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光芒 《东方论坛》2013,(6):127-127
马立新博士在《数字艺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中,借助于从当代现象哲学家胡塞尔那里获得的启示,构建了一条“悬置概念,回到表象,直观本质”的崭新的审美向度,以此作为考察当下的数字艺术景观和全面审视人类艺术系统的基本策略。沿着这一策略,在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和技术诸对美学能指所表征的审美表象深切而审慎地进行自我体验式的描述的基础上,他为我们重建了一个超越性的领略艺术风光解读艺术魅力的理论框架。在我看来,这一理论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金丹元的美学新著《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一书,以恢宏的气势、开放的姿态、审美的眼光、深沉的哲理、诗化的语言,将文化与艺术相揉,使哲学与美学相合,在广阔博大的文化时空中探寻艺术审美的源头,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辨析艺术的民族特色,在万紫千红的艺术表象中洞察深层的理论本体,在历史走向现实的沉沉足音中思索艺术的未来走向。其笔锋所至,新意层出,诗意萌生,熔迎论的思辨与艺术的优美于一炉,不失为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4.
《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发表了俞吾金教授《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简称《意识形态批判》)一文。笔者对此文提出一些不同意见,请俞先生赐教。一俞先生在《意识形态批判》一文首先指责现行认识论的抽象化,认为现行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前提、主体、对象、过程和检验  相似文献   

5.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影响艺术作品的"三要素"和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三标准"的理论。本文拟从音乐哲学的角度对丹氏的双"三"理论进行思考,重点分析丹纳提出"三三"理论的根本理论依据,同时也指出丹纳的学术系统时有相互矛盾之处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的编译都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重新编辑和翻译是我们当前文艺界的一项头等任务。这项工作只有在结合认真研究、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单靠少数编辑人员闭户造车是很难做得好的。我在内部刊物《译讯》(一九七九年第四期所载的《谈翻译工作》),以及待发表的两三篇短  相似文献   

7.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依据作家自己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肯定地把它的写作时间确定在1925——1926年间。至于它所反映的生活,作家则更为明确地表示过,那是民国八、九到十一、二年间在北平发生的事迹。而这正是老舍本人在北平北郊教育界供职的时间,书中所写的人与事都有相当扎实的生活依据而决非向壁虚构,这就从总体上决定了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格调。虽然正如老舍本人反复讲到,我们评论界也有同志已经指出过的,作为一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还说不上是很成熟的作品。但文学史上常有这种情形,一位大家的第一部作品就其本身讲也许还不很成熟,甚至很不成熟,但它却由于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作家不同凡响的艺术追求,表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潜力,萌芽了作家以后整个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特点而理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老张的哲学》就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的编译都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重新编辑和翻译是我们当前文艺界的一项头等任务。这项工作只有在结合认真研究、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单靠少数编辑人员闭户造车是很难做得好的。我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历史剧《济金根》而展开的论战,实质上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斗争。拉萨尔在剧本序言里故意贬低莎士比亚而抬高席勒,实际上是否定唯物主义的文艺观而鼓吹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针对这种“美学信念”和创作倾向,马克思首先批评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①。恩格斯继而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和艺术》这篇论文是卢梭早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以“自然”和文明社会的对立作为立论的根基,全面阐述了“自然”和文明社会的根本差异,否定了科学和艺术(及文化)有益于敦风化俗。在卢梭看来,自然是美好的,出自自然的人是生而平等的,风尚纯朴洁白而有德,人是  相似文献   

11.
"消灭家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被提出过,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理论之维,且被马克思恩格斯所重视。"消灭家庭"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意义。对此予以哲学阐释本身就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肖像描写,古称“写真”或“传写”,是塑造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小说创作运用尤夥。作者借助于描绘人物的外形、体态、衣钸以、容止,乃至声音笑貌等等,给读者提供直观的视觉形象。曹雪芹继承了古代绘画和小说的传统“写真”艺术,且以其卓尔不群的艺术禀赋和深湛博大的艺术修养,灵明洒脱,别创境界。因之,《红楼梦》中人物的仪容“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显得神情宛肖、形神俱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以位居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之榜首而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恰恰是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以“梦幻”拉开帷幕,又以“梦幻”落下帷幕。这就在客观上向我们提出研究《红》的梦幻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研究专著《莎士比亚传》在西方莎评史上别具一格,意义非凡。他不孤立、封闭地研究莎士比亚,而是立足于比较意识与整体思维,有意识地把莎士比亚置于宏阔的文学史上已有的大家系列中加以相互观照,观照中既强调共性,又突出差异,使其以极其鲜明的特色和罕见的丰富性呈现出来,进而彰显其在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地位。他的莎评已经使用了后来被称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理应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雨果认为莎士比亚是集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天才,在戏剧创作中把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惟妙惟肖的极致。他非常看重《哈姆雷特》《麦克白》《奥瑟罗》《李尔王》等四大悲剧,并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对四部悲剧的主人公作了颇具个性的阐发。他把浪漫派对莎士比亚伟大之处的感悟和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是对莎士比亚艺术成就最真诚、最激情、最具震撼力的辩护,其研究方法对我们当下从事学术研究也颇具启迪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是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向和方法的原则性问题: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问题;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三是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一书以这三个问题为基点,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点上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全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整体风貌,真实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16.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现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其描写对象是以往文学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 ,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大多为丑恶的东西 ,作者以丑为美 ,化丑为美 ,向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与之相对应 ,在艺术上作者在文学史上最早采用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 ,其主要手法是 :通过暗示来识读奥秘 ;通过具象描绘破译抽象情思 ;从联想产生形象。而其象征手法的理论基础是他自己提出的通感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前,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家正在宣传一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中产阶级化,工人阶级再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力量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所谓中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所谓中产阶级化,就是社会成员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成为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越来越小,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象橄榄核那样,中间大两头小。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在美国,“1965年,白领工人比蓝领工人差不多多出八百万人……在这些年里,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即技术结构上最有代表性的类别的人数大约增加了  相似文献   

18.
阿纳斯山的立法者──评波瓦洛《诗的艺术》刘坤媛波瓦洛(1636-1711)法国诗人、文艺理论家。1674年发表的诗体文艺美学著作《诗的艺术》,总结了17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经验,弘扬理性主义的美学原则。为此,路易十四亲自审阅,被立为法国古典...  相似文献   

19.
当人们步入生活世界时,面对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生存能力的制约,打破这种生存的局限,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在思想观念支配下的实践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实践行为,我们就会发现,用文化活动来对之进行概括,或者对这种行为的本义进行追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c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代文化哲学沉思)(李鹏程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这一问题从本体意义上进行了回答。什么是文化,作者做了康德式的回答。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的意向性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主体的认识意义上确定了文化活动的…  相似文献   

20.
陆建洪的新著《纵横捭阖驭风云──周恩来的谈判艺术》,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集资料性、理论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从谈判学这一新视角研究周恩来伟大革命生涯的精品佳构。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特色:一、研究视角新颖。周恩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还是一位智慧超群的谈判艺术大师。周恩来在谈判中体现出的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技巧运用能力、形成的丰富的谈判思想和独特的谈判风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周恩来生平与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谈判学的视角来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