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一词,原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闪语系居民。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开始大规模迁徙,从阿拉伯半岛向中东和北非广大地域扩展。今天讲的阿拉伯人是指这些以阿拉伯语为本民族语言、有着共同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那些人们。伊斯兰教并不是阿拉伯人的绝对标志,因为有很多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例如黎巴嫩就有近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阿拉伯人钱梁美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居民中约有100多个民族成分。除土著居民外,其他各民族均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众多的移民成分中,有一部分人尚不为人们所熟知,他们就是阿拉伯裔美国人。据估计,现今在美国居住的阿拉伯人约有两百万左...  相似文献   

3.
一个多世纪前,由于当时的原因,一些阿拉伯人迁往新大陆——美国。而这一迁徙的潮流,即使在阿拉伯国家获得独立以后仍在持续不断。那么,阿拉伯人移居美国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今天生活的处境如何,他们在美国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吸引来众多的外国商人,其中阿拉伯人占了大多数,从而形成了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蕃坊。阿拉伯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举足轻重,曾控制泉州的对外贸易。宋朝政府为了管理外商,设置了蕃长。元时蕃长又称"亦思巴奚"。蕃长和亦思巴奚,波斯语称为沙班达尔,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波斯人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元末,泉州的...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阿拉伯人是以色列的少数群体,最初为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后没有逃亡的巴勒斯坦人。历经近60年的变迁,以籍阿拉伯人在方方面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无法掩盖其内心难以名状的伤痛。他们处于既无法融入以色列犹太主流社会、又被阿拉伯大家庭所遗弃的尴尬境地。以色列的犹太国性质及所推行的政策是导致以籍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国内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基本原因。面对未来,以籍阿拉伯人又面临着成为“以色列人”还是“巴勒斯坦人”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6.
后冷战时代 ,长期被掩盖的民族问题由于世界格局的转换而凸现 ,并成为影响国家乃至地区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因国情不同 ,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存在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 ,引发和构成民族问题的基本要素是民族、宗教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由此导致的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待遇及权益的缺失 ,因此 ,谋求平等和自决权 (自治权 )往往成为民族问题的核心内容。中东地区一直是民族问题的集合点和民族冲突的迸发区 ,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色列少数人群体阿拉伯人的境遇和宿愿的剖析 ,来阐释中东民族问题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一、关于民族…  相似文献   

7.
今天那些自称麦斯赫蒂亚人的人们,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集团。他们的共同之点在于他们都既不是土耳其人,也不是土耳其化了的人;他们原先住在位于格鲁吉亚共和国西南部苏土交界的麦斯赫蒂亚山区,都是1944年11月15日被放逐到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因为麦斯赫蒂亚从未被德军占领过,所以他们的放逐并非是惩罚性的,而似乎是起因于斯大林意欲得到土耳其的东北部而有意从边境地区迁开可能亲土耳其的各族人民。麦斯赫蒂亚人的放逐从来没有宣布过。由于他们从未享受过任何形式的民族自治,所以不能象其他几个被流放的民族那样从地图上的标示变化来对他们的去向进行推断。的确,甚  相似文献   

8.
虽然东干人很早以前就盛行小家庭,但直到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大家庭,最多的有30人。1946年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市楚依斯克山谷村落中,发现了一个由31人组成的大家庭。家中由母亲主持,即由她分派家务活,分派儿媳们做饭。长子代替已故的父亲,分派男人们工作。现存的每个小家庭,都尽量利用原来大家庭公有的粮仓、地窑以及其他库房和畜棚。在集体农庄中,每个劳动者的收入甚至副业收入都归个人。但回到  相似文献   

