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鉴于叙事学界对叙述交流过程的不同建构,首先分析了"隐含作者"的定义衍变,然后建议用"第二作者"指称创作环节中作者的第二自我,把原来的"隐含作者"纳入阐释环节,用来指称读者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通过对概念的整理,一副双向叙述交流示意图形成了,它不仅突出了作者的作用,也强调了读者的地位和文本的交流媒介属性。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小说学中,作者的地位不断降低.从强调作者的道德介入,到"隐含作者"概念的出现,又到"叙述者"身分的确立,再到"作者之死"论的出场,现代小说学中的作者地位渐次降低,最终作者成为语言和文本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前后期的作者观截然不同。从作者的位置、地位来看,由"超视"、中心转 向"平视"、非中心;从作者的涵义功能来看,作者由利用自己的价值立场与语言、文学性 形成紧张关系转向纯粹形式的创造。作者的命运在这种转变中,摆脱了"全知全能"上帝式 的阴影,但却又滑向死亡的边缘。这种结果源于巴赫金对于两种极端的主体观念的绝对主义调和。  相似文献   

4.
贝克汉姆,这位风光无限的偶像正在忍受着强迫性神经症的折磨。贝克汉姆的症状是天天在家中忙着一遍遍地打扫房间和整理家中物品。只要一闲下来,他就会在家中对饮料、衣服和杂志等等进行一遍遍地摆放,直到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格局时才会停止。贝克汉姆在接受采访时说:"维多利亚称我是魔鬼附身!"贝克汉姆此前一直都没有让  相似文献   

5.
可怜的孔雀     
她是住在农场的一只孔雀,她有着让其他动物们欣赏、赞美、羡慕的资本:她喜欢每天清晨开屏献美,她傲视整个农场的动物,她永远只看到自己的美丽色彩。一只肥大的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农场的一角啄米。孔雀高傲地抬头、展屏、提脚走到母鸡面前。母鸡顿顿地抬头,接着发出像往常一样的欢呼:“咯咯,孔雀你真美,咯咯……”“我现在不叫孔雀了,应该叫‘像太阳一样闪耀的巨星’了,听懂了吗?记不住小心我啄烂你的喉咙!”孔雀说完就往篱笆边走去。母鸡打了个冷战,喃喃地说:“像太阳一样闪耀的巨星,走好。”这时,篱笆边闪出一只狐狸,它一把抓住孔雀张开的…  相似文献   

6.
可怜的母爱     
袁理 《中国农村》2007,(12):54-56
一位身世悲苦的中年离异妇女,在女儿身上倾注了所有的身心和汗水。为了女儿,她甚至不惜以结婚的名义盗窃、诈骗别人的钱财。11月4日,西昌市喜德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盗窃、诈骗案。  相似文献   

7.
贾谊有王佐之才却命运多舛、英年早逝.后世在其际遇问题上形成了"遇"和"不遇"两种观点.本文结合贾谊一生的遭遇,分析众家之说,认为贾谊的政治主张在生前并未被统治者所采用,本人也遭疏远、放逐,实为"不遇".并且进一步探究了其"不遇"之因.  相似文献   

8.
作者中心论的艺术史观,确立了"作者—图像"关系的核心地位,它推崇作者的天才,认为作者是艺术的起源和艺术阐释的权威。但在艺术史家伯格看来,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破除了传统批评观中图像生产、传播、接受等内在的固有秩序,破除了作者的权威。尤其进入数字复制技术阶段,"编程化作者"或"集体作者"、虚拟复制品与原作的无差别性以及互动式接受方式,在图像产业的生产、展示和传播等维度彻底宣告了作者权威的"死亡"。对复制技术的张扬并非是在图像批评中凸显"技术决定论",而是旨在说明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复制技术的出现打破图像艺术活动固有的平衡,作者中心论的批评方式在理解图像时出现了阐释的危机,图像批评的重心和路径发生转移。随着旧的图像批评范式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一种新的图像本体论开始在探索中确立。  相似文献   

9.
叙事理论尽管明确了作为叙事主体的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注意到叙述者的显在地位,认为读者在叙述者身上察觉了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声音、故事的寓意和独特形式,并完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但种种区分都昭示出叙事主体既矛盾分裂又内在统一的特征。叙事主体的分裂特征在小说叙述中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成为我们揭示叙事背后内容的隐含结构。叙事源于叙事主体的"精神分裂",表现为作者的"精神分裂"、叙述者的自由与受限以及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0.
苏联共产党因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枯竭而丧失了执政地位."三个代表"、"三个文明"思想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合法性问题上做出了新的探求.作者主要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对中苏两党加以对比解析.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四年级的课本上,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民族学或民族史研究中,对凉山民主改革以前存在的"独立白彝"民系缺乏研究.作者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对两处"独立白彝"社区的调查材料,论述了凉山传统社会中"独立白彝"的社会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正史和地方志资料,加之作者的实地考察,详细地考证了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和"边墙"的沿革与兴废,并指出其历史地位。作者认为,堡哨"边墙"是镇压、控制当地少数民族的特殊军事设施和暴力工具,但在客观上和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保留和维持"苗疆"相对稳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暗示只有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才可能获得完全自由,<S/Z>所进行的一种"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的自由.解读<S/Z>,揭示"作者之死"对读者的自由的意义,可以看出这种"自由"潜藏着一种极大的破坏性,极易导致"文本之死",进而导致整个文本世界的崩溃;读者在对文本进行自由肢解后,其存在也受到威胁,这正是解构主义"非中心"化后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5.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翻译观的束缚,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翻译活动的文化转向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创造性叛逆"正体现了其主体性影响下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而且还是原作生命的延伸形式——译作的作者。  相似文献   

16.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处境与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早期小说作品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命题",在"五四"以来一直属于统治地位的男性话语世界中注入了"第二性"的声调.她以自己的整个文本作为一个作者话语,通过对其笔下的女性处境的描绘,同当时的社会思潮、社会声音进行"对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冲击,是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是小说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空间"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对细节的重视与关注,完成了对易逝"时间"的补充,是小说空间叙事功能的体现;对空间节奏的把握与个体空间的凸显也使得其长篇小说拥有了自己的文本特征。当然,这些与作者对"宏大"小说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论曹雪芹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里的"真",包含有三层意义:首先是指生活原型之真,亦指作者的生活经验之真;其次,是人物形象之真与艺术效果之真;复次,表现为作者主观的情真意切,而并不以摹写的酷似逼真为至高的境界与终极目的。正是"真"字文章,打破了18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方文艺界机械反映论的框框,也造成了《红楼梦》对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超越,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