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公众还是普遍地信任科学但怀疑始终存在,到了20世纪80年代,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初见端倪并急转直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任危机达到高潮,在新世纪,这种信任危机蔓延到全世界。从危机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发现,公众的信任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声音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新兴形式,越来越受到公众以及政府的重视。网络舆论可以是政府信任危机的策源地,可能使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削弱;但政府如果能对网络舆论进行科学地处理和引导,就可以将网络舆论变为控制危机进程和解决危机的良好辅助工具,在新的高度上重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公共信任是政府高效、良序运作的基础与保障,若任由公共信任危机发展,政民信任关系将会断裂,执政成本将会难以承受地增加,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有可能会得而复失,甚至危及执政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应在剖析我国公共信任危机衍生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信任的路径. 一、公共信任危机的含义及表现 所谓公共信任危机是指政府及其官员在社会治理中因行为失范或言辞不当,从而引致社会质疑或官民对立,政民关系陷入信任断裂的危险状态.当前公共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尽管目前中国政府在职能转变、机构改革、行政效率等政府执政绩效和行政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然而这并不是导致当下政府信任危机的唯一原因.通过对2008-2011年四年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分析发现,当下的政府信任危机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总体性信任危机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刻板印象和“塔西佗陷阱”的影响,政府信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被加深和泛化.更重要的是,政府信任危机背后是中国政治社会转型在宏观逻辑和微观机制上的转变.在宏观逻辑上表现为从计划经济逻辑向市场经济逻辑的转变,从全能主义逻辑向委托—代理的契约逻辑的转变.在微观机制上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国家与社会脱嵌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空间内,政府与公众以政府信任危机为契机展开相互博弈和学习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李文君 《领导科学》2022,(10):100-104
疫情防控期间,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在疫情阻击战中应运而生,然而与之相伴随的系列风险不可不防。运用扎根理论,以西安“一码通”崩溃的公众评论为原始资料,全面解构智能技术应用引发的政府信任风险,可以将由智能技术引发的政府信任风险提炼为可信度评价、归因、政府回应、信任价值减损四大主范畴,进而凝练出公众认知偏差小、政府利他型回应的理性建议型归因,公众认知偏差大、政府利他型回应的感性解释型归因,公众认知偏差大、政府利己型回应的隐性辟谣型归因,公众认知偏差小、政府利己型回应的显性推诿型归因类型。同时,结合公众评论及话语指向,强调四种归因类型的外在表征,并从公众认知与政府回应双重维度构建政府信任风险归因分析框架,可以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6.
林雪霏在《转型逻辑与政治空间——转型视角下的中国政府信任危机析因》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当前的场域内,政府信任存在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政府信任度的下降妨碍政府与民众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削弱政府行政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通过对2008-2011年四年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分析发现,当下的政府信任危机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总体性信任危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信任危机已经开始蔓延。从"9·11"事件、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的丑闻,到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崩溃、煤矿安全事故隐瞒和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不断揭发,都制造了恐慌和不确定的气氛。不管是存在于政府还是企业中的个体,都渴望值得信任的领导,也渴望诚实善意的领导。下属对领导的信任缺失,将给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全国28个省市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最高,而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则比较低,公众最信任中央政府,首先表明这几年中央权力在增进公众福利、整顿吏治腐败、强化改革公平上树立了很高的权威;调控房价虽然屡次遭遇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弥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集中凸显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层面上。政治层面:尽管民众对高层政府保有较高信任,但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信力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表哥"、"房姐"、"天价烟局长"、"红豆局长"等事件使得民众对官员的信任降到了谷底。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信任危机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交往成本。特别是政府信任危机的蔓延以及对领导干部的质疑,对人民群众而言,是降信心、伤感情,对领导干部而言,是丢信誉、损形象。因此,如何提升领导信任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1.
