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昭寿早年参加捻军起义 ,不久之后叛变 ,投降清朝政府。与清朝政府官员发生冲突 ,又参加太平军。不久之后 ,又叛变 ,再次投降清朝政府。给捻军和太平军造成巨大损失。如此之人 ,却一直不为清朝政府和曾国藩信赖 ,总欲除之而后快。终于 ,清朝政府还是找到了借口 ,将李昭寿处死。本文试图通过曾国藩怎样与李昭寿相处的论述 ,再次说明叛徒们是绝无好下场的 !李昭寿 (1825—1881)① ,字松崖 ,河南省固始县人。幼贫贱 ,因盗窃罪 ,曾入商城狱 ,入固始狱 ,入霍丘狱。咸丰三年 (1853年 )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分兵西征、北伐 ,威震海内…  相似文献   

2.
在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长期聚讼纷纭,至今莫衷一是。这就是:太平天国与捻军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而派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太平天国与太平军之间能不能划等号?太平军与捻军又是什么关系?捻军首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之后捻军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太平天国与其他友军之间关系如何?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借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太平天国是个联合体,是当时许多农民起义军的共  相似文献   

3.
1853年初,当太平军顺江东下,进攻安徽省城安庆之时,淮河两岸蓁蓁莽莽的平原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捻军,与太平天国互为呼应。特别是前期捻军,张乐行等部分领袖还被太平天国授予官爵,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因之,史学界颇有以为捻军已归并于太平天国,一些著述甚至把捻军称之为“太平天国新军”云云。我们不同意捻军是隶属于太平天国的一个实体、一支正规军之说,相反,认为太平天国对捻军是利用、歧  相似文献   

4.
史载:“赖文光本隶太平军,封遵王,太平军贩,始变而为捻。”(《安徽通志馆大事记稿》卷上)据此可知,赖文光是个跨太平天国和捻军两个时期的人物。但对捻军时期的赖文光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意见歧异,今就下列两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是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对这个问题,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卷一《序论》中认为“‘蒙、亳之众(指捻军——引者)’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组织的骨干却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我们说是‘蒙、亳之众’投入太平天国队伍”。窃以为,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赖文光领  相似文献   

5.
对于19世纪60年代叱咤风云的捻军,半个世纪以来学者著作多有说它是太平天国的一部分,并说后期捻军诸王也受封于太平天国。江地说,捻军诸王是南京失守太平天国灭亡之后,"遵王赖文光仍在江北军中奉太平天国正朔,执行太平天国各项制度。封王之举,想系赖文光采取的权宜之计,代表太平天国当局赐爵"《捻军史研究与调查》,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卷八《后期王爵人物表》中,将之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同列的,也有后期捻军诸王鲁王、梁王、荆王、魏王和加入捻军诸王的太平军…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它从1851月1月金田起义开始,经过永安建制,天京建都,北伐、西征和东征,直到1868年8月由太平军将领参预领导的西捻军被镇压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八年,其势力遍及大江南北十八省。十八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就在这么短暂的历史阶段中,太平天国建成了一支有严格组织纪律,军民关系融洽,始终保持顽强战斗力的农民革命队伍——太平军;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政权机构,有效地行使着自  相似文献   

7.
西捻军于同治六年底,在清军前堵后截之下,一举由陕西宜川县龙王(辶山)破围东渡黄河成功,其原因除西捻军采取了有效的战略战术外,陕甘回军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一些严重的误差而被忽略了。笔者拟订证西捻军、陕甘回军在陕北战场的若干史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曾国藩的挟迫下,曾写下了洋洋数万言的《自述》,缕述太平天国兴亡史事.由于太平天国和捻军有过相当密切的关系,《李秀成自述》当然不可能避而不谈.“我天国坏者,……是招得张乐行之害”.这便是他对天捻关系所作的概括总结,也就是说捻军的存在不仅于太平天国无补,反而成为导致天国败灭的重要因子.揆诸史实,斯言颇令人困惑.从李秀成方面讲,他原是联络捻军的先行者.1857年3月,他通过李昭寿与捻军领袖张乐行、龚德树接洽,在霍邱达成联合作战之协议.在捻军的武力支持下,太平军得以驰骋淮河南北,李秀成亦因此青云直上,由一个普通将领而被洪秀全超擢.如李秀成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9.
1864年 7月 19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覆亡。在此后的四年间,捻军成为抗清的主力军,它联合太平天国余部,转战鄂、豫、皖、直、鲁、陕、晋、苏八省,消灭了穷凶极恶的僧格林沁,重创了湘淮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捻军最终未能摆脱失败的悲剧。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 太平天国失败,捻军起义军面临的局势日趋恶化。当初零散的捻党运动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与太平军定都南京、派兵北伐、西征所开创的大好革命局势分不开。虽然捻军在雉河集会盟之后力量有所壮大,客观上起了太平天国的北方…  相似文献   

