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物质概念问题如何理解物质定义中的“客观实在”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物质定义中讲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凡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包括运动、时空。它是意识所不具备的;这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应该说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不应该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列宁并没有把任何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的意思。对列宁的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理解,应当与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所用的“实物”要统一起来。它是指的实在物,实体性存在,而不包括时间、空间等  相似文献   

2.
对物质概念的正确理解,涉及到了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物质概念的具体性和丰富性,要准确地把握这种具体性和丰富性,应该研究物质概念的逻辑运动,反映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定义:“实物的总和”与“客观实在”关于什么是物质,恩格斯早就有过定义,他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象‘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恩格斯所定义的物质概念,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  相似文献   

3.
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200余种,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从历史、逻辑和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三个角度看,这一本体论有再思考的必要,具体说,它需要解决五大理论难题。一、名实不符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其本体论的核心观点就应当是马克思的而非其他人的。事实是,这里的核心观点是恩格斯和列宁的,而非马克思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把“现实性”范畴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例如,我们曾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说;“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着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综合的存在”①。我认为这样理解“现实性”范畴是不够全面和确切的。因而这个定义也就有所不妥。将“现实性”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就容易把“现实性”与“物质”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淆而不能区分开来。请看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物质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这也是我国哲学教…  相似文献   

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6.
一 划分物质形态要依据对物质概念的规定,对物质进行划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物质概念做出了唯物辩证的说明。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规定就是实物的总和。列宁给物质概念下了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相似文献   

7.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辩证唯物论的逻辑起点。一、物质范畴的定义黑格尔认为:物的规定性在于它的特性。列宁就是根据物的特性对物质下了经典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根据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这种客观...  相似文献   

8.
<正> 一、为什么用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发展列宁的物质概念陶德麟同志认为:"当我们讲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时候(这也许是标准的'本体论'吧),难道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是做不到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在解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没"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列宁在《唯批》一书的第三章第四节就指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在认识论上早就叫作物质……的客观实在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但是,用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不能解决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问题.这是由列宁的物质概念的实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刘永富  张伟 《云梦学刊》2001,22(1):16-19
尽管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不断受到包括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部的种种责难,但就其基本点来看,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仍然是成立的,只是还有从所知学的角度加以推广、改进的余地.这种推广、改进主要包括把列宁的定义中的"感觉"推广为"实知",把"客观实在性"推广为"可实知性";把客观实在性区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在讲客观实在性时先要明确作为什么与对谁而言.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在学习中,对哲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意见异常分歧,归纳起来主要的是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提两个——除了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问题。一种则坚持恩格斯的提法,主张哲学的根本问题只能是一个,我是主张后一种意见的。为什么说哲学的根本问题只能是一个呢?因为这是经典作家无数次肯定了的问题。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全部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伟大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列宁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也说过:“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是否把自然界、物质、物理的东西、外部世界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意识、精神、感觉(用现今流行的术语来说,即经验)、心理的东西等  相似文献   

11.
现代自然科学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和特性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界的同志们多数认为物质概念应该发展,但是对发展的理解又各有不同,对此,我们谈点初浅的见解,向同志们请教。一、物质概念需要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科学地规定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概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也是我们长期遵循的经典。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列宁的物质定义已经绝对完备,不需要向前发展了。可是,一研究物质概念,我们在实际上总是把列宁的定义看做是“顶峰”和“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12.
物质定义作为重大的哲学问题之一,一直是近年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随之形成一场争论,出现一些分歧甚至对立的意见和观点。现将各种主要观点择述如下,或许有助于研讨的深入和问题的澄清。 一、对经典作家论断的不同童见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怎样理解这一论断?它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物质定义?尚有歧义。胡木才认为,仅就这个定义所表述的思想内容——“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以及被反映者是能够被我们反映的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内容纳入物质定义则是不妥的,就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作为一般命题是正确的,作为定义则不成立,至少有两处自相矛盾即定义方式与其内容相矛盾、定义与概念矛盾。征汉文认为,把列宁的这段话当作物质定义的观点虽有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全面。1、列宁的那段话中对物质的阐释并不是关于物质的本质的定义,而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定义,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论述物质的。所谓的“物质定义”只是后来人们在系统地整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物质定义,是对长期以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证明的最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闪烁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光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从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中来确定物质的概念,这就彻底地坚持了唯物  相似文献   

14.
列宁物质概念的理论预设是实践,实践是物质和意识惟一的认知基础。列宁物质概念属于社会范畴,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存在于实践中,而意识是实践的结果,经过实践可以“物化”为物质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论事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和事分别表征了物质客体的实体方面和属性关系方面,物和事的辩证统一就是“事物完满的‘定义’”:事物是标志物质之存在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形态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作为世界的单元或细胞而存在。在确立事物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事物与物质的关系,对唯物主义的“物”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感兴趣的人逐渐多起来了,对这部著作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方面的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指导作用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对于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观点,人们的看法就不同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历史哲学》这部著作的研究,列宁同普列汉诺夫相比,究竟谁的观点更深刻呢? 诚然,如果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问题,列宁的摘要的确不如普列汉诺夫的《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一文那样首尾一贯、斐然可观。但是,如果把列宁的摘要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分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列宁分析精微、见解卓越,在一些基本观点上远远超过了他。列宁从两个方面对《历史哲学》作了总的评价,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完整思想,即:就历史哲学关于历史问题的具体观点来说,无论它包含有多少真正好的东西和多少可以结实的“萌芽”,但是,与科学的历史观相比,却成了过时的东西。因此,我们对历史哲学的研究不能象在海滩上拾贝壳那样去拾取什么“经济事实”,而要按照恩格斯的指示,去揭示它所留下的“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列宁这一重要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深入研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不一致的,反对把列宁看作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所谓的不一致,主要有四点: 一、列宁把物质或物质世界看做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就是认识的对象,而马克思则把认识对象看做是依存于人的意识的人化自然。二、列宁把辩证法首先看成客观世界的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创造主观辩证法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19.
一政治法律设施的归属问题,直接涉及到对社会物质观的理解和运用。其中主要是如何划分社会物质和精神,如何区分社会物质和社会物质结构这两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同一性,提出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将这种物质观概括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  相似文献   

20.
“存在”,是列宁哲学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从列宁对存在范畴的揭示和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和把握他的哲学唯物论的基本特征。存在客观实在“存在”这一概念,就其是“有”而不是“无”的涵义来讲,各派哲学家们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列宁紧紧地抓住了“存在”概念上的两条哲学路线的对立:“对于唯物主义者说来,‘事实上存在的’是外部世界,而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对于唯心主义者说来,‘事实上存在的’是感觉,而外部世界被宣称为‘感觉的复合’”为了避免同唯心主义的“存在”概念混淆,列宁往往用“客观真实的存在”即“客观实在”来说明或者代替“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