9.
在以色列,多种固有的因素,如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错影响着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社会结构,但这样的表述,并不排除以色列当局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影响。人口因素如表1所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约占以色列居民总人口的11~16%。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人的民族性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对阿拉伯人民族性的探究,需要在辨析“民族”与“民族性”内涵的前提下,从历史角度考察其演变过程,宏观地把握贾希利亚时期、帝国时期、民族-国家时期和全球化时期四个阶段影响阿拉伯人“民族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是20世纪存在较多摩擦的中东两大民族。思想上的冲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产生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派分属的差异、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朗民族主义的对立以及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斗争,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思想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维吾尔人家庭具有宗法性质,而且谢米列奇地区维吾尔人家庭还保留着不少大家族的残余。年龄大的男人在家中一般被认为是家长,但实际上掌管钱财和对家庭有支配权的是男人中最能干的人。妇女完全从属于男人,即服从于父亲和兄长。她们的地位很低。从新疆迁移来的维  相似文献   

13.
苏联对日本北方领土问题采取强硬态度,一方面说什么“北方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了”;另一方面对日本渔民和阿伊努人开展什么抛开领土问题谈友好的工作,企图在北海道扩大亲苏舆论。据日本保安厅的调查,苏联对阿伊努人的工作情况如下:去年4月,苏联驻日本札幌总领事馆的一位副领事和札幌的阿伊努人亲苏分子进行了畅谈。当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1月,《列宁格勒大学》周报编辑部邀请四位知名学者就当前苏联尖锐的民族关系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记录在该报1988年第33、34、36期连续刊载,引起了知识界的兴趣。这里摘要译载如下,供国内关心苏联民族问题现状的同志参考。标题为译者所加。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四位学者是: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Л·H·古米廖夫、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所长 P·Ф·伊茨、列宁格勒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室主任 A·M·潘钦科、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教研室主任 A·C·格尔德。  相似文献   

15.
苏联成立后 ,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 ,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 ,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七、朝鲜人对日军、白军的斗争1917年2月革命成功的消息,3月初传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当时和俄国其他地方一样,在远东地区也有支持苏维埃和支持临时政府的两个对立的政治机构。一部分朝鲜人支持苏维埃。他们选出代表要求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朝鲜人知道在过去旧体制下很难做到生活变革,因此这时要求没收贵族的土地。与此相反,富裕的朝鲜人则反对苏维埃,开始聚集  相似文献   

17.
一、朝鲜人向俄国移住在俄国,首次出现朝鲜人移住者,是1863年在乌苏里江南部国境地方。不堪忍受贫困和饥饿的13户朝鲜人秘密入了境。俄国国境官员的报告称:他们热心从事农业,并要求沿海州知事准许向他们出售食品。州知事在1864年给地方国境官员的信中,考虑到国境地方移民的重要性,要求保护朝鲜人在俄国境内定居,并准许从预备费中支出紧急农业补助金。这样的措施促进了移民。1869年朝鲜北部地方发生大洪水,朝鲜人大量移住到俄国近东地区。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众多的民族中,有些民族的民族形成地域处于苏联疆界之外,其中包括德意志族籍的公民,“对他们来说,苏联早就成了他们的祖国。”根据1979年全苏人口统计资料,苏联有1936214德意志人,约占全世界德意志人总数的2.3%,占苏联人口的0.7%以上(在我国各民族中他们的数量占第14位)。“德意志人”——这是俄国人对德国移民的称谓。他们称自己为士瓦本人、巴瓦尔人、门诺派教徒、彻普谢尔人等等,这是因为德意志人迁移到俄国时,德意志民族的形成过程尚未结束,当时德国分裂成300多个国家,地方自我意识、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在移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逻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公元8世纪中叶起,阿拉伯人开始大量翻译古希腊逻辑学著作至今,阿拉伯逻辑学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阿拉伯学者在逻辑学的研究中,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发展了逻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前阿拉伯人的伦理道德是由他们生活的自然条件和沙漠社会所决定的 ,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然状态 ;阿拉伯人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后 ,在人生观、宇宙观、生死观等诸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时候的伦理道德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表现。伊斯兰的基本信仰———确信真主及其使者———就成了伊斯兰道德的基础 ,一切言行都要按照真主的命令认真去做。阿拉伯伊斯兰伦理在道德与行为 (工作、弃恶从善、履行诺言等 )、道德与修养 (容忍、宽恕、平等、民主等 )、主张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以及与现代文明关系诸多方面 ,都表现出了它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