面对危化品危害,政府及相关单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既要保证公众知情,又要避免信息过度传播的难题,"信任"是导致这种沟通困境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危害信息有效沟通问题,从重构公众与政府之间信任关系的角度入手,以公众利益相关者感知衡量信任,探究公众社区参与意愿对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关系,并将社区参与分为代表单向沟通的仪式性参与和代表双向沟通的实质性参与。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社区参与意愿有利于提升公众危化品危害利益相关者感知,特别是仪式性参与意愿的直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实质性参与意愿和危害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关系中,预决策过程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危化品危害知识在社区参与意愿和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预决策过程与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路径中。研究结论为构建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为缓解危化品危害信息沟通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政府公信度是一国公众通过感知政府行为而对政府产生的信任程度。按照议程设置理论所说,公众对政府的感知来源于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在头脑中的反映。通过实施议程设置,政府可以影响公众的态度,进而提升公信度。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必须主动参与媒介议程设置、选择合适的议题、及时回应公众议程等,才能有效发挥媒介议程设置在政府公信度提升中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3.
刘玉涛 《经营管理者》2014,(17):161-162
近代以来,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广泛应用,使它成为了公众信任的对象。具体来说,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是从三个层面获得的:科学家具有的信用责任和角色能力是公众信任的基础;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是公众信任的认知保障;良好运行的科学体制是公众信任的社会保障。但是公众的信任并不是无条件的、盲目的,保持某种适度、合理怀疑的理性信任是公众对科学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组织信任危机现象是我国当前供应链合作运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有效避免供应链合作中企业间组织信任危机的发生,进而保证供应链合作的有效性,该文提出了一种进行组织信任危机可能性诊断的灰色群诊断方法.在对组织信任基本特征归集的基础上,使用能够体现信任者经验知识和主观意愿的诊断指标体系构建了一种主观意愿隶属度的量化准则.在分析了信任危机可能性诊断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企业信任危机可能性诊断的框架模型.针对该框架的技术实现层,通过形式化技术分别构建了信任危机可能性诊断中的信任者代理主观意愿白化处理机制、多代理灰色群诊断机制和信任危机可能性灰色群诊断集成等关键技术.将该方法应用到一个实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重重困境,如塔西佗陷阱困境、信息不对称困境、"互联网+"交互困境、科层制权力困境等。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共享、信任的优势供给与政府公信力建设需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区块链技术能够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安全环境、群众基础、信誉价值、权力制约,破除政府信任危机。为此,政府要积极利用区块链技术,以P2P数据网络促进政府履职提质增效,以中心协同模式实现良性互动与相互信任,以政务公开推动政府信任网络建设,以社会监管形成政府信任生态。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政治信任的根本是制度信任,由定期选举制度、公职任期制度、问责制度、审计制度、监察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等共同构筑了塑造公众政治信任的制度体系。在公众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凭借这些制度的功能释放,可以保障公众的尊严、权利  相似文献   

17.
正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路径之一,其实质是通过参与来监督政府,让其对公众负责,这种互动是政府以服务获取公众信任的交换正义。由此,政府绩效的公众评估是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构建的必然要求。权重结构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问题。然而,要回应这个核心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将公众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质量和获得公众认同的情况,反映着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随着网络媒体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加深,其对政府作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政府可通过网络媒体的积极影响,来抑制其消极影响,提高其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岳磊  何鹏涛 《领导科学》2023,(3):145-148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之本,也是社会稳定之基。基于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和济源市的3971名群众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机制:一方面,社会保障满意度显著地直接提升了公众的政治信任,即公众对社会保障满意度越高,其政治信任也就越高;另一方面,公众安全感在社会保障满意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即社会保障通过提高公众的安全感进而提升了其政治信任。因此,既要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导向性,积极回应公众的重大关切,不断满足公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也要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着力培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感,从而有效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具体而言,要坚持为民务实,提升社会保障的治理效能;坚持依法治理,提高公众的安全感;坚持高效服务,提高公众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而言,公信力指的是政府得到公众信任的力量和能力,它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