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敏 《决策》2005,(8):17-18
大部分的突发事件都发生在基层,但基层政府往往缺乏有效应对这些事件的能力和资源,从而使得事态扩大变成全局性事件。因此,今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要考虑重心下移的原则,从根本上加强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问题     
县乡公共财政危机影响农村稳定 目前,县乡公共财政面临严重的危机:1,县乡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2,预算内资金缺口大,预算外收入膨胀。3,县乡财政负债严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加大。4,县乡政府无力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县乡的公共财政危机使得农村  相似文献   

3.
调控民意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策略。随着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日益广泛化、复杂化,公共危机的常态化,使得政府作为“消防队”的角色难以更有效地实现对危机的管理。因此政府必须学会调控民意,调动公众参加危机治理。做到撒播公众信任的种子,避免民意绝收;调整公众舆论的走向,避免民情失衡;注重公众利益的维护,避免民怨泛滥;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避免民力分散。从而更好地化险为夷,化“危”为“机”, 实现危机向机遇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正对社会公共危机的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在政府危机管理的应急处置中,正确的应急决策是制定正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弥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集中凸显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层面上。政治层面:尽管民众对高层政府保有较高信任,但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信力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表哥"、"房姐"、"天价烟局长"、"红豆局长"等事件使得民众对官员的信任降到了谷底。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6.
灾害危机促使基层政府和农民之间许多日常状态下潜在的或显在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和展现。在应对灾害的同时,为了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要以危机为契机,重塑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尽量减少和消除基层政府和农民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以实现灾害危机下以及灾后日常状态中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7.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危机事件增多,中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如何确定自己角色以及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危机意识薄弱、缺乏组织保障和社会公众参与不够等是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该是信息公开的主体,是危机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并且我国政府要逐步实现从反应型政府向预防型政府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危机管理和政府公信力二者之间呈现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通过改变传统的危机管理理念和方式,对于危机的应对、消除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公信力的重塑,也是政府危机管理过程的持续。因此,危机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机制的建设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主体,但其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本文就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思路,以期对提升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水平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应对公共危机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但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应此必须增强各级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资金和物质保障,建立完备的公共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和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危机事件增多,中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如何确定自己角色以及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该是信息公开的主体,是危机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并且我国政府要逐步实现从反应型政府向预防型政府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时期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到处都隐藏着导致危机的"导火线",这就使各级政府的危机管理成为一种常态管理。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沟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危机时期,要及时、准确、充分地向公众公布信息,保障公众在危机时刻的知情权。公共危机时期的政府信息公开才刚刚起步,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从而打造一个务实、廉洁、高效、透明的民主政府。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政府危机公关作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的严峻性和危机公关的重要性给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提出了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协调好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实现良好的政府危机公关,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危机公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何涛 《领导科学》2020,(8):50-5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时,正值中国春节前后,疫情的突发性、严重性和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跨区域迁移返乡,致使农村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剖析当下农村基层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执行场域及样态发现,无缝隙政府模式运作下"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构成了当下农村疫情防控的主要策略。但当下农村疫情防控仍面临着集体行动不合理、行为习惯不科学、部分党政干部不作为和医疗物资不充足的现实困境。优化基层疫情防控路径,必须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意识,凝聚民心共克危机;明确基层应急管理标准依据,增加农村应急物资储备;合理利用大数据,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危机防控内外部监督,建立有效的主体问责和容错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着"主导者"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仍存着许多不足,需通过完善立法、强化责任、加强教育等措施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中政府言论的公信力对公共危机的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不能摆正与媒体的关系,不能及时对媒体公开信息,以及存在与媒体协调的法律支持不够充分等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官方言论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心理援助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已成为政府与全社会的共识,它所起到的调节情绪、有效缓解危机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并已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些领导者由于处在社会公共管理的前沿阵地,参与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目睹了危机的混乱惨烈场面,加上对当事人及其创伤的同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困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崩溃.因此,有必要对参加救援的领导者适时地进行心理援助. 一、领导者本人的自我援助 领导者要学习心理援助的专业知识,理解并接纳心理援助,树立自我援助的理念汶川地震后的社会调查表明,一些最需要心理援助的基层领导干部由于不了解心理援助,出现了严重抵制甚至否定危机干预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灾区来自政府的社会心理支持收效甚微,极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出现抑郁甚至自杀的情形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事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不理解和对心理援助的不接纳.理解和接纳自身的心理问题是改变的开始,理解和接纳心理援助是进行危机干预的基础和前提.这样会把心理援助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一旦自己遭遇心理危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我援助并愿意接受专业的危机干预,树立关爱自己身心健康、自助他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对SARS疫情的认识 ,本文重新规定了公共危机的特点 ,探讨了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即中国各级政府处理SARS疫情的不同应对措施和不同后果 ,比较了政府应对这同一场公共危机的3个个案 ,评估了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责任 ,提出了一个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过程模型 ,最后对提升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永民 《决策探索》2010,(16):32-32
政府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伴随着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和突发性事件的增多,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能力已经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独立的危机处理机构和机制,建立相关的新闻发布制度,做好政府色机心关,构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我国各级政府自2003年“非典”以后,逐步重视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的应对处理,  相似文献   

20.
危机管控政策是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常见工具和有效手段。通过对危机情境下管控政策实施必然性与公民权利克减正当性之间所引发的公共冲突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共安全需要、责任担当压力、政策执行失衡、公共精神缺失是危机情境下公共冲突产生的主要诱因。据此可探索"地方政府主导—基层协商众治—公民自律"公共冲突三级协同治理路径,形成以地方政府主导为走向引领力、基层协商众治为中介聚合力、公众自律为内生原动力的公共冲突治理体系,希冀三方共同发力,为健全公共冲突治理体系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