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美关系接近‘临界点’",这样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表面上来看,中美关系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重大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得长远一些,中美关系一路走来,总是阶段性地遇到各种问题,只是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的性质和内涵不一样。出问题本身并不可怕,这是中美关系的常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分析这些问题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总体来看,中美关系的性质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韩帅 《决策与信息》2009,(4):165-166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的贸易政策发生较大的变化,本文将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各国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贸易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由于美国新政府的一系列外交新动作给中美关系带来了冲击 ,虽然自2001年夏 ,双边关系开始出现缓解 ,但以下问题仍须分析澄清 :这是新总统的学习适应期 ,还是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 ?小布什上台后强调美国国家安全 ,增加军费 ,对华政策开始强硬并重新定位中美关系 ,有其国内和国际多方面的原因。冷战胜利后的美国社会 ,总体上开始趋于保守。国内各种社会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对传统国际安全和军事问题的关注程度则大大下降。美国人对一些新兴的跨国性的国际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国际恐怖主义、贩毒等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  相似文献   

4.
《领导文萃》2012,(8):1
习近平此番访美,令人联想起2002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对美国进行的正式访问。两次访美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说,此种性质的访问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一种机制。事实表明,它对于实现中美关系的稳定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全球和两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中美之间在战略层面的合作,总体上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访问美国之际,正值尼克松总统访华40周年。1972年2月的那次破冰之旅,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四  相似文献   

5.
《决策与信息》2009,(12):44-45
2009年11月15日-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对中美关系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中关最高领导人会晤,勾画中关合作前景,备受世人瞩目。世界一些媒体对奥巴马访华从各个视角进行了评析,可供研考。  相似文献   

6.
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维稳”力量,它不仅关系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也直接影响亚洲地区的稳定.但随着中美关系快速进入深度调整期,两国之间的潜在矛盾也渐次浮出水面,主要表现为非传统安全因素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在上升.为确保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跳出两国关系40年来形成的“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的钟摆式逻辑,中国需要突破对美外交的思维定式,而美国则需要让渡一定的空间,认可和接纳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支持利率期限结构中的预期理论,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却不能给予预期理论以充分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陈鹏 《经营管理者》2013,(25):102-102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体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带来了重大挑战,基于此,本文利用SWOT视角下研究中国周边环境,并通过分析中国周边环境并为中国的外交战略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44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宣誓就职.那时,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他很需要中国与其携手共同应对危机.奥巴马上台11天后,致电胡锦涛:“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这预示着,中美关系开局良好. 同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上,胡锦涛与奥巴马首次进行会晤,他们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11月15日至18日,奥巴马应胡锦涛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历来视中美关系为最重要的外交之一,但美国政府囿于冷战思维从1949年对新中国就采取了敌视政策,中美关系围绕台湾问题反复较量与斗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为缓和两国关系在中国政府的提议下,从1955年8月这近二十年的时见内,中美先后举行了300多次大使级会谈,但一直没有实现实质性发展.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收缩与调整,中国也需要缓和中美关系,以营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中美双方围绕台湾问题先后签署看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但中美关系的完全正常化还有待于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的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外交以及社会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监管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会计准则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从银行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监管制度的变化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影响下证券市场联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志坚  徐迪  谢赤 《管理评论》2009,21(2):33-39,91
2007年在关国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至今已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本文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了中国内地证券市场与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深化,中国内地证券市场与世界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在金融危机深化时期,这种联动效应明显增强。此外,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对德国与香港证券市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中美政治文化张力——从科索沃危机谈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春发生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事件 ,引发了中国的抗美民族主义浪潮 ,这一事件不但对于中美关系产生重大的冲击 ,而且由它所引发的中国新民族主义很可能成为一种持续的重要政治因素 ,对21世纪前期中国的政治选择与国际战略发生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固有矛盾、中美两国的政治文化差异、南斯拉夫局势引发的中美之间的信任危机这些基本因素出发 ,进而研究中国新的民族主义的特点 ,以及中美政治文化差异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影响。科索沃危机虽然已经过去将近两年 ,通过这一事件来考察中美关系中一些基本因素 ,对于…  相似文献   

15.
KLR分析法用于金融危机的预警,其基础是研究经济周期转折的信号理论,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确定哪些经济变量用于金融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金融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中美台三边关系[1]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台湾问题的前景和东北亚甚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安全、和平与稳定。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中美关系居主导地位,两岸关系与美台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中美关系的制约。但是另一方面,冷战后,台湾政治的发展正在对中美台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外,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都呈现出政治与经济相分离的特征:一方面政治关系动荡不定,甚至停滞倒退;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关系又日益密切。在后冷战时代,影响中美台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美国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17.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催化作用,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不足与公允价值对金融泡沫产生的催化作用,并指出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危机时点前后,市场的动力学会呈现出异常剧烈的波动。准确定位金融危机时点是区分出金融危机前后股市多重分形特性的关键步骤。与其他方法相比,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WTMM)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侦测出突变点并对金融市场的多重分形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WTMM)所建立的模极大值线将道琼斯工业指数(DJI)与东京证交所股价指数(TPX)的金融危机时点定位出来,随后基于所侦测出来的道琼斯工业指数(DJI)突变点对该指数进行多重分形分析。分析发现: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WTMM)不仅可以准确定位金融危机发生的时点,还可以刻画出多重分形特征在金融危机前后的演化。实证结果验证了分形市场假说(FMH)关于市场发生崩溃的起因,也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静娅 《决策探索》2010,(10):35-36
金融脆弱性的特征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逃金融危机的厄运,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都受到巨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场源于次级贷款产品的金融危机,多年积累的破坏性能量很大,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政府的公共职能、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也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20.
陈超 《经营管理者》2009,(23):283-283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国内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国内背景对《宣言》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溯源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宣言》穿透历史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