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减少社会震荡,遏制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并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化解忧患的根本举措。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是一种深邃的战略忧患;深刻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种清醒的理性忧患;将忧患意识化为迎接挑战、锐意进取的信心勇气,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执政理念是一个党执政水平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保持忧患执政的理念,三个代表思想蕴涵深刻的忧患意识,标志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忧患意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传统。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一位有"终生之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忧国家落后、忧人民生活水平低、忧党的建设和忧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几个方面。邓小平忧患意识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现实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忧患与解放思想的统一、忧患与乐观进取的统一、忧患与实干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忧患意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永保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从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党的"忧患"所在,从而激发全党的忧患意识;必须使忧患意识成为全党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牢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曹操乐府诗,以其广阔深厚的现实内容,真切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为后人瞩目。而其诗最撼人心魄之处,则是诗人心灵深处那种深重的忧患意识。曹诗忧患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对民生多艰的忧患及对人生苦短的忧患。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诗经》忧患意识论翟振业忧患意识的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意识产生的最初阶段,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严酷较量中一次次地惨遭失败又一次次崛起的经验积淀,它埋藏在人类意识的最深层次。所以,生民之始忧患就伴随而来,诚如著名翻译家严复所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  相似文献   

8.
忧患意识在《论语》中体现得十分丰富,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君子所当忧患之事:忧患不知人,忧患自身不能立足,忧患没有好名声,忧患不明道。文章认为,忧患意识的终极价值是助人成己成物。  相似文献   

9.
论春秋时期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勇 《南都学坛》2004,24(2):18-22
春秋时人在对周王的某些行为以及周王室现实处境的认识中,渗透着王室将倾的忧患意识。春秋公室间的激烈竞争引发了时人对公室生存的忧患情结。而“守宗保族”的观念在当时则嬗变为强烈的宗族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中也暗含着特定的忧患因素。春秋忧患意识的认识根源主要有为政者品行不正、政策不当、行礼不端、奢侈贪福等几种情况。春秋忧患意识有三个特征:一是层次性,它发生在周天子、诸侯以及臣子等不同层面;二是阶段性,春秋前期忧患意识主要是针对周王室,到了春秋中后期忧惠意识则过多地加进了忧患公室、忧患宗族(或家族)的内容;三是普遍性以及批判性,春秋忧患意识波及于诸多层面与场合,春秋时人常对缺乏忧患意识者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指导思想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领导力量基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国防武装力量基础。必须深刻认识这些本质性历史事实的重大意义,不能陷入某些研究者以琐碎的历史细节颠覆宏观历史结论的方法论泥坑。  相似文献   

11.
杜牧涉酒的诗作中,充满忧患意识。杜牧的忧患意识中,既有忧世之思的大忧患,又有忧生之嗟的小忧患。这种忧患意识的产生一是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二是由于杜牧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源泉,中国梦赋予毛泽东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时,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百姓富民梦和科技强国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忧患观念可通过对中国先秦时代众多典籍的文本线索钩沉而开显出来。孔子对于理论形态的忧患意识有豁显之功。从外部历史环境因素来看,缘于春秋末期"一多互摄"的生存格局;从内在因素来看,缘于孔子的主体内省。孔子提倡患在内不在外,在己不在人,开启了反求诸己、反省内求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处处以生活化、艺术化、时机化、情境化方式展示,并将忧患意识内显于仁、外化于行,实现了个人忧患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结合,且由内而外自然导出了敬畏化、礼仪化的忧患意识——礼,完成了仁礼合一、仁智双显十字打开式的通达思想架构。  相似文献   

14.
张连义 《南都学坛》2004,24(3):62-64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其中,《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是其创作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其忧患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浮躁》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废都》通过庄之蝶等文人的自恋与彷徨对作为道义承担者———知识分子的沉沦表现出担忧;而《高老庄》、《怀念狼》则把关注的目光对准了人类自身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总之,随着作家创作视角的开阔,其忧患意识愈来愈显现,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接近"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的必然诉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主要包括强国、富民、公平、和谐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强国梦是前提,富民梦是基础,公平梦是关键,和谐梦是归宿。实现了强国梦和富民梦,就为实现其他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公平梦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旨归,实现和谐梦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至美追求。"中国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强"与"民富"的共同期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邦与为民谋利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全国人民对"公平"与"和谐"的良好期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塑造平等中国与和谐中国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预期,彰显了共产党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与执政党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寻意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的思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政治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和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忧患意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自古有之,邓小平忧患意识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精粹,与人类前途命运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尚情怀,构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处处体现了江泽民的强烈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贯穿十六大报告的核心和主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现实忧患的最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并开创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抉择,它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