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上古汉语中这类“有+VP”句式和闽方言“有+VP”句式在动词的陈述性、结构类型、“有”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都具有类似的特征,应是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除语法学上的论据外.闽方言“有+VP”句式的起源还可以寻找到社会历史学角度的依据。西晋末年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为闽方言输入了相当数量的上古汉语的语言成分。而闽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这些上古语言成分得以保存至今。方言学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也可作为辅证。  相似文献   

2.
“会”和“能”用作能愿动词时,在用法上有何异同?《现代汉语词典》在“能”字条目下,要人们注意a、b、c三点,对“会”和“能”的用法异同作了说明。其中a、c两点中的一些说法不能使人信服,现提出来商讨。“能”字条的注意a指出:“‘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如: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如: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如: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字。”联系语言实际,我们就不难发现,“小弟弟会走路了”的“会”完全可以换用为“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给-VP”作为一个独立的汉语特殊句式来进行分析。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看,“NPVP”结构,“NP给VP”结构,“把NP给VP”结构三者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NPVP”结构没有语义和句法上的致事,只有受事和完成动词结构。“NP给VP”结构由“给”引出语义上致事(invisibleforce),把“NP给VP”则是由“把”引出句法上的致事(visibleforce)。三个汉语特殊句式都统一于一个相同的语义链,即致事引起受事发生完成动词事件,其中,“给-VP”中的VP具有“V活动-V结果”形式特点,NP是V活动的内论元而非外论元。  相似文献   

4.
“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VP”格式在语义表达方面,表达背离性的“结果义”和一致性的“行为义”;在语用功能方面,该格式普遍具有凸显“VP”的功能,同时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还具有特殊的“反驳”功能;在句式联系方面,表“结果义”的“死活+VP”格式不能形成取舍句,而表“行为义”的“死活+VP”格式一般能形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5.
§0 引言 0.1 “忍住VP”由述补结构“忍住”和动词性词语VP构成。如果将这两个构件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相互组合,则出现下面四类句式。 S1 忍住VP 忍住笑 S2 忍住不VP 忍住不笑 S3 忍不住VP 忍不住笑 S4 忍不住不VP 忍不住不笑上述句式在句子意义上的关系如图所示: 本文着重考察这四类句式在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上  相似文献   

6.
在成都话的“AP/VP 很了”句式中,“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中作补语的“很”。而与作补语的“极”相似,但无论从语法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看,“AP/VP 很了”都与“AP/VP 极了”有极大差别。本比较成都话“AP/VP ”很了”和普通话“AP/VP 极了”句式的异同,目的是揭示“AP/VP 很了”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视而不见,听①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8.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9.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各族的“天梯”神话里,说到古人可以凭借“天梯”自由上下天地之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天梯没有了,人们就上不了天了,这就是“绝地天通”神话。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为什么又会有“绝地天通”的说法?从“绝地天通”神话里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 一、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除了”究竟除不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句式是现代汉语中较常用的一种句式。本文前两部分讨论“除了”句式的两种类型;排除式和加合式;第三部分讨论对这种句式有较大影响的副词。  相似文献   

12.
把社会流行语“被自杀”、“被就业”等“被字句”抽象为“A被VP”句式,并基于语言顺应论对其进行研究。此类句武强调受事A受到影响的过程或状态,或是VP所述事件与A的期望不符,常含有意外或不满等语义色彩。“A被VP”句式具有语用标记性,是一种政治委婉语,其生成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影响、相互顺应的结果。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此种句式有规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亲”语素不具区别性特征,“X”一般由充分体现“人要体”主动性局部的“手”等或若干主动性局部联动的“亲”自/身”担任,“亲X”既是结构状语又是认知主语。“亲X”能同行他动词和部分趋向动词组合,亲自还能与使令动词搭配,亲X+VP+NP”句式,一般以N外指为前景,N内指为背景,一旦这种常规模式被打破,就会出现超常规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好不”词条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好不”词条解释有五点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好不”不是一个副词,而是两个副词;“好不”后边可以跟双音节形容词,也可以跟多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的构成方式直接影响“好不”的肯定或否定意义,多数“好不”可以换用“好”字或“多么”,但换用后存在诸多细微差别;很多用副词“好”字的地方却不宜换用“好不”。  相似文献   

15.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讨《儿女英雄传》一书中副词“索性”的用法,从“索性”所修饰的结构与句式看,“索性”常用于动宾结构,多用于“把”字句,其谓语部分必是一个复杂成分;从语义特征看,“索性”所修饰的句子,其主语NP具有[十人,十施事]的特征,谓语VP多数有[十述人,一心理,十及物]的特征,“索性”本身语义特征为[十人的主观意愿,十干净利落,十做某种动作行为]。该书中“索性”可修饰否定式的述能结构,又可修饰被动句,这是近代汉语副词“索性”不同于现代汉语之处,其余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存在着“一+动量词+NP+也/都+没(有)+VP”句式,语言学界对这种句式的生成机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移位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加移位生成的,还有人认为是由动量名结构中的谓核动词隐含而生成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这种句式是通过焦点移位的机制生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兼而有之”一词含义是什么? “或者……或者……或者兼而有之”句式究竟表达什么判断,关键是要弄清“兼而有之”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兼”字条第二义项是:“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举例“兼而有之”。因而上述句式中“兼而有之”一词,作为一个语言标志,表明前面两个选言肢相容,可以同时为真。例如“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当前面两个选言肢构成相容选言判断时,“或者兼而有之”可不作为独立的一个选言肢,其公式可写成PVq。  相似文献   

19.
“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副VP”是现代汉语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句法结构,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语义特征和句法形式得到高度统一,它包含了多种下位类型。为方便深入研究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V也VP”作为研究对象。“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具有“背景一焦点”的认知特点。笔者客观探讨了“V也VP”的句式归属,提出了“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一家社会政治杂志约我自拟题目写篇文章。我选了好几个题目,编辑一看就说:“这些选题都不合适。”“为什么?”我问。“你是知道的,”他回答说,“这些东西暂时还都要回避哩。这要上面批准。什么时候批准,你什么时候再写吧。”“不是提倡公开性吗?”我坚持说,“这就不应有什么限制了。”“难道你对这一切都信以为真?解禁的范围是扩大了,但还是有限的。问题还不仅是上面能否批准,我们还有一个‘内部监察员’,他那里也是通不过的”。那好,我就把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给你写一篇关于‘内部监察员’的文章。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你确有把握你写的东西他能通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