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中法战争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1884年的中法战争起,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就处于上升趋势,桂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近代化发展加速,1907年南宁被迫自开为商埠,广西的地缘政治中心随之转到南宁,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法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云南,广西边疆安全形势趋缓,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骤降,导致以龙州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近代化进程中断.  相似文献   

2.
论语言影响的若干规律——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接触和影响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必要因素,也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语言影响是在语言接触作用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疆是个语种丰富、语言接触频繁、形式多样的地区。新疆语言接触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的地域性。新疆语言接触的圈层规律,是指在语言接触中,因结构趋同、功能差异而形成一个语言圈层;汉语始终处于接触的中心,它对外圈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同样,根据语言传播的波浪特点,它也受到影响语言的反作用。处于内核的汉语同时也是接触语言中的底层部分,是促使圈内语言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桂西粤语调查研究的成果比较单薄,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桂西粤语调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粤语面貌的全面认识提供材料;对语言接触研究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可为确定周边方言尤其是桂南平话的归属提供条件,为粤方言分片提供依据;可从中考察桂西粤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还对桂西粤语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百色学院学报》2011,24(4):141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及《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评审结果揭晓》获悉,由我院院长卞成林教授主持的"桂西南地区多语接触研究"获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政法系梁银湘老师主持的"红色记忆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获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勐简大寨佤族和周边傣族、汉族的语言接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语言兼用现象,分析其语言接触的特点,为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6.
湘西南民族地区仪式语言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语音、语义、修辞、约定俗成特征。基于其特征的分析,验证了语言的主要抽象功能,也丰富了语言抽象功能内容,提出了语言具有象征功能的假设。仪式语言的象征功能与认知语法关于语言的"象征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解当地仪式语言特征及语言功能能够有效理解、传播、传承和发展当地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了解赤峰市喀喇沁旗蒙汉双语使用者语言习得状况,从而深入分析该地区蒙汉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通过研究蒙古语和汉语接触的历史与现状,让各族群众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接触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增进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进一步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进而在语言和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8.
跨境语言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涉及不同语言社团之间历史文化交流等因素。跨境语言与语言接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应将跨境语言理解为是深层次的语言接触。《丝绸之路语言研究》专著着眼于不同语线的跨时空的交叉研究,对跨境语言研究有一定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接触看东乡语和临夏话的语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乡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支,临夏话是汉语西北方言的一支。东乡语和临夏话的使用者同处于甘肃临夏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所以语言间的接触影响也比较频繁。本文主要探讨东乡语和临夏话由于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序变化现象:东乡语受汉语影响已出现svo句式;临夏话受当地少数民族语影响,基本语序已变为sov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际日益频繁。人类交际带来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加剧了语言竞争,导致语言霸权与语言濒危。语言的本质、社会价值和语言态度促使语言权利的产生,语言权利促使语言维护。国际社会濒危语言维护的措施与经验对中国汉语国际传播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形成语言兼用,促使语言转用,争取语言保持,发生语言混合,造成语言濒危,导致语言消亡,优化语言功能,谐和语言关系等。分析语言接触和语言生态的关系,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具体深入的研究,才能恰切地解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生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黎语杞方言与汉语生态接触的类型和趋向等问题十分必要。本文运用多种田野调查方法,考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语杞方言和汉语的语言生态接触,认为保亭县黎语杞方言和汉语的生态接触主要分长期接触、深层接触和群体接触几种类型,其生态接触趋向包括语言转用、语言兼用和语言濒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语言接触和语言可加工性理论,运用实证法和问卷法,通过考察三语环境中壮、汉语在语言层面对英语的口语迁移表现,并据此验证迁移的表现是否为三语语言接触和学习者语言加工能力发展的结果。研究发现,壮语、汉语对英语的学习主要是负迁移,而同时壮语和汉语间形成正负迁移形式;多语际的迁移受语言接触中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和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能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疆语言状况的客观事实,运用语言接触的相关理论,其体探讨了语言的竞争与互补在新疆民汉语言接触中的种种表现,认为新疆不同的语言共存于一个统一的社会中,通过竞争与互补,共同构成了新疆和谐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语言种类较多,语言接触是司空见惯的一种语言现象。维吾尔语和汉语是该区的两大强势语言,因此,在诸多语言接触中尤以维吾尔语和汉语接触影响最大,受关注度最高。维吾尔语和汉语的接触对两种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各个层面影响甚大,这也为该区域的语言规划带来重重困难。做好维吾尔语和汉语规划研究工作对本区总体语言规划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的群际接触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接触情况,其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包括群体间的依存关系、群际互动、群际情绪和认知因素等,这些中介变量所凝练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开始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国内语言与社会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学科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语言变体、语言接触、双语研究、言语交际和语言规划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梳理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当前和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规划、语言运动和城市语言调查.  相似文献   

18.
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就发生了语言接触。对语言接触的研究称为接触语言学。语言的接触会产生各种现象,包括语言趋同、借用、词汇重组。语言相互影响最常见的是词汇互换。语言接触的影响会进一步涉及语言基本的特征,如语法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寓于语言,语言折射文化,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文化的接触与融合必然与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密不可分。文化的接触与融合以语言的接触与融合为媒介,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又会进一步促进文化的接触与融合。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路径下建构的文化是一种语言、文化双和谐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0.
商品经济侵入少数民族地区引起的变化广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明清时期各民族居住的范围大抵上是汉族集中于桂北、桂中和桂东南一带,壮族主要聚居于桂西、桂西南和桂西北一带,广大山区则散住瑶苗等少数民族。不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清代广西的思恩府、庆远府、太平府和镇安府,居住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多石山丘陵,除一小部分台地之外,极少冲积平原,人烟稀少,地多荒芜,农业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停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