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避免"误认"。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上。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遗产学家劳拉简·史密斯认为,世界上所有的遗产都属于无形文化遗产1;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世界上所有被称为"遗产"的都属于文化遗产。"非遗"当然在属之列。近代世界遗产之谓与"法国影响"甚大;无论遗产作为"关键词"抑或作为"事业",都有法国身影。中国正迎来文化复振,我们自有一整套遗产道法,只是需要探索;探索的前提需要了解别人。对于西式文化遗产的"话语"而言,我们属于"他者";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体系而言,他们属于"他者"。中国古传的智慧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是为理。本文既讲"人家的,"也讲"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遗产、遗产运动、遗产体系、遗产学都是同一知识和话语领域老而新的问题。"老"者,遗产本身足以明之;"新"者,指遗产在现代遗产运动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且被赋予特殊语境中的"话语"特征。不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是特殊文化体系的表述性、展演性产物。因此,探索文化遗产体系也就成为现代遗产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就遗产、遗产体系与遗产诸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今天遗产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家里面如何纪念老祖宗、保护动植物的问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虽然拥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56个民族,但仍不属于遗产大国之列,无法跟遗产大国法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提并论。除了国际政治的"权力话语"的作用外,我国的遗产事业也缺乏一个可以长久、稳定地支撑遗产评估、遗产保护和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有效发展保障——国家遗产体系。文章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建构的特点,为我国遗产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5.
今天遗产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家里面如何纪念老祖宗、保护动植物的问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虽然拥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56个民族,但仍不属于遗产大国之列,无法跟遗产大国法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提并论.除了国际政治的"权力话语"的作用外,我国的遗产事业也缺乏一个可以长久、稳定地支撑遗产评估、遗产保护和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有效发展保障--国家遗产体系.文章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建构的特点,为我国遗产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6.
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财产",与社会、历史、自然、文化、表述方式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它的认识、理解、诠释呈现诸多的差异与变化.在当今"遗产热"的运动中,由于强烈政治话语的作用,遗产的表述与被表述打上了政治学的深深烙印,出现明显的"倒置现象"--无论从定义和分类、对遗产的认知抑或是遗产主体性"失语"甚至"沦落",都亟需辨识与澄清.这不仅关乎人们对遗产认识的清晰性和选择的理性,关乎人类对自我家园重建的自觉性和重要性;也关乎我国政府制定的遗产战略"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益与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前的“遗产热”是在国际遗产运动的语境中发生的,遗产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公共资源政治的一种表述,也是东西方权力政治的一种表述.因此,全球化语境下的“遗产政治”与“遗产认同”主题的探讨逐渐成为遗产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当代遗产运动的政治性话语过分强调遗产的共时形态以及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对遗产认同在发生与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地缘性和历史脉络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重视对遗产认同变化过程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辨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与责任,达到合理的保护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观念以其提倡发掘民族文化价值在国内文艺界、遗产学界产生了长期深刻的影响。然而,通过对"三国祭"和"三国季"活动的分析,以及对世界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和国家遗产"三国传说"的比较,可以发现国内申遗热潮和文化产业开发中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分离、遗产生境和特殊性被稀释消解的问题。回顾"全球史观"与"文化多样性"提出和发展的过程,相较于国际遗产界,国内在观念革新、学科发展、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处在被动迎合、无话语权和主导权的状态,这对于未来遗产事业发展既是重大考验,也是创新思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关于中国的话语无所不在。但是,国外的"中国话语"经常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本文以"中国崛起"话语为例,以选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学界、媒体的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国外的"中国话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国外关于"中国崛起"的话语与中国的"中国崛起"话语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出关于中国话语的一些共性问题。基于这些话语差异和共性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改善国外"中国话语",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建议。论文也为整体提升国外的"中国话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遗产实践长期以来受制于西方话语,虽然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的遗产观,但体现本土传统的遗产实践方式尚未在中国被深度关注和开发。中国有“崇古”文化,虽没有现代遗产概念,但对过去及先人遗迹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历代史、志、谱、牒包含了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和极具人文精神的遗产价值观,是今天全球“遗产运动”不曾涉及的。“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和“东坞山村文化研究”试图通过挖掘本土话语,重建文化遗产的本土价值观和意义产生方式,让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从标志性、分类式、项目式途径中走出来,借鉴传统历史书写方式,探索以“行事”为“深切著明”的遗产意义彰显风格;也试图超越“物质原真性”、“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怀旧情结”、“文化资本”等话语,使遗产实践体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及“民德归厚”等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西方自19世纪以来推进的遗产保护专业化进程,对全球遗产保护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全球的遗产被划分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个大类,这反映的是自然和人文对立的二元价值观。