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模式的分析框架与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模式是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经验的总结,是西方世界面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声音,其基本内涵为: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经济上,以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文化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吸收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外交上,建立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并以此为战略根基走向世界.在美国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国模式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从现实看,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模式选择;从理论上看,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平台;长远观之,中国模式的发展与成熟,是构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郭清香 《求是学刊》2003,30(2):110-114
顾炎武为学以身体力行著称于世.他反对有明以来空谈之风,倡导经世致用.针对当时学者急功近利不肯踏实读书,甚至于为成名而剽窃他人的无耻之举,顾炎武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特别强调学术道德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并将其作为为学之本.他的学术道德思想对于纠正目前的学界风气和促进理论创新,仍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桂芝 《学术交流》2007,7(12):10-12
毛泽东所倡导的文化批评理念是以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去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毛泽东的文化批评是从社会主义政治出发来进行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使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蓝图本身就是"政治"。毛泽东强调文化批评的社会功能、价值和意义,倡导文艺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毛泽东的文化批评理论开辟了一条人不断对自身及现实生活世界进行反思的道路,并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何清 《学术交流》2008,(4):156-159
从当初激越的感性表达到现在沉稳的理性抒写,这是张承志散文创作风格演变的表象.但通过对他近些年来学术散文的考察,发现他所有关于"学术"的探讨都被一种厚重的"精神的在场"所覆盖.散文中的"学术"只是他用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之思与文化反思的依托,是他坚守 民间立场表达民间精神追求的方式.在那些看似"学术性"很强的散文作品中,灌注的是一个民间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6.
《学习与探索》2012,(1):16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担当是学术出版的天职。在党中央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大决定之际,学术期刊理应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担当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为以更快节奏、更高效率深入宣传、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传承文明、繁荣学术,经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自2012年开始,  相似文献   

7.
万玛才旦是一位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多元文化浸染的创作背景,"去魅"的民族文学书写立场,使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由此,在多元的全球文化背景下,他的双语写作具有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术契约"是基于相关主体间的履约而构建的一种强规范学术管理模式.目前观之,这一模式遭遇了制度性困境,呈现出学术制度导向的"内在致庸性"、学术责任泛化和学术行动集体无意识等弊病."学术责任"模式作为一种反思性的存在,是基于对现行"学术契约"模式之流弊全面审查后的全新范式.其内核是致力于对学术个体的学术责任的"唤醒",倡导学术宽容主义,规避学术管理中的工具化思维,植入制度人文因子,回归学术作为"精神的志业",变革管理本位的学术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自觉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目标。在世界的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时代,倡导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迎接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文化归属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实现文化理性自觉的前提,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是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自觉的重要环节,而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凝练民族文化精华、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则是实现民族文化高度自觉的确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马相武 《学习与探索》2007,3(2):183-186
在当下的机械复制和信息传播的文化语境中,原创性的讨论与实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中国当前文学创作的浮躁以及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的冲击,都与原创性和原创力不足有关。这既有国内文学创作现实的原因,也有世界文学潮流影响的因素。倡导文学创作的原创性,抵御"戏说"、"消解"等创作倾向,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文艺的繁荣,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