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淮沙同志在1985年《晋阳学刊》第二期上发表了《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这篇文章很有新意,读后深受启发。文章的第四部分否定了我国哲学界某些同志所提出的所谓“世界可知性原理”。对此,我完全赞同。这里,仅对秦文作一点补充和发挥。秦文指出,所谓的“世界的可知性原理”,“不是说明思维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而是论证世界本身的‘可知性’,”把“对世界的可知与不  相似文献   

2.
《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 2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属名文章:《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以下简称《不》文)。提出:“只有客观实在性和以一定形态存在的属性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们认为这个命题有不妥之处,笔者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要确定什么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首先必须搞清以何为判据。  相似文献   

3.
茫茫宇宙,万物竞生,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人类对宇宙间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往往长期弄不清其底细,于是在人的认识中就出现了一些“迷宫”。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写了《天问》篇,从宇宙成因到人世的变迁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说明人类到那个时代的“迷宫”还是很多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世间的“迷宫”在一个一个地被打开。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历史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讲到“运动观”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叫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一本哲学教科书作过详细的论证。于是哲学界一些同志对这个提法的正确性表示怀疑。姜力新在1987年第6期《江海学刊》上发表《运动和静止的矛盾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文,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矛盾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楚庚尧在1990年第1期《洛阳师专学报》上发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质疑》一文,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应该  相似文献   

5.
认为场是一种物质,将实物与场看做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形态,这种观点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自然科学范围,涉及场是否可以独立地,脱离实物而单独起作用,场的叠加性如何?场的作用和场中粒子的作用如何区别?关于场的一些性质的讨论是否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等等.在哲学层次,则涉及恩格斯与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一致性问题,以及关于物质的讨论是否适合于场?场与实物的地位是否平等?场是否具有物质概念所具有的抽象性和普遍性?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和 对这些问题进行的试解,我们认为不把场归结为一种形态的物质,而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物质的承载属性 物质世界没有绝对独立存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必然地载于或存在于它物质中。大到星系运动,小到粒子运动,都要依托一定的承载形式才能够完成。 物质世界中没承载的物质及其运动是没有的。这就是物质的承载属性。 二、关于物质的承载形式 1.从物理学意义上分析,物质的承载形式就是引力吸附。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定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引力吸附是世间一切物质间最基本的承载形式。 2.构成直接承载关系的“载”与“被载”的双方,从表象上看,分为支撑承载、镶嵌承载、悬浮承载和溶解承载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哲学物质论是专门阐述物质及其属性的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物质论的基本观点是:(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运动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科学的物质概念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基础。我们不仅应该把物质概念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反映同个别、特殊相统一的普遍;而且,也应该把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把握世界的具体的统一。世界的具体统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到底,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它要回答造成世界的多样性的最终根源。二元论者坚持世界的两个本原的立场,以否定的形式回答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唯心主义者由于把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虽然也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把统一性的根源归结为意识,这同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观是根本对立的。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是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论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科学地制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理解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思想混乱。有些同志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可以有四个、五个、六个……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会越来越多,以至无限,而最基本的规律却只能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还有人提出了所谓系统的五条或七条规律,要把它纳入唯物辩证法之中,甚至取代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有的同志根据经验归纳法,发观了“分离与结合”是宇宙间运动变  相似文献   

10.
赵国求 《江汉论坛》2006,2(8):62-65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外在之物(物质),应该是宇宙间所有生物(包括可能的外星人)感知的总和。人只是认识外在世界秘密的普通一员,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地位。世界本身具有层次性。宇观、宏观、微观都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运动规律,在本体向现象的转化中,与“各类生物”观察使用的中介传媒的属性有重要的关系。用人的一个层面的经验知识及由此形成的逻辑结构去统领物质世界的各个层次,去追索世界的本原,构造世界的起源,显然具有片面性,必然给人类自身带来认识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祖国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会成为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成功转型的范本,而且它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梦"相通,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实现互利共赢美好生活的政治宣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将拓宽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发展的视野,也将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途径。"中国梦"既是和平世界之梦,也是和谐世界之梦。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梦",不仅将惠及每一位中国人,也会极大地惠及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自然界理性观点的形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的根本标志,是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与前提。对自然界的神秘,玄想和随意性被扔掉了,天神操纵世界的神话被抛弃了。一个全新的信念—认为自然界按照自身固有规律井然有序地运行—出现了。从此,人类在这个坚定的信念下,对这个客观世界运行的探索中,逐渐取得了直到今天的惊人的辉煌成就。尽管如此,对在我们之外的这个独立而存在的客观世界未知部分的探索,仍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认知方式来认识这个客观世界呢?原子核的介子场理论的创建者,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物…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宇宙本源物质的认识是从原子开始的。科学的探索深入到原子的内部,认识到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对基本粒子内部的深层次结构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并推测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近代的量子场论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统一,所得出的客观结论是:真空是宇宙的本源物质或基本物质,物质具有限可分性。继而将科学引入了探索真空奥秘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各种系统理论导源于理论生物学或物理学(热力学、激光等)。近几十年来,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已经远远越出母体的疆界,在全然不同学科的全然不同系统的行为与规律之间,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系统论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横断科学,系统方法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已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然而,它们有没有哲学意义?系统能否跻身于哲学范畴的行列?如果可以,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体系中又处于何种地位?这些一直是国内外哲学界激烈论争的课  相似文献   

15.
陶富源 《东岳论丛》2002,23(2):97-99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大爆炸宇宙学主张宇宙有一个开端 ,然而这只是关于“我们的宇宙”起源的一种描述 ,并没有否定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是一个通过对有限物质形态的不断超越而不断展开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16.
价值既是关系也是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不是事物的自然质,而是事物在与一定主体发生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因而组成为一个系统时所产生的系统质或曰关系质。一切事物,凡能满足一定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某方面的需要、符合于该主体作为自控制系统的控制论目的,这事物对于该主体来讲就具有正价值。反之,一切事物,凡有违于一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与该主体作为自控制系统的控制论目的相乖戾的,对于该主体来讲就具有负价值。价值既是关系,也是属性,关系和属性是可以统一的。没有无主体的价值,“非主客体关系价值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正> 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两年多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使这个问题的讨论深入下去,必须对真理标准本身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对实践的要素结构和运动过程作一些探讨,并在某些问题上兼与夏甄陶同志进行商榷。所谓实践是个变革物质世界的动态体系,是指实践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过程。从横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种通说认为,作品具有无形性."无形"和"有形"是对于作品自然属性的认识,深化对于作品自然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对其社会属性的认识.另一种通说认为,作品具有可复制性,作品的价值会随着复制数童的增加(即人们使用数童的增加)而增加;作品从属于意识范畴,一经公开便难以被控制.本文否定了这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 朱兰芝同志在《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一文(下简称“朱文”。见《文史哲》84年第2期)中,强调指出美依赖于审美关系而存在,美“是审美对象呈现于审美主体的对象性属性,而且,只是在审美关系中才对象性地存在的属性。”这个论点是值得重视的,对于我们认识“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重要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朱文中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意见,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商讨的问题。我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浅见,希能对这个问题在切磋商讨中逐步求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我认为,说美依赖于审美关系,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如加以正确的进一步说明,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围绕人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把人性归结为“就是人类自然本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承认人的自然本质”。我以为,这种说法是值的商榷的。首先,有同志认为,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这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作为脊椎动物又区别于其他禽兽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