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贷融资中审批腐败与支付腐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企业家拥有良好的项目但缺乏足够的自有资金时,一般会选择向金融机构寻求信贷融资支持,信贷融资中的腐败现象也由此产生。将企业家在向银行寻求信贷融资时遇到的信贷腐败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机构中主管信贷审批的高层人员的审批腐败,另一类是负责信贷业务及发放的基层人员的支付腐败。通过分析企业家为其项目寻求信贷融资时分别遭遇审批腐败、支付腐败、及同时遭遇两类腐败时的影响,揭示信贷腐败与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指出两类腐败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基层支付腐败对信贷融资项目产生逆向选择,阻止了低风险项目的信贷融资行为,而高层人员倾向于和融资项目合作,并有降低基层机构支付腐败的动机。最后基于分析的结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腐败对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极大威胁。它不仅破坏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且还损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而最终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腐败主体的心理活动产生腐败行为,因此本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在分析腐败主体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腐败的对策,并尝试提出建立和完善腐败制约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前景理论分析了公务员薪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廉洁行为,随着薪酬提高,边际行为者可能演变为绝对廉洁行为者或绝对不廉洁行为者,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加大对贪腐者的惩罚是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微腐败行为发生的难度小、机会多"、合人情",导致其易发多发。对微腐败行为重视程度不够、微腐败行为的隐蔽性较强、微腐败亚文化的存在,使得微腐败行为又相当难治。针对微腐败易发难治的特点,可从提高重视度、推行清单制、织密监督网、根除微腐败亚文化入手,构建高效的微腐败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用经济学理论对反腐败领域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探究反腐败对策的最佳方案。在腐败行为中,公职人员为了获得财产性利益,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主要包括心理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等。通过对腐败行为成本—收益关系的分析,可知各成本要素在腐败总成本中的构成机制存在差别。为了取得最佳的反腐败效果,应着力提升直接成本中的心理资本;适度提高公职人员待遇,提升机会成本;加大追责权重,提升实然惩罚成本,并确保对腐败犯罪的裁判严格遵循法律。  相似文献   

6.
##正##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为了捞取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事实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尽职、不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思想颓废、麻木不仁的行为都应算是腐败。相比政治学、管理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一、权力寻租理论与腐败经济学什么是腐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  相似文献   

7.
基于契约理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作为主权体的唯一受托方,其行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效仿。公款行贿作为违反行政忠诚、正义的腐败行为,无论对行政伦理还是社会道德伦理,都会将其引导向恶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的完善,进而防治公款行贿不仅能够改变治理受贿行为的单一方向,更是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2010年全国"两会"前的民调显示,"反腐败"依然是居民众关注热点。随着科学发展,对于腐败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工具和视角。本文主要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探索"反腐败"问题中,对腐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提出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贪污腐败,是社会的丑恶现象,它不仅损害着政府形象,侵蚀着社会肌体,且危及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激化社会矛盾。各国政府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对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的防范和惩治。本文将分别从腐败的主体、客体以及反腐败监督机构三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良心理对腐败行为的诱导作用不容小觑。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  相似文献   

11.
预防腐败行为是一个热门话题,首先要探析腐败的原因,对预防的机制有一个分析和看法.本文通过对我国产生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宏观上对预防腐败的机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对"中介腐败"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其实际总结存在的主要形式,发现其新特点,探寻其深层次的产生原因,是有效治理该类腐败现象的基础。完善相关立法,对中介机构进行准确定位、实现多层面监管、建立腐败防治体系、提升腐败的风险成本、加重对腐败行为的法律处罚,能够有效治理"中介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李晓芳 《经营管理者》2013,(29):220-220
以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为典型的腐败犯罪对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严重的破坏性。一方面,腐败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腐败行为破坏了社会生活秩序,腐败行为使一部分人取得了制度框架以外的社会资源,形成了社会特权阶层,使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关系紧张,在普通群众中形成了不公平的感受,致使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难以形成。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腐败行为的刑事法律规范体系,建立公开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从而全方位遏制腐败行为,促进良性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腐败行为是腐败主体在一定的腐败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腐败心理作用于腐败主体的结果。预防腐败,一方面要从外因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廉政心理建设,着力培养他们  相似文献   

15.
<正>腐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旦发生,将会使民心涣散,并给国家带来不良影响。反腐倡廉一直是党和政府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彰显了中央坚决反对腐败的决心。近年来,大数据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精准化的特点,建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创新腐败行为预警机制,形成廉政预警的新模式,构建与大数据技术相适应的廉政评价指标体系,将公职人员的行为置于阳光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反扁形势十分严峻,腐败趋于隐蔽化与复杂化,中国目前的腐败官员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找到法律规定的模糊地带,以致当前的违纪、腐败案件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腐败程度”上呈现出新变化。为此,加强防治腐败必须注重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机制,建立一个综合胜、科学性、动态性的治理系统,从而有效地治理腐败,将腐败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7.
梁胜  傅翔 《决策探索》2003,(10):31-32
提起腐败,社会各界人士都切齿痛恨,即使一些腐败官员自己,在谈到腐败时也会拍案而起,慷慨陈辞,把腐败骂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近几年来的全国性的反腐败大行动,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官场腐败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遏制并非根绝,仍有少数官员在顶风作案,不过他们变换了手法,使腐败变得更为狡猾和贪婪,让人不易觉察,甚至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由掩掩藏藏、偷偷摸摸到合法化、公开化、大众化,由个人行为、小团体行为到政府行为、组织行为、集体行为,应该说,这是在反腐败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腐败形式.  相似文献   

18.
缪国亮 《决策探索》2014,(14):38-39
接待腐败是指在公务接待中发生的腐败行为,例如用公款来大吃大喝、赠送贵重礼品及进行各种高档消费。与具有隐秘性的贪污受贿不同,接待腐败是明目张胆的公开行为,是公开的腐败。多年来,我国在公务接待中发生的腐败行为已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2012年12月,党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后,接待腐败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正算廉政账是近年全国各地兴起的一种党风廉政教育形式,符合腐败生成的基本规律和人性天然的内在特点。无论什么样的腐败,离开行为主体的动机这一主观要素,都是不可能形成的。对于人性,古往今来有善恶之争辩,孰是孰非难以定夺,但人是趋利避害的理性个体这一客观事实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无论何种腐败,在很大程度上均是行为主体基于趋利避害的得失计算做出选择的结果。然而,人的"有限理性"在对腐败行为的认知上表  相似文献   

20.
从党的十八大查处的反腐案件来看,多数腐败案件都呈现出家族化的特征。这种家族式腐败以权力官员及其家属为中心,以"水波涟漪的方式"一圈圈向外逐步扩散,不仅包含了父母子女等亲缘关系,而且网罗了同事、朋友、老乡在内的人群,这个广义上的"腐败家族"最终构成类似于差序格局的层次结构。本文依据差序格局理论将家族式腐败交往人群由内向外划分为四个圈层:家庭圈、家族圈、熟人圈、半熟圈,并探讨了不同行贿者与官员之间腐败行为发生的路径和方式。作为成本低、收益高、隐蔽性强、查证难的腐败形式,要彻底根除家族化腐败,必须致力于四个方面: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弘扬反腐倡廉文化、完善财产申报制度、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