客观文化特征”派和“主观认同”派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式。但“民族”、“族群”的概念有些类似人类早期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分类,是把一个连续谱作一种主观的切割,尤其是在中国或亚洲东半部的广大区域和悠久历史中,族群的认同与分辨极为复杂,确实很难用单一分类的观念就可以说明清楚。王明珂先生以羌族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所超越的有力的解释架构。  相似文献   

14.
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针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使用文明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5.
陈云的哲学思想是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升华中逐渐形成的。其哲学思想的实践品格,从精神特征方面看,表现为一种应用哲学,一种知行合一、以人民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其价值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三个具体化: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具体化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具体化为政策与事实的关系,把政策与事实的关系具体化为“上”、“书”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关共同侵权行为的民事立法一直未能明确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是否包含其中,导致相关学理解释形成了“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对立观点。由于“肯定说”在保护受害人权益上顾此失彼,在对共同侵权行为区分上泾渭不明;“否定说”在对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的认识上以偏概全,在对主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划分上逻辑断裂,因此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的理论证成亟须从分类逻辑的确立和样态种类的识别两个层面予以展开,其立法回应亟须通过细化解释《民法典》第1168条将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纳入其中,并将“无共同故意、共同实施侵权行为、同一损害”共同作为认定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的辨识要件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了哲学的五个世界的思路,即客观世界可以划分为还没有实践的物质世界、实践中的物质世界与实践的人类社会;主观世界划分知识的世界与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世界。根据客观世界的领域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界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唯物主义是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8.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的是概念、规律和范畴等形式。正如列宁指出的:“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各门科学,由于它们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那么,概念、规律、范畴这些反映形式,它们之间是完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主观化、句法表现和话语交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入手,对汉语“保证”一词,做出综合分析。本文指出“保证”有客观描述意义和主观认识意义之别,并在句法中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在语言使用中,客观义的用法和主观义的用法具有相同的论证力,但是主观义用法缺乏客观义用法对事件描述的功能,因此,主观义和客观义用法在概念上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20.
一、实践要素结构的基本模式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特殊的结构.其特殊在于,从内部而言,结构是由要素组成的.要素不同和组织形式(即要素在时间和空间的排列次序和排列阵式)不同,决定着各种事物结构的内在区别。从外部而言,结构是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结构相互联系的。联系形式不同和联系层次不同,决定着各种事物结构的外在区别。那么,实践作为一个事物,它的要素结构的内外情形如何呢? 首先.从实践的外部进行考察。列宁指出,主体和客体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毛泽东写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照此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