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认为,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是楚艺术的重要形式特征。就线条类型而言,有平面展开的线和立体构成的线。前者主要以漆画、丝绸图案和帛画为代表;后者则体现在各种雕刻(青铜雕刻、木雕和角雕等)艺术样式上。形成楚艺术线性特征的文化基因在于:楚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决定的尚巫好祀的风俗;楚人的民族性格;老、庄“道”学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线性造型是楚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体现,它确立了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传统和主要艺术语言,并作为一种民族特色与西方绘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
线条,的确是而且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的表现语言。但是,如果认为线条仅仅是中国画的专利,油画原本与线无缘,那就未免失之偏颇。诚然,以意象造型为其特征,有着浓郁东方情趣和文人意识的中国画,其主要造型手段是线,锥形毛笔的长期运用又强化了中国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感,即使脱离特定的具体内容,中国绘画以及中国书法的线条的形式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中国画用线讲究勾勒,注重节奏,强调自然。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所谓“如屋漏痕,似折钗股”,中国艺术家在中国绘画长期演化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线绘画语言和技巧,甚至达到了炉火纯育的程度。可以说,没有线,也就没有中国绘画艺术。然而,应该看到西方绘画亦始于线条,而且直到今天,线仍然是油画表现语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线条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历代绘画形式和各种画风的衍变过程中,始终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线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塑造形象的要求,成为画家表达思想、意念、情感的手段。中国画线条具有情趣性、书法性、时代性、节奏与韵律美等特征,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中国画的线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4.
中外古代绘画艺术各有不同的渊源、继承、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中国画和油画为主的两大东西方绘画体系。外国古代绘画主要是继承了欧洲洞穴壁画的立体、写实的传统,进而发展到以体面造型为主的绘画,后又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以油画为主的绘画艺术。而中国绘画则是继承了中国远古时代岩画、彩陶、青铜器艺术平面装饰性的传统,进而发展到以线造型为主的中国画。中外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是:都经历了绘画程式化的时期、以描绘宗教神话为主题内容的时代、以绘画材料的不断改革促进绘画的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图形在民族文化以及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线为主的造型特征。线性造型特征以民族化视觉语言在图形中显示独特的形式美感,并蕴涵丰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合理的现代化设计手段继承和发扬,并在现代社会中进行视觉信息的传达是线性造型手法的现代设计境域。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东方绘画的原始因素,在漫长的绘画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由于中国画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因而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其造型主要手段是线条.以线条形式表现的绘画,代表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最坚实的基础,它构成了我国民族绘画风格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画.无论描绘什么客观物象,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因此;历代中国画家都重视对线条的研究.明代邹德中《绘画指蒙》载有“古今十八极,所概括的线描的样式都…  相似文献   

7.
线在东西方绘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线是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原始的人类还是每个人的童年 ,都选择线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东西方画家都十分注重用线造型。中国艺术家对线的运用达到极致 ,最突出地表现在线描、线刻和书法三方面。不同的线在绘画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主要有 :线的空间感、线的质量感、线的情感、线的韵律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插花受中国古文化——哲学、宗教、书法、绘画、园林诸学科以及民俗的影响,并成为文人内省的一种修养方式,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插花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意境的升华,讲究作品的艺术欣赏形式。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方法和造型程式。显而易见,运用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笔墨法造型是中国画的突出特点。线条虽不是中国画的专利,但它在中国画中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意义非同凡响。中国的文字和绘画以线条构成不是偶然的,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中国画家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则易于模糊和平板,而用线最能灵活迅速地捕捉住世间一切物的形象。线可以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及宣纸的特性,具有非常丰富的笔墨变化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美感。线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从造型、传神、达意到抒情,是画家心弦的拨动。艺术家通过线条来传达千变万化、丰富美妙的乐音和心声。  相似文献   

10.
在绘画艺术中,节奏是画家在对众多造型要素表现时,进行有序的、有变化的强弱处理的一种手段,其对于绘画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历史与图像论述对比了中西传统绘画中对于(造型)线节奏使用的异同.中国传统绘画是在“神似”的基础上对绘画中的节奏进行把握和运用,其更注重于线条自身的节奏和审美价值.而西方传统绘画是在“形似”的基础上对绘画中的节奏进行把握和运用,其更注重于线条节奏在造型功能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