10.
从同治元年(1862年)起,在西北的陕西省和甘肃省(包括宁夏和青海的东部)许多回民和汉民杂居地方爆发了回民起义,当时回民能一呼百应地起来,这在根本上是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反动民族政策所造成的。虽然回民的起义同入陕的太平军和捻军事实上互相配合,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同太平军或捻军打成一片.为了说明这一现象,胡绳同志著文写道:对此必须看一下回民起义的领导成分。起义的基本群众虽是遭受重重封建剥削的贫苦的回民劳动群众,但其领导者一般的则是回族中的上层剥削分子。例如在宁夏的大头领马化龙  相似文献   

11.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董蔡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长期充当曾国藩的机要幕客。1862年,曾国藩扶持他组建淮军,保荐他升任江苏巡抚。他利用进犯苏常太平军的时机扩充淮军,独树门墙,至1864年春,已达6、7万人①,且全部使用洋...  相似文献   

12.
流氓军人詹启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启纶,不识字,曾为“剧盗”.后参加太平军,随林凤翔北伐,在连镇投降清军,充当勇目,屡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以战功升至提督衔徐州镇总兵.长期驻扎扬州,在当地设立营捐,横征暴敛,经营贸易,购田庐,筑馆舍,罗伎妾,成为巨富.终以殴毙合伙商人胡士礼,被清政府处以绞刑.是一个流氓无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3.
原任闽浙总督左宗棠,1866年奉调陕甘总督,镇压捻、回起义。第二年左军分三路入陕,执行“先捻后回”、“先秦后陇”的战略,1868年扑灭西捻军后西进甘肃,宁夏。1872年7月,左军大营进驻兰州,并把西安机器局(临时设立,规模很小)也迁至兰州,命名兰州制造局。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湖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争,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战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与捻军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长期活动于北方地区的捻党加强反抗斗争 ,并迅速向捻军转化 ,广泛举行起义。捻军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些学者曾经作过论述 ,但意见分歧。本文认为 ,1 851年至 1 857年是双方互有影响阶段 ;1 857年至 1 864年是两军联合作战阶段 ;1 864年至 1 868年是双方合并苦斗阶段。  相似文献   

16.
林启容是太平天国优秀将领之一。他踞守九江达六年之久,与清军展开了数以百计的规模较大的激烈战斗,牵制了敌军主力并给以重创,在扭转太平军西征军的被动局面、屏障天京等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 林启容是广西人,一八二○年出生。当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兴起时,他就积极参加了太平军,一直随军战斗,英勇杀敌。太平军夺取南京后,林启容于一八五三年四月始授土官正将军,接着于五月又擢任殿右八指挥。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失败了,但北方的捻军却正处在全盛时期。它接替了太平天国的未完事业,成为中国大陆上抗清运动的主力军,使清廷的反动统治,仍然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中。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五月十九日僧格林沁的内蒙古骑兵,被全部歼灭于山东荷泽。捻军的这次巨大胜利,使清廷拒绝使用汉族军阀军队“攻捻”的打算宣告破产,下决心再次依靠汉族三大  相似文献   

18.
正郭毅生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之一。其中第53页"太平军北上湘鄂东取南京图"关于太平军由郴州北进长沙的标注有若干需要商榷。太平军于咸丰二年(1852)四月自广西挺进湘南,七月初三日(8月17日)占郴州。七月初七日(8月21日)  相似文献   

19.
洪均 《江汉论坛》2008,(2):94-99
本文通过梳理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相关史实,对"巴夏礼干涉陈玉成进攻武汉三镇,以致安庆之围未解"、"陈玉成攻入湖北后,胡林翼一度枪法大乱欲撤安庆之围,曾国藩极力坚持才使安庆未解围"这两个主流观点进行商榷辨析.认为:陈玉成放弃进攻武汉三镇的主要原因是龚得树部捻军攻打松子关的失败;胡林翼在危急的局面下敏锐洞悉太平军的战略弊端,坚持住了安庆之围,为日后清军攻陷安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60年2月出版的《安徽史学》创刊号上,刊载了罗尔纲同志的一篇长文:“捻军正名——一个有关立场问题的名称的商榷”。我在反复读了这篇文章以后,逐渐地产生了几个疑问。现在提出来,请罗先生和其他同志指教。罗先生认为,在我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活跃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一带,其中主要是安徽的蒙、亳地区的起义农民,即通常被称为捻军者,不应称为捻军,而应“在(捻军的)不同阶段中,对它提出不同的称请”——如1855年张乐行号为“大汉明命王”后,就应称为“大汉起义军”或“大汉”;1857年“加入太平天国”后,应称为“太平天国张乐行部”或“太平天国龚得树部”等;1863年蒙、亳军队数万人请“遵王赖文光领导”后,应称为“太平天国新军”或“太平天国鲁王任化邦部”、“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