近年来这种遗产价值观遭遇到来自非西方世界学者的强烈批评,也推动了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于21世纪初的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对传统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的反思与挑战。本文论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与贡献,分析了两者与现有的国际国内遗产保护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并针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中国在未来构筑综合性城乡遗产保护体系时,需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不是移植西方文论话语来替换中国的文论话语;而是立足于当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本,借鉴、吸收、利用西方的文论话语来补充、丰富、更新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时代已经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实现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共同的"文心"、"诗心"是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他国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王国维、钱钟书的成功经验为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乃至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发达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遗产有生命,其理于传承。无论汉语还是西文,遗产都有延续和传递的意思。西文之遗产(heritage)与继嗣(heritance)同根。汉语中"遗"有"遗留"的意思,而"产"与"生"同义,强调"生生不息"。今日之遗产事业,边界范畴骤然扩大,赋予遗产更加多元的生命现象和更为多种的生命样态,从山西介休后土庙的生成衍化可以看出遗产的形态、形式、符号、意味、价值、展示、阐释等多种"再生产"方式,大大超越了人们既往对遗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话语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而中国情感则是在这种现代性的"诗家语"形式下所涵盖的内容,它指称的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不同的现代性经验。只有一种特殊的"中国话语",才能使内涵特殊的"中国情感"出场,只有以真正的"中国情感"为对象,"中国话语"才可以从"鹦鹉学舌"的叙事困境中解脱出来。现代百年中国诗歌生产观念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严重偏离了传统话语方式与传统思想情感方式。一个中国诗人最应该做的,一方面在生活中努力发掘纯粹的中国经验,引领读者发现他们真实的存在与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纯粹的中国话语书写,努力培育读者对中国诗歌的感受与判断力。在汉民族经验被普遍遮蔽的当代语境中,真正的先锋诗人应该有能力以一种地道的"中国话语"使纯粹的"中国情感"再现于现实世界之中。这是他们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是话语主体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道路与文化的笃信与践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指导,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丰腴沃土,内生于对西方生态文明话语的超越扬弃,归因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面对话语体系建设的不完备、"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及西方生态治理话语霸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形成的阻碍,必须通过切实搞好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维护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安全、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以及多渠道多形式创新话语传播方式等途径提振话语自信.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情境下,民俗的内容会有所变动,或被赋予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当前的"遗产运动"中,少数民族知识精英正努力剔除此前国家话语中对其相关民俗"迷信"与"色情"的"污名化"标签,并极力将之"净化"或改造成为一个"正面的"或"有意义的"论述与实践。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绕三灵"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探讨,认为如何在理论及现实层面上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民俗"遗产"的历史内容与其时代性及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话语体系,展示了较强的历史张力,其在20世纪乃至当下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不仅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已经逐渐内化为一种"幽灵"成为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亦或后现代主义进程中"批判"的代名词。基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不同国别的具体实际,中国现代性的步伐既和西方有共性,也有差别。研判中国的现代性的话语必须具有中国特质,对批判理论的话语体系要加以甄别,批判的继承和发展。批判理论话语在"异化学说"、"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人学理论"方面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络政治话语因为得到话语载体支持、主体支持、客体支持和议题支持,从而使其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成为可能。与时俱进地研究中国网络政治话语,对于推动网络政治话语的和谐发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构筑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坚持问题导向,采用文本-政治话语-社会政治实践的分析模式,研究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的可能,分析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的话语嬗变,对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进行重构,从而为中国网络政治话语进一步增强"力量存在"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叶淑兰 《国际论坛》2012,(6):39-44,78
西方不断"创新"并主导有关"中国形象"的话语,中国被动反应,创建与主导话语的能力不足。西方有关"中国形象"的负面话语背后隐含一定程度的"受害者情结"。中国对西方话语的反驳感性与理性并举,但语气与方式略显生硬。目前,中西话语互动存在攻击—辩解以及恐惧—愤怒两对恶性循环。赢得"中国形象"话语权,中国需要增强自信心,打破攻击—辩解以及恐惧—愤怒的恶性循环。中国还要主动建构"中国形象"新话语,注意改进话语表达方式。总之,"中国形象"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包括心态、战略与行为调整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