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2.
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企业在社会慈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慈善行为主要基于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和政治目的三个方面的动机,但当前我国企业慈善意识不足,企业慈善行为的组织体系及相关法律制度、激励制度不健全,需要企业、政府、公益机构多方协作,通过转变企业自身观念、强化企业慈善战略管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资源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慈善文化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慈善行为。  相似文献   

3.
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是目前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淡漠、慈善文化缺失,因此,必须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培育慈善意识,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认为现代慈善伦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价值的重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慈善组织等路径,不断彰显现代慈善伦理的价值,从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企业慈善捐赠是我国慈善基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慈善捐赠的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目的理性下的企业自身战略发展动力,合法性下的外部生存环境动力,价值理性下的社会责任动力.这三个动力要素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遵循公益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利益兼容原则.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动力机制的构建:培育企业慈善文化、完善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促进企业与慈善组织合作,以促进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慈善法律责任是责任主体因慈善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所产生的特定损害而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确认和强制必须依法承担的合理负担或不利后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慈善法,但已有了较多的地方慈善立法和与慈善相关的立法。可从主客体两个角度对慈善法律责任进行分类。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必须遵循因果关系、责任法定、责任与违法相适应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作为经济社会主要力量的企业把参与慈善事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社会以及经济各方面的限制我国企业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处于落后的状态,通过分析企业从事慈善活动的理念以及发展现状,指出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有利自身发展,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追求的双赢,并且推动社会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战略性慈善模式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慈善作为一种超越道德、法律、一般商业运作或公众期望等的自愿性商业行为已然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高级形态。西方企业慈善行为已实现了由传统性慈善模式向战略性慈善模式的转变。转型时期,我国企业作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战略性慈善模式是我国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现实需求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显著方式之一,也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主体力量.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文化,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表明,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是社会共同体和谐稳定的主体力量,现代慈善捐赠理念是增强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自觉性以实现企业自我发展的文化导向,改善优化外部环境是提高现代企业慈善捐赠广度和力度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责任视野下的企业慈善捐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瑶 《东方论坛》2011,(1):110-115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显著方式之一,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融合起来日益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国内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制约和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还不少,企业捐赠力度的不平衡性,捐赠行为的非理性化倾向,捐赠环境的支持缺位等问题还很突出。对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文化、企业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有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并以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来推进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慈善的性质归属、目的范围及其公益标准是界定慈善的核心要素。慈善的性质在本质和终极意义上为民间事业,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迥然不同;慈善目的范围远远超越传统社会保障的范围,涉及到物质和非物质救助、支持的诸多领域;慈善必须符合公益的核心特点,即受益对象的公众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慈善文化研究在国内已有时日,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慈善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与以往相比较呈现出研究视角增加、深度加深、论证增加、与时代相结合的新特点,但是在研究的广度、角度、方法、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程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对国内慈善文化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丰富慈善文化内涵、整合多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深入剖析慈善文化缺失原因、提高慈善文化建设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等建议,以尽量弥补不足,为深化慈善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的职责与传统思想、西方文化、改良理念熔于一炉,构成荣德生的慈善公益思想的渊源。企业家的实力支持荣德生创办公益教育、公益交通、公益文化及慈善救济事业,构成荣德生人生事业的另一华丽篇章。丰富的慈善思想、广泛的公益活动,体现着企业家特殊的良心与智慧,推动着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慈善机构维持垄断格局,是我国慈善事业制度缺陷的典型瓶颈,结果必然会使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无法变成真正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无法吸引更多财富流向公益事业造福社会.此外.因没有专门的法规条款和行政文件,慈善公益组织的财务制度、募捐善款、救助项目等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这也使得民间慈善组织难以壮大,应通过建立完善慈善法、税收优惠制度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慈善伦理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基于个人的德性伦理,也包括基于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被大众广泛认同、体现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是个人德性伦理的必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时期,在继承和改造传统的个人德性伦理的同时,要适应现代慈善事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普遍化和公共化特征,更加注重构建基于社会正义原则的规范伦理,形成完整、理想的现代慈善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现代中国慈善文化的缺失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慈善文化非常发达。中国的传统慈善活动源远流长,形成了尊老爱幼、扶危济困、邻里互助等优良传统。明末及清前期,慈善事业日趋兴盛。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传统慈善事业开始了近代转型。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公益慈善参与社会养老是一条重要途径,应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认为应该从慈善本义、历史和现实角度、多元养老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充分认识公益慈善参与社会养老的重要作用;结合泉州公益慈善养老情况,认为应鼓励发展合作型、社会服务型和互助型等公益慈善养老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